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的品牌成长积淀中,历经代代匠人的细致雕琢,以及在岁月长河中的沉淀与酝酿,在千年匠心传承与品质坚守之下,西凤酒15年6年凭借其传统的酿造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典的凤香品质,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与喜爱,斩获了来自市场与行业的经典口碑,完成了品牌价值的持续构建与消费市场的广泛积累,在中国酒业散发着经久不息的大国凤香。

01

战略新高度

携手CCTV《大国品牌》

西凤酒15年6年陈酿笃定站上战略新高度,开启品牌向上之路。

5月6日,西凤酒15年6年陈酿携手CCTV《大国品牌》在西安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旨在以更精准的IP营销扩大品牌声量,持续做大做强品牌影响力,赋能西凤酒15年6年陈酿的价值裂变与提升。

6月2日上午,西凤酒15年6年陈酿携手CCTV《大国品牌》启动仪式在西凤酒厂圆满举行。

与《大国品牌》的全新组合,不仅开启了西凤酒15年6年品牌发展新纪元,在消费者与行业的共同见证下,西凤酒15年6年品牌也将释放出更强劲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并进一步开拓新凤香白酒发展历程。

陕西西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周虎表示:品牌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加强品牌建设是释放消费市场活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在西凤酒15年6年陈酿22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大国品牌的风范。

02

从三秦到九州

始终坚持高品质

在今天国内白酒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一个衡量品牌影响力的标准就是能否跨区域,持续向全国市场输出产品,赢得口碑。

事实上,大型白酒企业基本上都是各地的纳税大户,地方保护及不同产区白酒的风味特征,区域内人们的饮用偏好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能从地方成功走向全国的品牌并不算多。

从某种程度上,一个品牌要突破区域性市场,首先要跨越的是香型之争。

自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确立了不同香型白酒各自的风格特点以及代表性品牌后,香型之争便成了绵延至今的一条市场竞争主线。如果划分白酒香型之争的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白酒产能扩张期,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凭借产能优势迅速将市场影响力扩散到全国;

第二个阶段则是泸州系和五粮液等川酒为代表的浓香型,借白酒销售渠道的变革期,在90年代和千禧年伊始的阶段,成为全国市场的绝对主流。浓香型白酒也将市场层次逐渐拉开,中高低端产品的覆盖更强化了其市场地位。

第三个阶段是近十多年来,一度受限于产能问题的酱香型白酒,凭借复杂工艺和稀缺性抓住白酒市场迎来消费升级的机遇,掀起酱香风潮,在高端白酒市场上以贵州茅台为首的酱酒大杀四方。

不过,白酒市场的轮转依旧在继续。酱香酒快速崛起的范本也让其他小众香型看到了机会,而今天的白酒消费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多的香型开始出现复兴之兆。

早在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上,西凤酒就获得了“中国四大名酒”的美誉,此后这个凤香型白酒的大IP持续在全国性评选中不断斩获各种奖项和荣誉,并凭借“甘润挺爽、醇香秀雅、余味悠长”的口感特征,于主流香型中独树一帜。

不过,凤香型主力的西凤酒虽起点颇高,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全国市场上,一度浮浮沉沉。但这种磨砺也给了西凤酒厚积薄发的底蕴。

从西凤酒15年6年陈酿诞生的那天起,不但要成为陕酒的金字招牌,更要成为全国性的大品牌,这个念头就无时无刻不萦绕在王延安脑海里。

实际上,在最初西凤酒15年6年陈酿的酒体设计上,王延安便埋下了伏笔——前瞻性的根据市场反馈对产品香型创新:15年陈酿酒体是“凤酱浓”的一口三香;6年陈酿则是“凤兼浓”。

但在兑现全国性大品牌上,王延安并没有选择强突,而是先在三秦大地上稳扎稳打,用品质换口碑,用口碑换市场,以穿透式销售网络不断巩固区域性市场的地位,而后向全国市场挺进。

王延安的战略选择,也获得了西凤酒厂领导的强力支持。对于西凤酒家族而言,西凤酒15年6年陈酿不但是其中高端产线上的核心品牌和产销量最大的两支单品,也是西凤酒“强腰工程”的重要支撑。

很早之前,西凤酒厂就为西凤酒15年6年陈酿开辟专线,以保障其品质和稳定性。而管理层也不断释放出信号,“举全厂之力”使之成为全国畅销的大单品。

现在,成为全国性品牌的市场时机已然降临。与《大国品牌》的合作,正是西凤酒15年6年陈酿品牌从三秦迈向九州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