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期,人民日报头版连续以醒目位置刊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观察”系列报道,以重要版面、重点专题报道聚焦重大主题,在故事与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深度交融中,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系列报道统筹调度,协同作战,创造了区域协调发展报道的有益经验,是一组践行“四力”要求的精品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释放引领力,深度调研讲故事

系列报道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和突破点,突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展现广大干部群众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的思想认识变化,提升故事的思想含量。

突出思想引领。综观整个系列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每个典型案例,都是党的创新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9月12日刊发的 是对系列报道的统领和升华,将整个长三角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通过长三角立足一体化、高质量的实践探索,充分印证了“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让读者通过报道深刻感受到,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长三角人的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生动展现长三角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对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刻理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以一体化发展的新实践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思想引领的强大影响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入调查研究。五篇报道都在标题里突出调研属性,形成了统一的深度调查风格。深刻的思想性,离不开记者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据了解,今年6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我们长三角”栏目,华东三省一市的地方分社,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形成了各分社协同会商轮值主持的新媒体工作模式。正是记者对这一领域的长期关注和持续报道,为后来见报的系列报道做了充分的前期积累。为采写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调查,安徽、浙江分社两位记者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头走访几十位浙皖两省的干部群众、专家学者,梳理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变迁过程。为采写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调查,上海、江苏分社两位记者赴示范区“两区一县”联合采访,调研重大项目,共同打磨,数易其稿,在业务交流中成就践行“四力”要求的精品报道。

紧扣一体化,聚焦典型讲故事

区域协调发展报道涉及的地域和领域广泛,以点带面、彼此联动,才能让全景式呈现兼具广度与深度。一条江、一张图、一条路、一座城,系列报道撷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每一篇都是实践典范。同时,五篇报道统筹策划部署,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内核,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形成逻辑上的连贯统一,共同写好一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好典型故事。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整个长三角的缩影,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G60科创走廊”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具有全国影响力;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发力,正成为人们读懂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所选案例都是首创性、标志性成果,既有生态优势转化标杆、科技创新高地,也有制度创新试验田、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覆盖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不同领域,因而能够发挥“一滴水中见太阳”的透视效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通过报道推广长三角经验,能够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形成强大示范引领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扣一体发展。“新安江模式”引领流域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坚持规划一张图、环保一把尺、市场一体化、治理一盘棋,从“水的一体”到“人的一体”;G60科创走廊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协同创新中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苏州把握好“一域”和“全局”、国内和国际的辩证关系,立足区域谋一城、放眼全国谋一城、对接世界谋一城。每篇报道都瞄准协同发展,各成一个子系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五篇报道的共同内核,自觉体现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内在要求。这种谋篇布局的思路让系列报道整体呈放射状结构,构成典型集群,系统呈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成果,释放思想的穿透力、辐射力,给读者以深刻启迪和震撼。

构建时间轴,把握动态讲故事

五篇报道都有鲜明的时间线索,在时间延展中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追溯理论源头、循迹实践过程、展望未来前景,将故事置于宏阔的历史时空中,讲清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规划变为现实的来龙去脉,增强了报道动感和纵深。

展现发展动态。比如, 一文,按时间顺序还原4轮试点推进过程,纵向厘清新安江治理从“试点”到“样板”,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浙皖两省不断创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脉络,在这一过程中展现新安江生态之变、流域发展之变、人的思想观念之变。文章关注试点深入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展现每一轮试点在前一轮基础上的新提升新拓展。文章用浙皖两省干部群众的语言打造三个层层递进的小标题,从“首先打开的是人们的思想文化空间”,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又一次提升”,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充分印证了历时11年的4轮试点,都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的成果,广大干部群众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化历史纵深。比如, 一文,从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写起,往前回溯到1994年2月,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经过近30年发展,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已今非昔比。报道在传承与发展的故事中,讲述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创新精神,也找到了苏州之所以能做好传统与现代“双面绣”的答案。 一文,全面梳理G60科创走廊从1.0版到3.0版的升级历程。虽然“G60科创走廊”的概念始于2016年5月,但报道将理论源头回溯至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松江区调研时提出,松江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水平。在整个G60科创走廊发展的时间轴中,报道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总纲,纲举而目张。既寻根溯源,又面向未来,把典型经验置于更广阔的时空坐标中,让故事更厚重,突显战略意义。

作 者:荣 翌

编 辑:夏康健

核 校:路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