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永宣

作者 | 陈浩苏

牟宜之是谁?

以前在一些书中看到过这个名字,但没留下什么印象,直到看到他的一首题为《咏史·林出逃事》的诗时,便对之产生了兴趣。

先看一下这首诗吧,估计很多人也读到过。

咏史

寒林落叶岁云秋,一世英雄寂寞收。

萧墙祸端何曾料,宫帷秘事谁与谋。

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

千古立废循环事,江河无语任东流。

这首诗写于1971年,诗人牟宜之在发配地-北大荒(齐齐哈尔市郊昂昂溪)获悉“九一三事件”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咏史诗。

从诗的层面讲,形式如七言律诗,但格律不合,所以为七言古(体)诗。

从诗面不难看出,牟宜之先生的古体诗功力非常深厚,抒情言志方面带着浓浓的古意和古雅,精于典故之运用,有深邃的文化修养。

而牟宜之(1909年~1975年)不是古代人,最多算近代人,所以对比近现代那些“老干体”之类仿古诗,不觉叹服。

牟宜之又名乃是,字去非。1909年出生于山东日照。他的经历非常曲折,特别是写这首诗时的人生阶段。

1957年,时任城市建设部公用局局长的他被错划为右派,后面被下放黑龙江,也就是被发配劳改。

在这段昏暗的岁月里,他一边劳动一边写诗,“一腔热血说珍重,两袖清风亦率真”,“周公王莽事可参,自古由来信史难”,还有“天道无邪不容欺,评说还须待后年”等名篇名句不时涌现。

诗人在人生逆境中写出的作品往往都是高质量的,例如杜少陵和苏东坡。

从这首诗的内容层面讲,牟宜之先生咏叹林*之事。

这个主题的诗作不太多,就目前公开看到的来说,牟宜之先生的《咏史·林出逃事》是最好的,也是名气最大的。

牟宜之和党和林有渊源。

但牟宜之的经历有些复杂。

他早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加入了共青团,还因参加暴动被通缉。后在其姨夫丁惟汾的关照下东渡日本,丁惟汾还把他自己的小女儿,也就是牟宜之的表妹丁玉隽也送到了日本。

牟宜之一生的成败就是系于这个丁惟汾(1874年-1954年)。

丁惟汾是国民党元老。1925年,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时,部长就是丁惟汾。

宣传部长往往都是厉害的文人、文化人,丁惟汾也不例外。

他非常注重国学研究。他幼年秉承家训,深研古韵。中年以后,与章太炎等往复商讨,析合古韵部类,多有收获。钻研毛诗、方言、尔雅,皆有著述(《诘雅堂丛集》)。这方面也影响到了牟宜之。

1935年秋,牟宜之回国,任《山东日报》社社长兼总编,成了一名笔杆子。

抗战爆发后,他也是一名怀抱救囯理想的热血青年,想奔赴延安。

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首长得知他姨父(南方人称姨父,北方人称姨夫)是国民党元老丁惟汾时,就派他去沦陷区开展抗日工作。

1938年春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任国民政府乐陵县(山东)县长。

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343旅政委萧华率部进驻乐陵,建立冀鲁边军政委员会和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这个115师是林彪的部队,到乐陵后,牟宜之利用县长身份倾力支援财粮,并将县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

随后,牟宜之在军政等多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受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通令嘉奖。

他也升任了115师山东军区独立1旅政委等职,军区独立1旅虽是地方部队,但牟宜之担任旅长,进步还是很大的。

抗战胜利后,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驻济南办事处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爆发后,山东八路军主力基本上都开赴东北,牟宜之也去了东北,担任东北野战军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政治部联络部长。

虽然和东北野战军总司令兼政委林*之间隔了很多个级别,但毫无疑问,他是林的部下。

他和林的渊源也在这里,并不算深。他通过写诗凭吊,道尽英雄落寞,命运悲戚。

当然,他被打成右派也和林没什么关系。

康生说:“就凭牟宜之在国民党内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也是右派。”

牟宜之在国民党内社会关系比较复杂,这也不假,战争年代,他主要在政治联络部、敌工部、济南办事处工作,做这些工作当然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但仅凭这个也不能说明他犯了什么大的错误,因此,1979年,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另外,有人说,牟宜之担任山东济南建设局长的时候,城市建设要用地,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迁坟,结果他迁了蓝萍的祖坟。

最后,顺便说说牟宜之的社会关系。

牟宜之的表妹、丁惟汾的小女儿丁玉隽嫁给了黄炎培的儿子黄万里。

黄万里有一定的名气,因为他是著名水利专家。

丁惟汾还有一个侄孙叫丁观海,丁观海的儿子就是丁肇中,丁肇中大名鼎鼎,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得奖主。这么说来,丁肇中就是丁惟汾的重侄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