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申迪文化中心落下帷幕。论坛活动中,围绕“科幻元宇宙”与“数字经济”两大核心课题,来自科幻界、影视界、媒体界、教育界、科技界等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编导、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精彩论道,跨界破圈。

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特邀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莅临论坛活动。论坛上,刘建中局长观察当前形势,借AI创作与人工创作的矛盾,从科幻概念、科幻电影制作与影视人才培养方面发表了自己对未来科幻影视发展的看法。

他提到,学界和教育界需要对什么是科幻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定位,否则我们很难培养出优秀的科幻人才。我们应该思考:科幻到底是一种科学幻想还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科幻应该基于什么来进行想象?它应该与现代科学和人类认知有何关联?有何限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建中:科教影视专家,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电影与技术专委会首席专家)

在第五届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刘建中

大家好。我最近我看到了一个关于AI发展的资料,提到AI的发展可能会代替很多人工进行工作。前些日子,美国好莱坞有大约1.3万个编剧和近6万个演员罢工。原因是他们面临被AI代替的威胁。他们重新演绎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过的情节。编剧罢工这件事涉及知识产权等复杂问题,从这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矛盾。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讨论科幻,并分享三个观点供大家研讨。

第一个观点是科幻产业的概念,第二个问题什么才是科幻电影,第三个是科幻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们来谈谈科幻产业的概念。关于科幻产业,科幻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理论界包括教育界关于这两个字都不像别的专业描述的那么明确,你说电影、电视、出版、小说各种载体、各种文艺形式都有很明确的概念。

那么从内容上讲,各个学科也有很明确的概念,你到底什么学科,是吧?你哪怕你是就说现在我们最新的这个IT也好,金融也好,都有很具体的学科。所以既然有了具体的学科,它就会具体的概念,就具体的解释内涵包含了什么?

科幻,谁能说清楚呢?我看了很多资料,似乎没有对科幻进行学术性的深入研究。既然我们在科幻产业有很多投入,那么科幻到底包含什么?什么才算是科幻?什么是科普?什么是科学?这方面我们学界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当我们谈及科幻时,我们指的是科学幻想,那么什么程度算是幻想呢?什么是科学呢?举个例子,500年前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先生写的《西游记》,算是科幻吗?想象力包括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如缩小物体、千里眼顺风耳等,是不是科幻?在500年前,中国的科学基础有多少?所以,那个时候能有现代高科技吗?不可能。因此,《西游记》所包含的种种想象都属于幻想。

科幻的概念是一个新近出现的概念,但从创作角度来看,它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称之为科幻?郑军等人讨论了科幻产业,那么科幻产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不同之处?谁能给出明确的解释呢?

因此,我认为学界和教育界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否则我们很难培养出优秀的科幻人才。我们应该思考:科幻到底是一种科学的幻想,它的目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普及某种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人们的智慧。科幻应该基于什么来进行想象?它应该与现代科学和人类认知有何关联?有何限度?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讨论的就是科幻这个概念,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讨论,而这方面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希望明年张老师能从学术层面提高我们会议的质量,让我们的交流不再只停留在一般实践上。

深度深化需要理论指导和前瞻性考虑,这是实现高水平人才和进步的关键。因此,我提出希望,明年的会议如果继续举办,应该邀请学界的科幻研究人员,向大家普及科幻的概念,给我们的创作者以启发。

第二个想讲的问题是科幻电影。科幻电影作为一种题材和样式,它的基本属性仍然是电影。科幻只是题材和样式的表现形式,就像军事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等一样,科幻也是电影的一种。所以,从事科幻电影的人首先应该对电影非常熟悉。

电影有其独特的规律、创作规律和表现规律。对于从事科幻的科技部门,要形成优秀的科幻电影作品是很困难的。

因此,我们应该像农村题材、少儿题材一样,科幻电影的创作者必须在电影领域或少儿教育领域等感兴趣。我们需要找到对影视和电影有浓厚兴趣的人才。

昨天我和嘉宾们讨论过,做科幻电影非常困难,原因在于缺乏对电影的熟悉。特别是对于创作者、编剧和导演来说,必须对电影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热爱科学,对科学充满热情。这样的人才非常稀缺。

作为从事科教片制作的人,我深知电影界很少有人对科学感兴趣。这也是科幻电影发展遇到瓶颈或不那么繁荣的原因,因为电影人和科学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路不同。

科普电影同样面临困难,因为它的受众较为有限,同时创作者也难以找到。创作科普电影首先需要掌握电影或其他媒介的技巧,无论是作家还是电影制作人,都需要具备专业技巧。同时,还需要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能够将科学的基本道理深入浅出地传递出来。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成立于1987年,现在已经是近40年前的事情了。在当时的成立研讨会上,我们邀请了两位顶级专家:科学家钱学森和电影人夏衍,他们都是非常有声望的人物。他们的讲话至今仍然对我有深刻的教诲。

钱老当时说,科普是一门专业,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能做好科普工作。很多科学家连教书都做不好,更别说进行科普了。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递给大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夏公则说,在影视界,许多人认为科教片、纪录片导演相比于故事片导演,水平差一些。但实际上,科教片的难度很大。科教片的创作者既需要掌握电影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力,同时还需要对科学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理解和热爱。科幻和科普的受众相比一般的受众更难以吸引。观众需要动脑筋来接受科幻电影或科普片中的知识,这与纯娱乐片不同。喜剧片之所以吸引观众,是因为它轻松幽默、容易接受。而悲剧片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观众容易产生共鸣。

写社会知识类故事片较为容易受众喜欢,因为它们更接近生活,不需要观众花费过多心思去吸收知识。学习知识是需要付出的,因此我一直认为科教片和儿童片在市场上走得很难。儿童和青少年并不愿意花钱去接受教育。虽然上课是必要的,但儿童并不愿意主动学习。他们更喜欢娱乐和玩耍。

娱乐性和知识性在接受过程中,娱乐性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要让科教片和儿童片形成产业,非常困难。近年来,中国儿童电影协会举办了年会,也邀请了许多专家,包括顾秀莲、赵石等。我一直坚持认为,科教片和儿童片必须要有指导性和组织性的收看,让儿童自己愿意去看。因为这类片子很难,它需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娱乐性和教育功能,而这种功能的达成不可或缺,但对于整体的娱乐性会产生影响。

科幻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一样,需要有吸引观众的元素,例如好的情节、丰富的情感、有趣的故事和紧张的矛盾冲突等。科幻电影不应忘记电影本身的本质,即吸引观众的因素。虽然科幻电影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和激发科学兴趣,但观众不会专门花时间去接受教育,他们更多希望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娱乐和享受,所以那些矛盾、悬念、惊悚、惊险、奇妙的情节是一定要留住的。

因此,搞科幻电影的人首先应该对电影本身非常熟悉。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的研讨会虽然组织了多次,但我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要培养有经验的导演去拍摄科幻电影,目前的导演中有哪些是有经验的科幻电影导演呢?这个问题需要深思。拍摄科幻电影相比其他题材更具挑战性,因为它需要在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反映生活的基础上,融入科学的幻想。

为什么科幻电影难做呢?首先,科幻电影本身难以取得好的票房,因此很难吸引观众。虽然有很多成功的科幻电影,但是科幻电影的发展仍然面临困难。科幻电影的发展路径如何走下去,如果过于注重影像、环境和动作,可能会让这个类型的电影走得越来越窄。

在我看来,科幻电影的范围可以宽泛一些,例如西游记就可以被看作是500年前的科幻作品,吴承恩先生的想象力非常了得。后来的作品,像星球大战等,也属于科幻类型。但是科幻电影在走向未来时,如果过于强调影像效果和动作,而忽略了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可能会导致路越走越窄。所以,我们在发展科幻电影时,还需要更多地关注故事和情节的创作。

科幻电影的成功与观众审美疲劳有关。经过调研我们得知,观众认为许多科幻电影的内容与电子游戏相似,这表明它们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和深度,观众更喜欢接近生活的内容。精神生活涵盖了人物、人性、社会结构、价值观等方面,这些都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

科幻电影的发展前途很广阔,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很多制片人偏向投入较小的科幻电影,而那些投入较大的科幻电影主要集中在场景和特效制作方面,而忽略了故事和人物的创作。

因此,科幻电影除了要有神奇的想象力外,还必须首先要有扎实的故事和人物塑造。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提供了几个科幻电影的剧本,我看了觉得不行,实际上证明确实不行。首先故事和人物不够吸引人,再宏大的科幻场景也不能使观众集中看两个小时,还必须要用情节来吸引人。要用悬念、要有故事、要有开头、有结尾、各种因果关系、报应关系来吸引着观众,他才能看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

科幻电影不是无规律的胡思乱想,它要符合现代人对科学的认知。好的科幻电影应该建立在现代人生活的认知基础上,如《流浪地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基于现有的观点,讲述了太阳系出现问题、地球需要搬家等概念,这些都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胡乱的空想。

科幻电影的目的性要强,同时也要注意其价值观。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科幻电影,必须注重价值观的体现。科学也有价值观,我们需要注意将科幻电影的创作融入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就像美国电影强调美国精神一样。正确的价值观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是科幻电影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科幻电影中,我们必须注意不要过多地涉及妖魔鬼怪等元素,而应当关注善恶关系的表达。我们需要引导观众,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每个人都希望在温馨的社会中得到他人的善意帮助。因此,在创作科幻电影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倡导的是什么。

我经常对导演们说,你拍的片子,你会愿意让你的孩子观看吗?如果不愿意,那这样的作品怎么放在社会上呢?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成才,成为有用之人,既有学业有成,又品德优秀。

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并不仅限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科幻电影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识形态内涵。但是,当科幻电影与现实相结合后,就会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它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指引着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希望我们的社会达到怎样的状态,而我们的创作也应该相应地表现出这些。

最近,我参与了上海广州电视台关于中法交流的纪录片制作。其中提到,500多年前,法国出版了中国的《论语》。他们特别看重其中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正是一种价值观。这样的思想在法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希望从事科幻电影创作的同仁们要考虑到我们传递的有益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能量,这对我们的青少年和整个社会都有好处。这是我对科幻电影的一些简单、初步的思考。

第三点,我想谈谈人才问题。前面我已经提到,如果你想在各方面做好,你必须对科学产生兴趣,理解科学的概念和精神。你不能凭空制造一个场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你也必须了解电影艺术本身,包括编剧、导演等基本要素,选材和构架,制作技巧、细节悬念、矛盾冲突、戏剧张力等等。导演也是如此,需要关注节奏、人物、表演和性格的差异等等。

因此,复合型人才是最理想的。很多导演用特效,他对技术很陌生,那只能靠特效师告诉他如何实现,那他想象力一定受到限制。如果导演自己很熟悉技术和科学原理,那创造力就不一样了,美国著名导演卡布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拍摄了《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等影片。他拍电影之前是学工科的,所以对技术特别熟悉,因此他的创造力也与众不同。现在很多大的导演,所以他拍的东西呢拍科幻东西很多,拍惊险的东西很多,所以我觉得复合型人才很多。因为实际上我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艺术思维方式呢是形象思维的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方式,这两个思维方法不一样。简单说科学家更严谨,艺术家想象力更强,由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考虑如何将严谨的科学思维与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思维结合起来。我认为我们中国也应该培养更多这样的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可以从学工或学理的高材生中选拔,他们对文艺有浓厚兴趣,然后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导演和编剧等相关专业。因为编剧和导演等领域涉及很多人文方面的内容,电影是通俗艺术,不需要过于高深的技术,只要有感悟就能把握。

如果从理工科高材生里头挑选出活跃的、对文艺很感兴趣的人去培养他们,让他们再进行深造,再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就会有很好的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只有这样复复合型人才的出现更多,我想科幻电影才有更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