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日前开展了

“2023年中央媒体走基层——

体卫融合看江苏”活动

邀请中央主流媒体深入江苏省

苏州、常州、南京、宿迁等地

观察并记录体育和

医疗卫生系统

在推动科学健身方面的

探索实践、融合发展

快和小卫一起来看看

健康报报道苏州的亮点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城河畔,有条“最美”健身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5日,环古城河健身步道驿站,市民在聊天休息

悠悠船影映照于石桥之上,遥遥亭台浮现于水波之中。雨后初霁的苏州古城,更显清雅而素净。9月5日,“2023年中央媒体走基层——体卫融合看江苏”采访团首站抵达苏州市。

环古城河两岸,健步者的身姿在葱茏的花木之间若隐若现。健身运动与水乡景致同框,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因此被誉为“江苏最美跑步线路”。

2022年以前,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实施分段管理,管理单位多达10余家。用来划分管辖区域的围栏将步道区隔为10余段,路遇围栏,健步者只得缓慢绕行。为提高健身步道的安全系数,苏州市姑苏区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管理处于2022年9月将健身步道纳入统一管理,实现15.5公里全线畅通。

如今的健身步道,一南一北设有两个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白墙黛瓦的外观使它们在一众苏式建筑中并不突兀。站内,纵跳测定仪、闭眼单脚站立测定仪等10余台体质测试仪器环绕摆放,位于中央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收录着受试者的各项体质数据。

“指导站由苏州市体育局打造,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站内健身指导员、苏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杰介绍,测试项目简单易行,市民用时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并得到一份涵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信息的健康体质测试报告。

根据健康体质测试报告,健身指导员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运动风险评估和科学健身指导。“这名受试者体质总评达标,但握力单项不达标。所以我建议他加强基础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也可选择哑铃、阻力带等轻器械进行锻炼。”卢杰边翻阅报告边向记者介绍。

类似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苏州市已相继建立21个。“各个站点辐射区域固定,数据样本相对稳定,有助于掌握辖区居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动态调整运动干预策略。”苏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潘志林说,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注重进行疾病发生之前的非医疗干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建立的健康智慧服务站错位发展,进一步前移健康关口。

科学健身指导门诊

为居民运动开处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5日,姑苏区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老人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体质测试

运动健身指导重在预防,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则需要医疗干预。5年前,苏州市立医院科学健身指导门诊开出了第一张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运动总量以及运动进阶等要素,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运动损伤人群、围手术期人群、慢病风险人群和健康人群。”苏州市立医院副院长郝跃峰解释,运动处方体现主动健康的医学理念,改变人们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人体主动修复能力的错误习惯,帮助人们养成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健身指导门诊诊室内陈列着医学诊断设备。“制订运动处方前需要明确医学诊断,开展疾病史和运动史问询、体格检查、运动能力测试、医学影像和医学检验检查、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等。”郝跃峰说,每一名出诊的临床医师都拿到了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证。

就诊结束后,患者将收到一份体适能评估和人体成分分析报告。记者对比发现,这份报告相较于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出具的健康体质测试报告,内容更为详尽、直观。报告显示受试者的心肺耐力、柔韧性、反应力等体适能年龄,供受试者与实际年龄进行对比;进行体适能分析,对肌肉紧绷、僵硬,肌力或肌耐力下降等表现作出更有针对性的风险提示。

“省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文件,将‘运动医学指导’纳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推动门诊可持续发展。”郝跃峰认为,科学健身指导门诊是体卫融合的交汇点,要把它发展好,需要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科学健身指导门诊开设5年以来,郝跃峰和团队将病例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把临床总结的桩跑运动疗法运用于颈肩腰腿疼的防治。他们为腰肌劳损患者开具阶段性运动处方,帮助其调整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等,让不少患者完全消除疼痛。

科学健身指导门诊的服务,已延伸至医院约10公里以外的姑苏区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加入了苏州市立医院组建的医联体,每周二下午、周三上午,都有市立医院的运动医学专家下沉坐诊。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殷松介绍,有体适能评估和人体成分分析需求的居民在该中心开单、缴费、预约,即可到市立医院测评,测评次日相关报告就能传回中心,便于居民取阅。

“十三五”开局之年提出“体医融合”,“十四五”开局之年提出“体卫融合”。从“体医”到“体卫”,是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认为,体医融合偏重治疗,而体卫融合偏重预防。从地方实践来看,体医融合正在逐渐向体卫融合功能升级,服务围绕科学健身、促进健康开展,推广集预防、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慢病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