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5部长篇小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8月22日,人民日报副刊推出策划“大地气象 文学情怀”,约请5位获奖作家分享创作历程与创作心得,并在“人民日报文艺”公众号上同步推出。本期研究事儿摘登相关内容,并附以作品介绍,与您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辈们已经远去,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渐渐老去。我见证了父亲、母亲还有那些把整个人生都托付给青藏高原的人们的故事,也见证了草原牧民的生活变迁。我有义务将这些记录下来,把我的感恩之情讲给这片土地听。以文字保存记忆和历史,为山乡巨变留影,就是我创作《雪山大地》的初衷。

——《为山乡巨变留影》

《雪山大地

《雪山大地》是当代作家杨志军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汉藏两个家族的结合为主线,讲述了1949年以后青藏高原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在小说中,父亲强巴作为派驻草原的蹲点干部,跟随牧民桑杰一家从野牛沟搬迁到野马滩,住进桑杰家的帐房。桑杰的妻子赛毛为救父亲被激流冲走,父亲强巴把桑杰、赛毛的聋哑儿子才让带到省城西宁治病,让他们的女儿梅朵到西宁上学,抚养成人。自此,两个家族的命运开始转动。

父亲强巴是青藏高原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他接纳饥荒年头迁至沁多草原的西宁保育院、收留省上来沁多避难的老师,办了沁多县第一所学校、第一家贸易公司,修建电视塔;为拯救草场恶化的草原建造一座城市,对牧人实施十年搬迁计划,建立丹玛久尼自然保护区。最终,父亲强巴躺在了雪山大地的怀抱。

母亲苗医生则是另一类型角色。她选择了从西宁下放到沁多县卫生所,为草原培训医护人员,竭尽心力医治病人,建起了沁多县第一所医院,主动到隔离麻风病人的生别离山救治病人,建成麻风病医疗所,最后因传染麻风病而殉职。

姥姥、姥爷为儿女殚精竭虑,用他们的仁慈和爱心抚养长大了藏族孩子才让和梅朵,呵护着“我”洋洋的成长,成就了“我”成为一个“藏族人”的梦想。才让、梅朵接受了更高的教育,唤醒生命的潜能。才让出国深造,在成为博士后选择回归草原造福一方,年轻的生命与雪山大地融为一体,也倒在了阿尼玛卿草原的黎明里。有歌舞天赋的梅朵最终放弃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回到草原,在汉族母亲苗苗阿妈献身的生别离山医疗所从事整容护理麻风病人的工作。

《雪山大地》究其根本是“爱”的鸿篇巨制。小说共有17章,每一章都有一首诗歌作为题记,每首诗歌都通向理想,是关于爱的呼唤,是为天地间的生灵祈愿。随着故事发展,诗歌内容层层递进,从向上的路衔接着天空的爱与太阳,经过山、水、星、花、动物自然万物,到夏天的繁绿、牧草的浩荡、冬天的雪白、源头的安详,直至最后一章,即第十七章“雪白”爆发出草原高亢广阔的长调:“是天空的表情,是城市的符号,是草原的标志,是乡村的神态,是一切璀璨之上的璀璨,那永不放弃的爱念——扎西德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正在发生着的巨变对于写作者而言是一个具备无限可能性的文学富矿。“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在乡村的现场,我的写作欲望总是被强烈地激发出来。每次走进村庄,我都会让自己沉浸式地倾听和记录,然后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时代这个宏阔的词语渗透在点点滴滴的细节里,这细节又由无数平凡之人的微小之事构成,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其中的每一滴皆为“宝水”。

——《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宝水》

“宝水”是小说中一个村庄的名字。它位于豫北太行山深处,是一个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因为转型而获得了多元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主人公是中年女子地青萍,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城市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随着地青萍在宝水的三个自然村——中掌、东掌和西掌之间串门儿,各色人物出场,宝水的行政班子——村支书大英、妇女主任秀梅、会计张有富、团委书记小曹曹建华;村里的“文化高层”、两大“先儿”——村医徐先儿徐世厚和风水先生赵先儿;普通村民——张大包、老安夫妇、豆哥与豆嫂、七成与香梅两口子、小曹的堂兄大曹曹建业、大英的儿子鹏程和儿媳雪梅,还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九奶;“外来者”——乡建专家孟胡子、在宝水附近山沟租地养鸡的马菲亚两口子、来宝水实习的大学生肖睿和周宁,形成了各自的交集与故事。

小说按照一年四时的节序徐徐展开,以“平淡而近自然”的方式写宝水村的乡村旅游业由乱到治的进展,诸如如何解决激增的客流导致的堵车和停车问题,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如何与游客打交道,既做好服务又赚到钱等等,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地青萍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最终在宝水村落地生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巴》开启了一个无边无际的时间旷野,旷野上的人们往回走会碰到自己的青年和童年,往前走会遇到自己的老年。小说通过对时间的想象与塑造,展现诗性思维与诗意追求。文学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在现实中过完的时间,在文学中可以重新开始,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一部文学作品,看似是在讲一段故事,其实是在创造时间、保存时间,在这个意义上,作家正是时间的魔术师。

——《聆听来自大地的声音》

《本巴》

《本巴》是作家刘亮程的长篇小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追寻逝去的人类童年。“本巴”是故事主人公居住地的名字,本意为宝瓶,指人与万物的母腹,形似宝瓶的母腹是每个生命的故乡。

刘亮程在史诗尽头重启时间,构造出一个没有衰老和死亡、人人活在二十五岁的本巴国度。在这个神秘的国度中,江格尔沉醉在七七四十九天青春欢宴里;不愿出生的赫兰,为营救哥哥洪古尔被迫降生人世,用从母腹带来的搬家家游戏,让草原上所有的大人在游戏中变成孩子,最终又回到母腹;在母腹中掌管拉玛国的哈日王,用做梦梦游戏让这一切成为他的梦,又在梦中让人们看见那个真实世界的本巴缔造者:史诗说唱者齐。

《本巴》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基础上,重新展现和讲述了人与空间、人与时间等千百年来有关人类生活的基本元素,打开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认识和感知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从事写作,包括创作《千里江山图》时,我总是把写成的文字读出声来,借助声音来辨认句子是否具有美感,确认用词是否准确。小说连播还帮助我理解“声口”的概念,意识到“视角”的作用,以及叙述者声音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差异。一如在《千里江山图》中,既要通过叙事推进情节,又要让人物隐藏内心活动,维持故事的悬念。

——《让无名英雄的故事传之久远》

《千里江山图》

从1932年开始,国民党的特务机关通过不断增强的情报网、不断渗入党内部的潜伏特务以及一次次的“特别行动”,导致党中央在上海开展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党中央决定把机关从上海撤到瑞金,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为此,需要建立绵延3000多公里的绝密交通线,帮助人员、物资转移,而这个建立绝密交通线的任务,就叫“千里江山图计划”,上海的地下行动小组负责其中的一段。

小说开场,地下行动小组的会议遭到敌人破坏,场景迅速从开会处转至龙华监狱,马不停蹄的节奏,将读者迅速拉入了暗战的轨道。场景切换迅速,监狱、剃头铺、诊所、银行、煤栈、药店、染坊、轮船……在生与死、背叛与杀戮,在各类场景不断切换中,十多位来自四面八方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串珠成链,站成了坚挺的雕像。其中有历经战火锤炼经验丰富的领导者,也有年纪尚轻满怀热忱的斗士。他们不惧暗夜、直面牺牲。

地下工作的复杂性和隐秘性意味着他们彼此并不熟悉,接到共同的信号聚到一起后,需要辨明方向、分清敌我,需要谨慎小心地观察一切,需要克服恐惧与敌人周旋,也需要想出计谋完成任务,更需要甄别出潜伏的特务,防止不知何处射出的暗箭。严丝合缝的谍战、你死我活的拼杀,《千里江山图》以悬疑叙事完成了迷宫寻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才能写出新意?我之前接连出版了三部对现实题材展开“正面强攻”的长篇小说,这次我想向内写,重点写人物的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信息的高密度传播,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敏锐,小说创作理应及时跟上。《回响》就是向人物的内心深处挺进。我将推理小说的形式嫁接进来,结构上采用双线叙事:奇数章独写案件,偶数章专写情感,最后一章两线合并。两条线上的人物都内心翻涌,相互交织形成“回响”。一路写下来,我找到了有意思的对应关系:现实与回声、案件与情感、行为与心灵、罪与罚、疚与爱,等等。通过多重投射,小说呈现出人物内心与现实世界的丰富样貌,为读者提供观察世道人心的文学视角。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回响”》

《回响》

《回响》讲述了一起刑侦案件与一场家庭婚姻双线交叠的悬疑故事。女警冉咚咚在侦查一桩情感凶案的同时,也陷入自身婚姻的迷局,并在逆境中与谜案、伴侣、个人心理展开多重博弈。在叙事结构上,小说采用奇偶章节分别叙述这两条线索,其中融合了推理和心理探究的元素;在叙事上,小说采用案件侦破与感情探索的双线并进写法,案件影响了人物的情感与生活,人物的情感生活又反作用于推动案件的侦破,两线交织,形成了“回响”的效果,同时也是小说标题的意义所在。

查看原文链接,请点击此处:

编 辑:徐杭燕

核 校:夏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