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在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湖南成为了抗日战场的最前线。
日军司令冈村宁次见势头正猛,决定趁热打铁,集结10万大军分三路对我军第九战区发起猛烈攻势,企图快速拿下湖南的重镇长沙。
日军笃定能迅速占领长沙,迫使国民政府在重庆投降,从而结束抗战。
但是他们严重低估了我军官兵誓死捍卫家园的决心。在1939-1942的三年间,日军对长沙发动了三次进攻,想要屠城掠地。
但在我军的英勇抵抗下,日军不仅一次都没能拿下长沙,还付出了超过11万人的惨重代价。
那么我军究竟是如何粉碎了敌人多次进攻呢?
第一次会战
1938年9月,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为打开通往重庆的道路,严阵以待,调集了数量众多的军事力量。
包括10万陆军,100多架飞机,还有拥有300多艘各类舰艇的海军舰队,甚至还组建了一支专门的化学部队。
日军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拟定从湘北、赣北、鄂南三个方向对我军第九战区形成合围之势,对长沙地区发起猛烈进攻。
面对日军的这次大规模进攻,第九战区代司令薛岳立即展开应对部署。
他分析认为,可以依托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天然屏障,以及三省间河流纵横、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采取运动战与日军周旋。
日军大部队行动不便,难以在当地环境下全线高效展开进攻。
而我军可灵活进退,只要不正面硬碰硬,就可发挥接敌作战的优势。但长沙正北面地势开阔,不利防守。
鉴于此,薛岳决定按照淞沪会战的成功经验,主动出击,牵制日军主力,并将其兵力转移到侧翼,以争取北线防线的宝贵时间。
同时,运用侧翼和后方的兵力,依托有利地形,对日军发起局部战役,采取逐层消耗再歼灭的方式,争取战场的主动权。
为确保长沙的防守,蒋介石调集了40万人的兵力交由薛岳指挥,即16军,以求能扼杀日军进攻之势。
1938年9月14日,日军按原定计划从湘北、赣北、鄂南三路发起合围攻势。我军士气高昂,对战局充满信心。
18日,日军第18军司令冈村宁次亲率部队向湘北新墙河地区进攻。薛岳亲自带领我军60军和52军应战。双方展开激烈交火。
冈村宁次见久攻不下,恼羞成怒,不顾国际公约,向我军阵地投放毒气弹,还派遣轰炸机空袭,造成我军严重伤亡。
面对日军化武和空袭,薛岳没有下令固守新墙河防线,而是在消耗敌人后,命令我军主动撤退,诱敌深入。
我52军展开有序撤退,日军上当追击。在我军一层又一层的阻击、防守、再撤退的运动中,日军被进一步引诱,深入包围圈。
此时,预置在侧翼和后方的我军部队开始发动伏击。
日军在陌生的地形中行军艰难,后勤补给不继。而我军熟悉当地环境,可以隐蔽移动,进退自如。
我军依托有利地形,对日军展开局部战役,采取运动战术,伏击日军,给予重创。
在东线,我军以少量兵力佯攻,诱使日军投入机动兵力增援,然后我军主力从侧翼迂回夹击,将日军围困于洞庭湖东岸沼泽地带,对日军形成战略包围。
西线我军则运用行动阻碍日军东西衔接,断绝日军归路。南线日军亦被我军混合牵制而无法北调。
至此,日军主力陷入重围,被动挨打。
经过24天激战,冈村宁次终于意识到日军已进入我军设下的最后一层包围圈,外无援军,内无补给,即便已逼近长沙城下,也无力再攻。
在损失2万余人后,日军只能想办法突围逃生,第一场长沙会战至此结束。
我军以5万兵力的伤亡,重创了日军主力。日军不仅伤亡2万多陆军,还有70多架飞机被击落,开来的100艘军舰几乎全毁。这场惨败使日军不敢再轻举妄动。
我军运用的是薛岳将军自创的“天炉战法”,将日军层层引诱,逐步消耗,最后引入中心歼灭。
外围不断损伤,内部包抄歼灭,重创日军。
这次大捷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也迫使其搁置扶持汪伪政权的计划。
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胜利信心。但日军野心未死,在未来几年里,还会多次重整部队,对长沙发动进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