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也说过,一般做老师不会和同科老师谈对象
来源 |募格课堂整合,参考来源:知乎、DreambigCareer、南方周末、中洪博元实验帮、小木虫
编辑 | 学术君
相亲前查对方论文,如果是个段子咱们顶多笑一笑,真发生在自己身上,别说还挺别扭的......
一知乎网友表示:师姐给个绍了个x科大的博士相亲,人家见面第一句话,我网上查了你发表的文章和你的硕上论文,工作做得挺一般的
博士和硕士相亲,说了这话叫人怎么接?这饭是吃还是扭头就走,带入一下确实如坐针毡。网友评论:不知道的以为是来找导师面试的呢
即便是学术路上的前辈,这么言简意赅评价别人,还真是有点冒犯了。不过有人指出,只能说同行是冤家
同样是经历相亲的两位博士,见面前发现女方非常热情,主动了解男方涉及的学术领域,邀约见面,甚至拿出了自己打印的男方硕士论文,开始讨论细节,并对这种交叉学科表达强烈的兴趣,还说愿意付钱,能不能让男方给她写程序、教她写论文,最终目的还是想发论文。
网友:以为人家相亲看上的是你这个人,谁知道是想挖掘你的学术价值,相亲可能是黄了,但是副业这不就来了
在这个彩礼、嫁妆争议不休的时代,硕博人对于相亲有自己的诚意(幻想的爽文情节):
大胆问出:你的相亲对象自带 10 篇 SCI 做筹码,会在你心中加分吗?10 篇 SCI(已用稿、可改第一作者),不考虑 ta 的身高、长相、家境等其他因素。
为什么说是爽文?中科院博士都下场纠正:送一作属于学术不端啊,人品都不行,差一些的文章送来更算是负资产,SCI改名字,都不如房产证加人家名字来得实在
在这个发了几篇论文、学术成果被评判的相亲现状下,看来硕士博士也逃不过鄙视链的制裁。
一位专注于硕博圈的红娘曾总结到,“无论男女,名校毕业生习惯了完美主义,相亲的时候也一样,很贪心,什么都想要。”
有的时候,相亲鄙视链里看得不仅仅是学历、资产,甚至连户口、有房的具体位置、生肖、职业是否在体制内等要求,都会被细化。
硕博人遭遇的鄙视链
高校招聘博士,海外和本土就是个明显的分水岭,同样是博士受到的待遇差却别不小:
知乎网友指出:我们学院本校博士留校,要先读师资博士后,还至少要求博士期间发6篇SCI才行(博士毕业最低要求2篇SCI)。博士后结束(2年)后,拿到青年基金,至少2篇SCI,才能正式入职。择优进副教授。(相当于给学校贡献了8篇SCI,才能正入职)
海外博士后,5篇SCI就能直接引进,博士后读了几年也不管,直接副教授,安家费是国内博士后10倍。(相当于一篇SCI也没给学校贡献过,直接副教授。平均文章数/年也可能还不如本校博士。
其实,有学术圈人表示,歧视是从上开始的。比如,官方发话要3年以上海外经历才可以申请XXXX,看起来只是一个部委的文件,那下面各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为了满足这个,那所有文件当然也就有这一条“X年以上海外经历”(X≥3,下级要求必然是上级的父集),中央和地方都这样了,那学校不得出去争帽子、拿项目?
为了去争帽子、拿项目,那自然是按国家和地方的标准来准备。
从数据上看,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间,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大幅增长,从1981年到2017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据统计,2012年—2017年,全国共招收博士生44.6万人,博士毕业生共32.6万人。而土博士交出的成绩单亦不乏亮点,近年没有任何海外经历,本土自主培养的博士在科研上的表现越来越吸引眼球,这都说明,本土研究生教育面貌正在发生变化。有关洋博士和土博士的社会认知,观念的改变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规则的改革却迫在眉睫,毕竟事关公平。
此外,近期国内的高校教师去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注水大学”转一圈,再以“海归人才”的名义被原校引进,这类似操作并非个例,也同样被纳入了博士含金量鄙视链中。一些想走捷径的人选择排名较为靠后的学校,有些不需要发文章就能毕业,恰恰是这群人,扰乱了本该宁静的学术圈,造成了一些人对“马菲博士”的偏见。
不管是学术交流还是生活交际,走出学历鄙视的怪圈,真正回归到学术和学者本身,才是真正尊重知识,不会“误伤”每一颗真正热爱学术的心,也不会兴起学历交易的不良风气。
本文来源:募格课堂整合,参考来源:知乎、DreambigCareer、南方周末、中洪博元实验帮、小木虫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