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天后的世界》中,凯文·凯利(KK)讲了一个阿米什人的故事。

阿米什人是欧洲基督教一个教派移民美国之后在美加边境聚居的一个社群。他们生活简朴,自律,基本上排斥现代科技产品,不使用电,不使用汽车,更不用说家用电器了。

但是KK说,我们对阿米什人有着深刻的误会。阿米什人判断是否使用科技产品的标准有两个:

其一,科技产品是否能够增加更多和家人一起享用三餐的时间。

其二,这项科技带来的消费和活动是否会超出自己所处的社区范围。

也就是说,如果一项科技产品破坏了家庭的关系,或者社区之间的邻里关系。阿米什人就会拒绝使用。

KK说,我们要向阿米什人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看起来是很矛盾的。因为2023年刚出版的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5000天以后,我们会面临一个被AI所改变了的新世界。但是向阿米什人学习是什么鬼?不是让我们重回中世纪吗?

为什么是5000天?因为互联网改变我们的世界,用了5000天时间;社交媒体改变我们的世界,也用了5000天时间;现在,AI改变我们的世界,他认为,差不多也是5000天时间。

1.

我们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看过几部“机器觉醒”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例如《终结者》,例如《西部世界》。至少对于当时我们在其中的时候,它那么奇幻,瑰丽,遥远。

可是2022年11月的某一天,当我们从沉睡中惊醒过来的时候,发现世界已经不同。

ChatGPT横空出世。机器开始和人对话,机器开始制造出人类没有的东西,机器开始替代人类工作。AI时代真的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00天之后,我们就会沉陷在“西部世界”里吗?马斯克不都带头写信呼吁禁止生成式人工智能了吗?

其实,那都还是科幻世界啦,别想太多。只是,世界的确已经不是我们睡醒之前的那个世界了。

人们惯性地把一种革命性的产品,认为是一种“天外飞仙”的天才创举。但是,外面的谷歌微软英伟达Facebook,里面的腾讯阿里百度却心里都清楚得很,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其实有无数聪明的头脑沉浸在人工智能之中,所有人都在等待那惊险一跃。只是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地方出现如此一跃。

只是跃出来的,竟然是OpenAI而已。

其实KK在多年前轰动的名著《失控》中,造就已经提到了其中的一些端倪:进化算法,深度学习。都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

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欧洲一些贵族坐在马车,嘲笑在泥泞路上挣扎与嘲杂的汽车,以为它终将成为时髦一时的玩具,被抛弃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但是对一种革命性的技术观念嘲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嘲笑,像欧洲马车贵族那样;另外一种是一拥而上,因为是时髦的玩具,所以人们认为可以从这里面赚到快钱、热钱。

已经发生了许多次了。百团大战,共享经济,区块链,社区团购。

从ChatGPT开始的大模型,已经成为显学,热潮,风口。每个人都想成为乘风飞翔的猪。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近百个大模型已经上市。

马化腾在2023年的股东大会上说:“我们最开始以为这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经读过英伟达的黄仁勋在一次演讲中说,计算机产业即将重组。他说的是进化计算机。我知道世界真的已经变了。

大模型并不是热点,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用AIGC(人工智能产生内容)来替代UGC和PGC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机器学会思考的能力,并不是只要足够的语料就可以。就好像“狼孩”一样,当一个婴儿在狼群中长大的时候,它学会的只是狼的语言。人类的婴儿之所以学会了人类的语言,是因为TA在父母之中,在家庭之中,在社会之中。

所谓的大模型,并不是十亿,百亿,千亿甚或万亿的参数,它就自然学会了思考和理解,而是算力,算法,基础设施,语境等等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

到9月7日,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亮相的时候,市场热潮已经差不多散去。马化腾是这么说的:“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再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

混元大模型是从第一个token开始从零训练的,而到它发布的时候,已经训练了2万亿个tokens。这就是机器之所以能够“思考”的基础要件:婴儿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的。

如果这么说难以形象地理解的话,那么另外一个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比起市场上的主流开源模型来说,混元大模型能够减少30%-50%的“幻觉”,也就是大模型现在普遍存在的“胡言乱语”,它的根本问题,就在于AI根本无法真正地理解使用者所提出的问题或要求。

恰好,9月12日有一个数据,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排名:腾讯614亿,排名第一。当然它并不全部投入了大模型,但这是一个标志:长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涉及到大模型得以成立的许多要素的投入,是前置的,而不是一天发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畏惧的“百模大战”,终归会结束的。只有把人工智能作为自身得以存在的战略的,才能永续。

2.

ChatGPT神话让企业疯狂。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暴富神话,总是让人心旷神怡,甚或意乱情迷。

似乎所有人都想成为ChatGPT第二,或者最少成为中文世界的ChatGPT。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每个大模型都想成为通用大模型。

于是天然地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通用型;其二,集中在聊天,也就是Chat应用上。

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就好像搜索引擎一样,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并不需要那么多搜索引擎,对所有人有效基本上同时就意味着对所有人无效。人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聊天。搜索引擎的基本功能或者作用是,当人们确有需要的时候,才会想起搜索引擎。

如果说当下的大模型的确有着庞大的用户的话,那么基本上是出于新鲜感所引发的好奇心,它无法转变成为日常使用的工具。ChatGPT已经从巅峰的19亿用户,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回落到15亿,并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失用户,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它是否可以成为日常性的工具?

腾讯云

,赞184

所以真正有效的大模型,无非建立在几个前提上:大模型的开发者本身拥有庞大的用户量,大模型可以锲入原有的服务中,成为服务的一个加持工具;其二,从聊天功能中跳脱出来,与人们(或者企业)本身的日常行为相结合。

成为ChatGPT第二或者中文大模型第一,本身就是一种无聊的事功迷思。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中的一个起跳产品而已。就好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成为第二个爱迪生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当我看见混元大模型已经接入的50多种应用的时候,才眼前一亮。因为在混元大模型所搭载的应用中,我看见了我日常所使用的应用图标:微信、腾讯会议、腾讯广告、腾讯文档、微信搜一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在腾讯会议中,混元大模型可以帮用户做会议总结,回顾会议中错失的信息等等,就是实际应用场景。

当然,作为一个C端用户,我所使用的范围肯定是有限的。大模型的应用思路,更多的恐怕还会在企业级的应用之中。使用混元大模型作为基础设施,在上面架设基于自己业务所需要的大模型应用,恐怕才是在短期之内大模型使用的真正前程。

恐怕许多真正的想象力,会出现在如何有效使用大模型之上。比如,我能想象,仅仅从旅游这件事上,企业都可以利用大模型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如何逃避过于拥堵的线路?如何有效规划行程?如何计划线路?如何对餐饮、门票、旅行费用进行有效的统筹,达到最佳的性价比?如何记录旅行记忆?如何进行家庭出行规划?……单就这个问题,就可以出无数本十万个为什么。然而,大模型是那个真正能够帮你甩掉所有苦心孤诣的规划,但难免挂一漏万的最佳规划师。

对于一个旅行公司来说,寻找如此众多纷杂的信息语料,部署巨大的服务器,招聘数以百计的工程师来开发这样的一个大模型,显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不若就将自己搭建在混元大模型上。

诸如此类。

对于热爱科幻场景的人来说,大模型是一种幻梦技术,可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尤其在类“西部世界”中,人类与AI的对抗,的确是一件令人兴奋不已的幻想。但是对于大多数在通勤的苦痛中挣扎,在孩子的哭闹声中辗转,在父母的医药费中忧愁的滚滚红尘来说,和机器聊天的快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他们需要大模型真实地解决他们日常的困境:帮助提升职场的表现,协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合理规划日益捉襟见肘的钱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好让那些具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和公司,来帮助消解这不断积累在自己头上沉重的火山灰。

现在,可以回答KK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向阿米什人学习?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通用大模型就好像科技产品对于阿米什人来说,多数就是冗余的知识,并不符合他们的需求。

阿米什人只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之中,只做农夫或木匠,其余的应用,都是无效的。只有服务阿米什人这些特定的需求,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科技。

KK当然并不认为,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是他所理想的生活方式,否则他也就加入了阿米什人的苦修,而不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教父。

是因为阿米什人坚持自己的精神所推导出来的生活方式,同时祛除了影响自己精神核心的过多的技术。

大模型应用需要符合这样精神需求的实用主义。

百模大战令人恐惧,是因为它只能让这个世界更加混乱,噪音更多,无效信息更大。

大模型的出现,应当让人们更加幸福,而不是更加混乱。

3.

但是大模型依然有让人恐惧的理由。互联网时代已经令人生畏的隐私泄露,业已成为一个毒瘤。大模型会变成隐私吞噬的怪兽吗?

这起码首先就是一种误解。

大模型主要是学习世界知识,使其具备类似人类一样的上下文理解和推理能力。这里的世界知识主要存在于互联网上大量的公开网页内容和书籍等。其具有知识量大,专业度高,知识密度高等特点,已足够大模型学到人类沉淀数千年的知识,且其多为书面语言,逻辑性、质量也较高。

而个人信息主要分为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等,这些内容更多是个人标识,没有什么知识量,大模型并不需要。

对于聊天等个人信息,因为都是口语化的一些短内容和日常琐事。其本身没有什么知识密度,往往也谈不上什么逻辑性,故大模型同样不需要。

另外本身大模型不但不会去使用个人信息,各家主流大模型厂商在数据采集清洗时都会主动严格去清洗掉互联网中公开存在的个人信息,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模型无意中被动学到这些信息,另外也是由于很多非机构的个人信息无法鉴别真伪,本着对使用者负责的态度,大模型也有动力都去掉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大模型真的只是人类的福音吗?

也许未必尽然。

大模型或许会让人类越来越走向封闭。从互联网出现的时代开始,人类就越来越走向信息茧房。越是开放的互联网,越产生封闭型的人类。人们习惯于接受经过筛选的信息,而排斥与自我思维模式和偏见不同的信息。

大模型逃不过这个诅咒。它的主动性信息传输,比被动式的搜索引擎更加先进,但是它是被训练的,无论是机器、企业还是个人。它的学习模式,恐怕比搜索引擎更加激进,更加变成茧房制造者。

KK是很乐观的。譬如他说,他认为AI时代所创造出来的工作机会,会超过被AI所替代的工作机会。我对此却抱有悲观的态度。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创造出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从大面积上来说,的确如此。但是,地区与人群的不同质,却造就了一大批怨恨的人群。

AI是一种技术革命,它将颠覆现有的许多产业模型与方式。但最终,使用和部署它的,还是人类。人们能够用足够的理性和智慧,在消灭工作的时候创造它吗?

如果真的这么理性的话,为什么地缘冲突和局部战争依旧在发生。

说到底,人工智能亦不过是技术,而最终决定它祸福的,始终只是人类而已。

腾讯始终所坚持的,是“科技向善”。这也许也是我们对于混元大模型可资信赖的一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对于正在如火如荼的百模大战,也许我们仍然要保持这样的警觉心。当万众一心欢呼大模型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退一步,去看看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它是对于技术的一种反思,也是对于技术保持警戒的必要性防御。

5000天之后,AI就会如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一样,占据我们世界的生活方式。它会更好吗?

我们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也许可以问一问大模型自己:AI对人类自身,有信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