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才当选总理的惠特拉姆就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大利亚此前停止从中国进口稀土,转而从美国进口。
澳大利亚认为,之前的联盟党政府存在反华倾向,所以订单自然给了美国。
1971年,一位年轻的澳大利亚学者约翰·菲茨杰拉德正坐在堪培拉一家小酒馆里喝着啤酒。
他是这所大学里公认的中国问题专家,刚刚完成了一篇有关中国革命的长文,准备找个出版社发表。
就在他自斟自饮时,酒吧里突然有人大喊:“这里有叫斯蒂芬·菲茨杰拉德的人吗?”
菲茨杰拉德惊讶地抬起头,就见一个气喘吁吁的邮递员拿着一个电话,直勾勾地盯着他。
菲茨杰拉德有些迟疑,还是走过去接过了话筒。
电话那头是澳大利亚权倾一时的政治家,刚在大选中击败对手、成为新任总理的高夫·惠特拉姆!
惠特拉姆的声音穿过吵杂的背景音传来:“菲茨杰拉德先生,我想邀请您加入我们即将出发的历史性访华代表团,担任专家顾问。您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菲茨杰拉德激动之余,立刻表示同意。随后,惠特拉姆用他一贯的谦逊与智慧追问道:“那您介意乘坐经济舱吗?”
菲茨杰拉德回答绝不介意,挂断电话后,他激动得浑身发抖,意识到自己将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的一部分。
这一刻奠定了中澳建交的基础。25年前,这个目标实现了。
很快,惠特拉姆联系上了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经过友好协商,1971年7月代表团来到北京,准备面见中国领导人。
到达前一天深夜,中国外交部官员突然来到代表团下榻的宾馆,组织大家陆续上车。
菲茨杰拉德回忆当时场景:“我们的车队穿过冷清的北京街头,最终来到人民大会堂。我们走上长长的台阶,穿过幽深的走廊,在一间会议室前停下,周总理已经站在里面等待了。”
久违的双边会谈很快开始。周总理请记者留在屋内旁听,澳大利亚代表们都感到有些意外。
但是,就在短短一上午的时间里,这次会面彻底改变了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看法。
过去,中国人时常被澳大利亚舆论渲染为“红色魔鬼”,仿佛长着恶魔的角。
但这一刻,一位最为睿智、文明、温和、彬彬有礼、富于外交手腕的中国领导人就站在他们面前。
菲茨杰拉德凝视着惠特拉姆和周总理握手言谈的场景,深深意识到中澳关系将因此完全改观。
他判断,建交的唯一障碍,就是几个月后的1972年大选。
在会谈中,周总理没有提任何有关美军基地或稀土矿的问题,而是耐心倾听。
惠特拉姆正式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将会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周总理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目前这还只是言语表达,当您胜选回国并正式入主总理府,就能付诸实际行动。”
如果说,惠特拉姆与中国的接触看似是必然的结果,那么约翰·菲茨杰拉德与中国的缘分则充满意外的色彩。
起初,菲茨杰拉德并没有选择研究中国问题。
但契机出现在他作为外交院学员的第一天,被分配到中文课程开始学习的那一刻,就像滚雪球般打开了他通往中国的大门。
等到惠特拉姆来电相邀时,菲茨杰拉德已经进入学界数年。
对菲茨杰拉德来说,这次机会无疑是一份惊喜礼物。而整个访华之旅本身,更让他感到有种超现实的感觉。
菲茨杰拉德回忆道:“在那个年代,你必须‘走进’中国,因为还没有直飞航班。”
“我们必须先飞往香港,然后转乘火车沿边境线前行,一路办理海关手续,最后才能抵达中国境内换乘另一班火车。”
澳大利亚代表团在短短两周内游览了中国的工厂、企业、学校和名胜景点。
菲茨杰拉德笑言,他不断向“困惑的”中方官员解释澳大利亚式幽默的含义。
这次惠特拉姆的成功访华,在澳大利亚掀起了巨大反响,舆论称赞惠特拉姆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对外关系,不受既定势力影响。
但是,对惠特拉姆来说,此行无疑是一次政治上的冒险举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