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殿前有个楹联道出了道教智慧:

囊中确有几个余钱,你也要,他也要,给谁是好?

胸间若无半分善念,这也求,那也求,凭恁施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在寻求财富和祈愿方面,道教的财神信仰与西方传入的拜金主义存在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异。不能将道教的财神信仰等同于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意味着对物质欲望的永无休止、永不满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明显缺乏道德前提。这种极端自私的追求往往残酷无情,而且不择手段,形成了被有识之士所不齿的“拜物教”。它扭曲了人性,将人陷入十足的金钱关系。

对于道教来说,对物质的追求是建立在道德尊奉和严格的道德制约基础上的。道教信徒并非“不食烟火”,他们需要满足生活的必要物质需求,甚至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过得好一些,甚至发家致富也是可以的。但这必须建立在不违背基本准则的情况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如果走向极端,追求利益而忽视道德规范,不择手段,将金钱至上,那就不是真正的道教信徒所应为的行为。道教尊奉的财神有很多,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道德特质,为信徒提供了道德参照和启发。

因此,道教将物质追求与精神道德制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融入了精神因素,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道教来说,修善积福是非常重要的。道教教义中关于财神崇拜的内容,对于无休止的物质欲望和无视道德准则的行为持有反对和鄙视态度,甚至常常进行讽刺和批评。如果想要致富,首先必须保持善念,否则财神是不会庇佑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