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分享,又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非常感谢!

在1950年,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上山。

他走到自己儿子的墓碑前,缓缓用拐杖指了指儿子的坟墓,紧接着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事情,他开始挖掘这座坟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坟墓挖开后,有一个箱子,老人将箱子从里面拿了出来,捧在手上。

这座坟墓是他守了24年的自己亲儿子的坟墓,这位老者名叫张爵谦,挖开自己儿子的坟墓后,他将里面的陪葬品如数上交。

这位老者为何会在1950年突然挖开自己守了24年的坟墓呢?而这位老者的儿子又是如何牺牲的呢?那个箱子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的嘱托

1927年老人的儿子拎着一只箱子回到了老家,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知道那一年发生了什么,那年蒋介石发动了412政变,我党人士被迫颠沛流离。

而在那时张爵谦老人并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他只知道儿子终于回家了。

张爵谦看着从远方归来的孩子久久站立,眼中蓄满了泪水,他伸手抚摸着儿子的脸庞:瘦了也黑了,真的长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的儿子究竟是何许人也呢?他就是我党早期重要成员张人亚,但在父亲这里,可能更熟悉的是他另一个名字——张静泉。

生于1898年的张静泉,正是清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战争让所有人更加珍惜彼此的生命,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亲情。

张爵谦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他尽自己所能为他提供了还算不错的生活。

而张静泉对学习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外来的书籍,当时父亲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静泉,爱读书是好事。

后来张爵谦每年都会攒下一笔钱,用作儿子的学费,小学的时候,张静泉在自己叔叔开设的霞浦学堂就读。

这是一所新式的学堂,他接触了很多自己之前不曾接触的东西。

当时生逢乱世,解决温饱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张静泉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天资聪颖,从小成绩拔尖,凭借着满腔热爱,他读了很多不曾读过的书,对于知识的执念让他更加渴求去了解更多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看着他奋笔疾书的样子,也是很赞赏,他多次跟张静泉的父亲提起过,孩子将来一定是大有作为的。

后来张静泉的叔叔建议张爵谦把他送进镇海县立中学继续深造学习,但在当时,学习是一种奢侈品,小学交出的学费就已经压的一家子喘不过气来,中学的学费更加昂贵。

尤其是当时的县立中学,学费更甚,张爵谦认真盘算了自己的时间,如果再多打两份工,时间还是能安排的开的,孩子既然喜欢学习,那就尽自己所能。

就这样,张爵谦应下了这件事情,那段时间,张爵谦为了让儿子上学,省吃俭用,想尽各种办法为他凑学费。

就这样,张静泉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踏上了求学之路,父亲的寄托,再加上对知识的渴求,成了他最大的动力。

中学读了三年张静泉就毕业了,15岁的他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他深知,更加高昂的学费实在是超出家庭的负担。

他知道如果自己提出这个要求,父亲一定会想尽办法帮自己解决,但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为家庭分担了,不能什么都依靠着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人介绍,张静泉只身一人来到上海的一家银楼当学徒,在当时学的一门手艺成为工人,也是能贴补家用的。

而在当时的旧上海,张静泉也认识了自己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女人,他的爱人——顾玉娥。

两人迅速坠入爱河,结为夫妻,可这种甜蜜的日子并不长久,顾玉娥后来染上疾病早早去世,两人之间也没能留下一个孩子。

妻子的离世给了他重大的打击,他开始审视这个社会,为什么这个社会总是这么的不公平,普通人连最起码的相知相守都做不到。

富人却三妻四妾生活奢靡,阶级压迫在这个旧上海展示的更加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静泉想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那些书,他想要改变这个世界,最起码改变现状,受自己思想因素加外界因素的影响,他坚定信心,要参加革命!

于是在1921年张静泉改名为张人亚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

而他最熟悉的充满着压迫的旧上海,成了他展开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他把想要反抗的工人聚集起来,组织成了上海金银业俱乐部,在俱乐部建立初期,就已经达到千人,而当时的张静泉就是俱乐部的会长。

后来他开始组织工人进行罢工,通过各类罢工行动,为工人争取权利,而他组织的各类罢工行动也对之后革命展开起到了重要的奠定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对共产党和先进人士进行大肆捕杀,当时的张人亚只能想尽办法暂避风头,阔别家乡已久的他拎着一只箱子回了老家。

张人亚也想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父母,但是当前形势紧迫,他必须要抓紧时间离开。

于是他将随身携带的箱子递给父亲,嘱咐他无论如何,一定要将箱子藏好,等共产党人出现的时候,将箱子给共产党。

张爵谦并不知道箱子里是什么,但看着儿子郑重其事的样子,他知道这里的东西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他接过箱子点了点头。

张人亚将箱子给父亲之后又匆匆的离开,张爵谦看着儿子匆匆离去的背影,并没有过多询问他,他知道儿子一定是在做一项翻天覆地的大事业。

而他只想着等儿子完成这番事业,就可以一家人团聚了,但没想到儿子留给他的这个匆忙的背影是父子俩的最后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走后张爵谦看着儿子郑重其事留下的箱子,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把它藏在哪里,放在家里,万一遭了贼怎么办?万一有人进来抢怎么办?

就在这时,他想了个方法,把他埋进坟里。

就这样,一副空棺材里面带着一个箱子,放在了土坑里,一个新的坟墓诞生了,他为了确保绝对的安全,直接在墓碑旁建了一所小竹屋,自己平时就住在这竹屋里,白天坐在墓碑旁守着那箱子,晚上在竹屋里安睡。

每当有人路过这片坟墓,看着老人一脸愁容的坐在墓碑旁,不免摇摇头,内心感慨,人世间最悲伤的事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孩子往往是父母活下去的希望。

希望的寄托没了,希望就没了,眼中无光但却时不时眺望远方的老人让所有人都相信了这座墓是他儿子留给他的最后的念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依旧一如既往的守在这个坟墓前面,别人以为他守着的是对儿子最后的念想,但实际上他是期盼着儿子有一天能回来拿他亲自留下的东西。

老父亲守着儿子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念想,过了大半辈子!

小儿子也会时不时上山来劝慰父亲,守着哥哥这个所谓的陵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管哥哥是否活着,见着这个画面,总归也是心里不舒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挖开坟墓,才知真相

小儿子的劝慰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老人依旧选择在坟墓旁坚守着。

新中国成立时是老人最开心的一天,国家终于解放了,儿子也应该回来了。

但儿子的身影却迟迟没有出现,而他唯一知道的消息就是儿子一直在上海,于是他在上海的《解放日报》上登了一篇寻人启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这个寻人启事也是石沉大海,没有人知道他儿子的下落。老人心里一直空落落的,但是他一直坚信,儿子总会回来的。

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老人的身体不复从前。

到了1950年时他大概预感到自己要守不住了,他等不来儿子,但他依旧记着儿子当时的嘱托,要将这箱子东西送给共产党。

想到这里,老人拄着拐杖走到山上,挖开了自己曾经亲自建起来的坟,这也就有了我们开头的这一幕。

张爵谦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张人亚的坟墓前,这个墓碑成了他的寄托,他不知道儿子如今在哪里,只能用手抚摸着墓碑上的字,仿佛像是当初自己抚摸儿子的脸庞。

周围人只听说张家的老爷子疯了,竟然把自己的儿子的坟刨开了,一行人看热闹的去看热闹,帮忙的去帮忙。

一时之间,那落寞的山头热闹了起来,只有张家的小儿子不停的阻拦着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爷子实在没那么多力气,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让自己的小儿子继续刨开这座坟,小儿子不知道里面埋的是什么,他只以为是哥哥留下的东西,代表着哥哥的尸骨。

父亲的命令不能违背,他只能一边流着泪,一边按着父亲命令,挖开了这座坟墓。

看到棺材的时候,老人一把把小儿子推开,他打开了棺材,里面没有哥哥的物品,只有一个箱子。

老人把箱子拿出来给了小儿子:送去政府吧,这是你哥哥之前托我做的事。

小儿子看见眼前这一幕震惊不已,他这才意识到父亲守着的并不是哥哥生还的希望,而是哥哥回来的念想。

他不敢耽搁,抱着箱子一路朝政府飞奔,他把箱子交给了当地的政府人员,在所有人的见证下,他们打开了这个箱子。

箱子里面装着的是共产党二大党章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政府知道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于是立马上报了中央。

没过多久,中央专门派人下来,因为箱子里的东西对我党来说弥足珍贵。

小儿子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哥哥一直参加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工作,他也真正的意识到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1956年,老人与世长辞。

在临终前,他依旧想着总有一天儿子会平安回来的。

但老人不知道的是,在1932年12月,长期忙于工作的张人亚同志在完成手中的工作后因积劳成疾突然晕倒,经过抢救也没有挽回他年轻的生命,他牺牲的时候也只有30多岁。

2005年,张人亚的家人在浏览网页时,无意中看到了关于张人亚的消息。

那是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同志在1933年1月《红色中华》的机关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的标题就是《悼念张人亚同志》,张人亚死亡的真相,这才在他家人面前被揭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从清朝晚期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太多的仁人义士为了革命而牺牲。

他们背后是等待着他们的家人,也许是像这位老人一般守着一件物品,期盼着自己儿子的归来,也许是留守在家里的儿童,盼望着自己的父母归来。

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因为其背后埋葬着千万个家庭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对于现在,我们要更加珍惜,革命先辈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和平与稳定,也为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