兴起

随着洋务运动兴起,全国开始创办近代新式学堂。此时,上海也受到洋务运动的影响,开始筹建师范学校。近代上海的师范类学校总体可分为四类:普通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和艺术体育师范学校。普通师范学校比较知名的有南洋公学师范院、龙门师范学校、新陆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有上海公立幼稚所附属保姆传习所;女子师范学校有上海女学堂(经正女学)、南洋女子师范学校;艺术体育师范学校有女子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中国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江南体育师范学校、青光艺术师范学校、新华艺术师范学校等。

01南洋公学师范院

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1896年冬,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呈请在上海设南洋公学,在徐家汇北部(今华山路以西地块)选择校址,先设师范院,课程分为中课、西课、教课三类。1898年教学楼破土动工,1899年夏建成,名曰“南洋公学中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教学楼),主要为当时的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洋公学中院鸟瞰及外立面历史照片

建筑立面带有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古典主义三段式立面结构,外墙采用清水青砖打底,清水红砖束腰,底层有连续的拱券门廊为主,二三层门窗为拱券式,并采用清水红砖窗套或券眉装饰。两翼的山墙顶部有圆形牛眼窗和半圆形山花压顶,屋面有老虎窗和砖砌烟囱,形成了富有韵律的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洋公学中院现状风貌

02龙门师范学校

上海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初级师范学校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兴办新式学堂,规定设立初级师范学堂和高级师范学堂,每州县必设一所初级师范学堂。“癸卯学制”公布以后,上海第一所初级师范学校——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成立,由原来的龙门书院改组而来。1912年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与商业学校合并后改称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新中国建立后改名为上海市上海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中学老校门历史照片

上海中学校区内现有文物分别为龙门楼和先棉堂。龙门楼和先棉堂建于1930年代,建筑立面都具有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立面窗下墙有简洁的几何形装饰板。龙门楼中央有二层通高的门廊,门廊背后的山墙高起,带有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样式。先棉楼入口为内凹门廊,形态内敛。

>滑动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门楼历史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门楼现状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棉堂历史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棉堂现状风貌

1949年后,上海中等师范教育发展较快,陆续建成了一批中等师范学校,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经过改组成为现在上海重要的师范类大学。

03华东师范大学

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1951年,教育部筹备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在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文理科的基础上,同时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的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校址在大夏大学原址。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由此成立。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现存的历史建筑包括群贤堂、思群楼、物理地理生物三馆、办公楼。

群贤堂

群贤堂1930年代由费力伯、董大酉设计,建筑外立面带有古典主义装饰要素,正立面入口处设有二层通高的古典主义门廊,门廊前由4根爱奥尼柱式支承。进入室内,由爱奥尼柱式支撑的门厅空间,天花为井格梁构架的藻井空间,地面则是水磨石拼花的地坪。

>滑动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贤堂历史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贤堂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贤堂门厅历史照片

思群堂

思群堂是为纪念学校创始人兼校长王伯群而命名,是学校重要会议以及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筑平面呈矩形,双坡屋顶,建筑外立面采用古典建筑构图,清水红砖外墙,门廊及立面装饰线脚为白色粉刷;主入口设有门廊,门廊由四根多立克柱支承。进入室内,前厅的天花为井格梁构架的藻井空间,整个藻井空间没有结构柱,将前厅呈现出宽敞的气势。

思群楼东立面修缮前后

三馆

三馆是由物理馆、地理馆、生物馆组成的建筑,整个建筑平面呈“H”型,为三层混合结构,外立面为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建造体系,屋顶采用传统歇山顶的形制,局部辅以传统纹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馆历史照片及现状

办公楼

办公楼建于1930年代,分东、西、北三楼,建筑群布局呈品字形,早期作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使用,解放后东楼改为化学馆,西楼为土木馆。三栋楼外屋面采用机制平瓦,有砖砌烟囱出屋面。1950年代又在东楼和西楼之间建造了中楼,外观样式参照了东西楼并做了简洁化的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公楼历史照片及现状

04上海师范大学

解放后上海第一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

1954年,为满足上海市中等学校师资的需求,上海市人民政府责成市教育局筹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1955年学校搬迁至桂林路校址。1984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校园现存的历史建筑包括西部校区的第一教学大楼、第一办公楼、第二办公楼(档案馆)、第二学生宿舍,东部校区的礼堂、第一学生宿舍、琴房、中文历史楼。

西部校区

第一教学大楼

建于1955年的“一教”,大楼立面为三段式结构,造型水平舒展,主楼自中央向两翼呈对称性展开,屋顶采用传统歇山屋顶,是典型的“中国固有式“民族形式。建筑立面采用清水红砖打底,窗下墙为米黄色粉刷饰面,中央主楼立面饰有灰白色粉刷饰面,底层有门廊,顶层有出挑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教学大楼历史照片及现状

西部校区其他历史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第一办公楼

下:第二办公楼(档案馆)

东部校区

中文历史楼

位于徐汇校区东部大草坪北侧,建于1953年,由同济大学黄毓麟先生设计,最初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办公楼和图书馆,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先生曾经在此办公。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房屋,整体设计简洁实用,平面布局非对称,外立面为清水红砖墙,窗下墙位置为浅黄色水泥粉刷,屋面为机平瓦坡屋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文历史楼1990年代历史照片

东部校区其他历史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东部礼堂历史照片

下:东部琴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部第一学生宿舍

结语

上海师范类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从南洋公学师范院开始,到解放后的师范院校组建,都为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发展贡献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完成了作为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师任务,而留在这些学校里的历史建筑也见证了这段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