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九月,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授勋仪式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仪式上,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四野”的将帅们。
在此次授勋仪式上,统共授予了1052名将军军衔,单单是四野,就占据了足足521个名额。
其中包括元帅2位:林彪、罗荣桓,大将3位:肖劲光、黄克诚、谭政,外加19位上将、57位中将、以及440位少将,占据了总人数的一半。
东野在四大野战军中成立时间并不算早,直至1948年1月,东野才正式挂牌成立,远远晚于1947年成立的西北野战军和华野。
然而,这支部队的发展速度,却是四大野战军中最为迅猛的一支。
1948年5月,东野出关时仅仅只有11万主力,2万干部,而到了冬季攻势结束后,这支部队已经拥有了12个步兵纵队36个师,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1个坦克团,共70万人,如果算上附属于其的地方部队,总人数恐已经超过百万,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东野的总兵力更是突破150万人。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东野就完成了奇迹般的变迁,令人叹为观止。
而令人意外的是,比东野成立还要早的华北野战军,却陷入了停滞之中从成立开始,经过两年的时间,整个部队的兵力却没有任何增加。
这让人不禁好奇,为何东野战军能迅速发展为百万大军,而华北野战军战军却止步不前呢?
东野的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这支部队自1931年开始,就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敌后展开抗日活动。
在整整十四年的斗争里,这支部队不但从战略上牵制住了70余万日军主力,消灭了18万日伪军,在东北当地积累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这支部队获得了两个巨大的加强:第一是接管了日本在东北残留的武器装备,包括苏联军队提供一些炮火和坦克。
第二就是延安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入驻东北,为东北民主联军带来了更加完善的管理架构,使其部队战斗力更进一步。
直至此时,东北民主联军开始作为主力部队登上历史舞台。
东北地区是当时的中国工业中心,这片地区富不但物产富,更有着诸多的大型的工业生产基地,掌管着全国一大半的战略物资生产。
背靠着这样的基础,东北民主联军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天时地利固然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发展中极其重要,但是没有好的指挥官,当然也是不行的。
东北野战军能够发展成一个百万大军,离不开两位重要统帅:那就是林彪和罗荣桓。
就全军发展而言,罗荣桓的作用甚至要比林彪更大。
罗荣桓素来被称之为新中国的“政工巨匠”、“政工元帅”,在部队政治工作上,他的经验和理解是无人可当的。
甚至于说毛主席还曾经盛赞:“罗荣桓是一位可以一生共事的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桓率领山东主力部队六万余人进驻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开始了对于东北各部队的整顿工作。
罗荣桓早在红军时期就是建设根据地、打造正规部队的专业能手,现如今来到了更大的舞台上,在此处他将自己的天赋完美的展现出来。
当时的联军有着相较于抗战时期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内部的秩序是较为混乱的。
特别是在四平城下失利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基层干部极度缺乏,部队思想混乱、开小差、不务正业的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重整旗鼓,罗荣桓开始了整军工作,通过种种措施,为全军迅速培训起了一支基层干部队伍。
当时的东北地区因为长期收到日本人的统治,外加国民党军的烧杀抢掠,很多民众对于军人带有天然的警惕。
群众敬而远之,这对于部队的发展自然是不利的,为了能够得到群众的信任,罗荣桓提出了剿匪计划,要对东北地区的土匪进行清剿。
这时的东北整个地区如貊乡鼠攘,毫无秩序,土匪们杀伤抢夺,百姓深受其害。想要赢得百姓的信任,最为简单的手段无外乎是打击土匪了。
于是,在罗荣桓的力主之下,部队展开了异常声势浩大的剿匪运动,在林彪的鼎力支持下,民主联军用极快的速度,扑灭了地方匪徒,将一个个农村从土匪手中解放过来。
农村解放以后,罗荣桓立刻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农村基层政权,进行土改,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看见解放军战士在自家的院子里扫地干农活时,几乎任何人都明白,这支队伍和此前的国民党人、日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快,东北各地百姓对于解放军的好感直线上升,得到了土地的农民们开始踊跃参军,在拥有了稳固的兵源后,东北民主联军迎来了迅速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罗荣桓不单单善于做群众工作,对于将军工作,也是得心应手。
林彪性格孤傲,和很多搭班子的同志都搞不好关系,但是,偏偏是对于罗荣桓,他心服口服,能够给予罗荣桓全方位的信任。
只要是罗荣桓下达的命令,他都没有任何质疑,直接吩咐手下招办,而只要罗荣桓有需要自己的地方,不管是剿匪还是土改,他都二话不说前去解决。
虽然两人一个负责军事,一个负责政治,但是交流上几乎没有任何的沟通成本。
罗荣桓的心是极其之细的,解放战争中期,随着双方战争烈度愈发之大,对于军队的需求也开始飙升。
但是无论前线再紧张,罗荣桓也始终把控着部队的质量:流氓、土匪等坏分子不要、抽大烟的不要、思想觉悟差的也不要。
除此之外,招来的新兵也不准立马编入军队中,而是统一进行整顿训练后,根据个人情况分派到不同的部队之中,进入部队以后,也必须指派老兵骨干带领。
作为一名指挥官,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爱惜每一个士兵的生命。很显然,罗荣桓做到了这一点,也正因如此,在罗荣恒的主持之下,东北野战军兵力以迅雷不及的速度增长。
在罗荣桓这样的部署之下,东野永远都处于兵力旺盛阶段,纵观整场解放战争,东野几乎没有存在说缺人的情况。
而林彪也能够更加的自如的在战场上从容调度。
正因为在东北民主联军时期打下的牢固基础,在1948年的时候,东野正式成立时,已经是一个管理成熟的部队了。
短短一年时间里,这支部队就扩军至上百万,并且成功解放了东北97%以上的领土,为我军以后在辽宁战役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比较之下,华东野战军虽然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野战军,成立的更早,但是他们并没有东野这样的外部环境,可以安心发展。
当时的华东野战军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山东,江苏等省份,时时刻刻都处于与国民党军队的直接作战之中。
由于身处于国民党核心统治区,当时的华东野战军所面临的压力是及其巨大的。
不但要防止国民党的进攻,对抗当地的土匪,甚至还要面临美国舰队时不时的炮火攻击,华东地区虽然人口众多,但留给华东野战军的空间是极其狭窄的。
远远比不上东北地区资源广阔,甚至很多时候连交通通讯都不方便,无法运送我军的补给,这些因素极大的制约了我军未来的发展,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整军和扩军,最终才出现了华北野战军两年没进步的局面。
华北野战军做不到,中野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刘伯承曾经评价过:中野所在的地区就是华北解放区的大门。
中野所控区域,连接着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与陕北,压力极大,更何况此时的中野担负着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挺进大别山。
进入大别山之后,中野14万人的部队分出了三分之一左右,在当地建设军分区。
只不过,大别山物产贫瘠、人口稀薄,稳固防线尚且可以,但想要扩张部队,几乎是异想天开。
当时的中野直面白崇禧的精锐部队,双方围绕着战线进行了数月的鏖战、互有胜负,但最终,中野也仅仅是维持现有部队,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扩招。
在四大野战军中,最为艰难的莫过于是西北野战军了。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曾经命令胡宗南率大兵进攻陕北,西北野战军在仓促中成立。
西北野战军位于陕甘宁地区,在其建立之处,人数统共只有两万人,且武器装备极度落后。
陕甘宁地区极度贫瘠,无法供应大量部队,这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的死结。
由于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西北野战军面临着打一发子弹就少一发的窘况,始终无法放开手脚作战,战斗力也与其他野战军主力纵队相差甚远。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支部队有着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指挥官,那就是彭老总。
西北野战军成立之时,当时的我军将领已经各自派往部队,无人挂帅,危急关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彭德怀自我降职,前往野战军担任司令。
在西北与胡宗南主力交锋之际,彭德怀展现出了极其精妙的指挥艺术,虽然未能重创敌军,但一次次从奇迹中拯救部队,几番交锋下来,胡宗南兵疲马倦,士气低落。
西北地区人口稀少,国民党军队的俘虏就是最好的兵源,彭德怀对于俘虏的思想工作十分看重,使得不少人弃暗投明,加入西北野战军。
神奇的是,西北野战军后来居然越打越多,9个月的交锋下来,时间,部队兵力就从2万人长到了7.4万人,胡宗南的攻势彻底失败。
1949年初,西北野战军改为第一野战军时,其兵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5万人,虽然比之四野微不足道,但是作为在大西北征战的部队而言,这个数字已经可以说是十分恐怖了。
可以说,彭德怀的政治工作经验,丝毫不必罗荣桓差。
四大野战军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时过境迁,四大野战军制度已经不在,但是,当年的优秀将帅们所留给我们的东西仍然在不断的启发着我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