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胡哥图片文字均为原创,侵权必究,已授权头条维权助手全网维权。
在上一篇文章中,胡哥带领大家来到了神农炎帝曾经尝百草的地方,在那里,有一座历经沧桑的药王庙。这座药王庙的遗址在哪里呢?
带着诸多疑问,胡哥在北山头村村委的帮助下,找到了村委老支书兰双旺。老人家今年81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唯有腿脚略有不便,走路迟缓。
在老人徐缓的讲述中,北山头村药王庙的历史再现在眼前。据兰双旺老人讲述,他也是听老人们讲的。
相传,医圣孙思邈当年云游四方行医。有一次他来到上党地区,听老百姓传言,说是古城东南方向一带流行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老人、妇女和儿童身上,发病症状为头痛发热、腹痛腹泻,严重的甚至昏迷死亡。
孙思邈听后十分忧心,马上赶到那里,在塔岭山、秋谷山、五龙山一带就地采药,精心研究治病方剂,并把采来的药亲自煎药,免费救治百姓。
他的高超医术挽救了当地百姓,大家十分感动。后人为纪念这位悬壶济世、救人于水火的医圣,就在秋谷山上选择良址,建庙纪念。
当时的药王庙到底有多大的规模,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兰双旺老人说,听老人们讲过,药王庙很大,就在上山的第一个指示牌处,距离新药王庙不远,是一个三进院落,最后一进院是窑楼院,下面是窑洞,上面是楼房。
窑洞前是两院平地院落,建有药王殿、藏经堂、厢房、配殿、钟鼓楼、山门等一应建筑俱全。庙内各殿雕梁画栋,装饰讲究,各种塑像栩栩如生,还有一尊生铁佛像。山门前是条沟,所以还建有一座石桥,方便通行。
据村里老人们讲述,在1948年前后,药王庙内还存有几通古碑,记载着古庙修复与扩建的经过。瓦砾堆中,还有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砖瓦为旁证。由此推知,药王庙大约始建于唐末宋初,历朝历代皆有增建修葺。
到清中期时最为鼎盛,有常住僧人几十名,据说还有医药师多人,并经营庙产社地300多亩。附近十里八乡来此求医求药、拜祭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清末光绪年间上党地区遭遇三年大旱,粮食绝收,百姓饿死及逃难者不计其数,药王庙内香火也渐渐稀少,再加上此后战火灾荒不断,药王庙逐渐衰落、废弃,仅剩遗址和几孔窑洞。
大家能记住的最后看庙人是承恩、成仁二人,在长治城解放后,这两人云游他乡,不知所踪。
一般来说,像这么大规模的药王庙,应该会有相应的庙会。可兰双旺老人却说,没有听说过有药王庙会。倒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八附近的塔岭山庙会(碧霞元君成道日)时,会有秋谷山东边的南天桥村村民,抬着一位“小匠爷”的神像,翻山而来。
他们路过药王庙,在庙内给药王唱完戏之后,交给北山头村,再由北山头村民抬着“小匠爷”,一路吹吹打打,送到南石槽村大庙,同样是给神像唱完戏,再送到塔岭山碧霞宫。
等庆祝完碧霞元君成道日后,再原路返回送至南天桥村,不过回去的时候就不再吹吹打打唱戏了。至于这位“小匠爷”到底是何方神圣?谁也说不清。不过,借着碧霞元君的红火庙会,北山头村药王庙倒是沾了点庙会的红火气息。
昔日的药王庙既然有如此这般宏大的建筑群,那遗址又是什么样子呢?胡哥沿着老支书的指点,在上山道路第一个“药王庙”指示牌牌附近,找到了一座小院子。
进门一问,巧了,原来这里是药王庙看门人阎师傅住的地方。他说,就在附近,仅剩几孔窑洞了。他指点我从院子旁边顺台阶下去往西走不远处就能看到。
果然,三分钟后,看到路边崖下,在一片荒草中,有三孔窑洞尚存,窑脸是青砖的,古朴沧桑。窑顶也是荒草密布,根本无法看出上面曾经有楼房。
窑洞前这一片地势的确平坦,是古药王庙建筑的所在,可惜完全看不出一点昔日样貌。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莫测,莫过于此啊。
古药王庙仅存的三孔窑洞顽强地存在着,仿佛在证明着,我们的传统医药虽然历经劫难,但总有根魂在,总会有机会历劫重生。
在它东边两三百米处,新的药王庙拔地而起,依山而建,规模更大,殿堂更多,已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新载体。而且,还定在每年的三月十八、九月初九两个日子,举行盛大的庙会。
届时,远近民众云集在此,或摆摊设点,或祈福祭拜,或欣赏唱戏表演等,都在庙会带来的热闹气氛中,感受到传统习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延续。
秋谷山下,多少庙宇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而北山头村药王庙却历经沧桑而劫后重生,这是药王之幸,也是中医药之幸,更是文化根脉传承之幸。
欢迎关注@跟胡哥看古村看更多古村的故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