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代学者在抖音讲唐诗,千万点赞背后的文化接力

编者按:

9月20日,《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教授发表了题为《荷香传出短视频》的演讲。新书由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项目讲稿整理而成。该项目目前已收获2300万点赞,汇合了23位名家学者,包括11位南开人,横跨学术三代。其中,诗词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已年近百岁,年纪最小的两位讲读嘉宾陈晓耘、闫晓峥都是“90后”。

张静教授是叶嘉莹先生的嫡传弟子。在演讲中,她追溯了南开大学文学院与抖音合作的初衷,提到了叶嘉莹先生与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的不解之缘,并表示传统文化与新的科技及平台可以彼此增益。

张静教授认为,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同心圆。在短视频时代,比起关注“流量”,更应该关注文化的“流向”,应以“诗教润乡土”的心态,更多元地思考如何让人文之音在新兴平台上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借此领略诗词之美。

以下是演讲实录:

荷香传出短视频

张静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给我了一个演讲题目,叫“荷香传出短视频”。为什么会提到荷香,因为我们迦陵学舍的院子里有荷花,也因为迦陵学舍的主人叶嘉莹先生出生在荷月,她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一,所以又被称为“小荷子”。但是荷香怎么就传出短视频了?我们南开怎么跟抖音合作上了?叶嘉莹先生怎么就通过短视频传播我们古典诗词了?其实我觉得这里也要感谢我们诸位合作者、参与的伙伴们,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了《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

大家知道,叶先生说她小时候在家里受启蒙就开始读《唐诗三百首》。除了家人教她读,她自己也会在夏天院子里翻着看《唐诗三百首》。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叶先生回国探亲,她很兴奋地在各地的火车上看到有朋友拿着《唐诗三百首》在读,这给了叶先生莫大的鼓励和欣慰。她说,虽然我们经历了“文革”,但是古典诗歌的种子在民众心中还没有断绝。所以叶先生在1978年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了志愿自愿回国教书的申请。

没想到,叶先生归国执教了40多年,《唐诗三百首》问世整整260年后,今天我们能够以短视频的形式与《唐诗三百首》再度结缘,让它在这个时代重新走入我们的人间烟火。

刚才在外面,媒体的朋友也在问我,你觉得短视频和你们的古典诗词搭吗?我就想到,在2013年5月,我应邀到哈佛燕京做过的一个报告。我发现他们一楼大厅有一副联语,是1931年陈宝琛先生送给哈佛燕京的礼物,“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静在新书发布会现场

我想我们旧的经典和当下新的科技、新的平台之间,不仅可以和谐共生,而且是可以彼此增益的。为什么我们说“心理东西本自同”?我们不仅可以在古今之间打通,其实我们在东西之间也可以求得共识。虽然地球上有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但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这些情感是相通的。从这一点来讲,诗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同心圆。

下面我就讲讲我的一些切身体会。我上周到了河南焦作修武县,当时抖音公益和真爱梦想一起做了一个大篷车的活动,我去给当地的中学生讲了一堂课。主持人上来就提了一个问题,大家一定听说过叶嘉莹先生吧?同学们都没有反应,他说你们都不知道叶嘉莹?99%的同学们都不知道谁是叶嘉莹。这是一个县,而且是初一初二的孩子们,也许我们到大学、高中去问这个问题,答案会让我们释然一些。

但是主持人介绍完之后,我上台接着问了第二个问题,我说同学们你们不知道叶先生没关系,你们都刷过抖音吧?大家都点头。至少有2/3的孩子都呼应,表示他们用过抖音。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叶先生也曾经提出过,只要人心不死,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就不会消亡。我们有这么好的平台,有这么好的内容,又有这么好的大师的引领,是不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合作,更多的探索,让更多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孩子更好地享受到一流人文的熏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嘉莹先生在抖音讲读唐诗

所以叶先生说,“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回国40多年了,执教已经将近80年。当下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去传承赓续我们的诗教精神呢?我们也做了一个探索,南开文学院近年来承担了教育部“诗教润乡土”的项目,这些年我们去了一些地方,比如浙江、四川、河北……以各种形式和当地的伙伴一起探索,如何用诗词更好地服务我们的乡土。

本来我的题目是“荷香传出短视频”,讲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升华到了“短视频里有荷韵”,因为我们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平台对我们的关注,对我们的宣传。今年8月,我们在浙江兰溪的八卦村举办了“荷畔诗歌节”,一些专家学者和文化类的短视频创作者们一起碰撞、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也引发了很多社会的关注,所以这个活动我觉得是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探索的途径和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静在荷畔诗歌节

“诗教润乡土”,怎么去“润”呢?可能我们首先要开辟渠道,首先要去探索新的路径。2020年上映的叶嘉莹先生的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当年荣获了第33届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科教纪录片奖。这个影片海报的最下面有一个英文题目,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的一句"Like the dyer’s hand"——染匠之手。短视频平台是什么?高科技是什么?它其实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个日常沉浸其中的染缸。在这里面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染料,我们要储备什么样的滋养?我们要让自己包括自己的下一代,包括我们的周边人群,在什么样的染缸里去获得滋养?这或许是我们真正要一起探索,要一起回答的问题。

大家知道,我们南开大学创校校长张伯苓先生曾经发出了“爱国三问”,我觉得今天,在这样一个平台,在这样一个时刻也可以进行三问的反思:抖音,抖什么音?它可以“抖人文之音”。短视频平台带什么货?除了物质的产品,也可以带精神的产品。大家关注抖音,只是关注它的流量?其实我们更关切它的流向。

所以我想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抖音《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只是一个起点,只是我们刚刚开始的一次尝试,我也期待着更多的朋友们加入进来,更多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探索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像古人所期许的那样,“嫣然才一笑,蓦地万花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