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王木木
图片|王木木
虽然说,现在通讯工具已经很发达,哪里有点风吹草动,也能瞬间传遍全网,但你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的潮流,要抵达我们这样的四线城市,它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
最近一段时间,在网上学会了很多个热词。
比如——‘花西币’,比如:一众国货品牌的‘商战’,又比如‘新鲜’。
当然,还有一个热词:‘预制菜’。
‘预制菜’这个词,最近在网上的热度,很高。
关于这个词,和朋友深入聊天的时候,朋友觉得我是‘杞人忧天’。用朋友的话说:“你不要拿着屁民的工资,操着XXX的心。”
‘预制菜’,是预制菜肴的简称。
是指把烹制的菜肴通过工业化生产出来,进行预包装、冷冻或者高温杀菌存储起来,然后进入市场,进入家庭、餐馆,解冻后简单烹饪或加热即可食用(据说,能最大程度还原菜品的口感和风味)。
最近,一些地方‘预制菜’进校园,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
个人觉得:花1分钟、或三、五分钟就可出成品的那种预制菜,或许可以像方便食品那样:进入市场,由消费者自行考虑是否购买;但引进校园的话,确实应该慎重又慎重,毕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大事,不外乎“吃穿住用行”,无论怎么形容,你都不能否认——吃,是大事。
作为一个吃货,我对于各式各样的美食,有着深深的好奇和执念。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因地理、气候、动物、植物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同时也形成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
我对这个城市以外的美食,都想见识并亲自尝试;但尝试的方式,我不希望是通过‘预制’。
就像网上说的(广义的预制菜,让某些食物更卫生、保存更方便);这类预制,我个人认为,可以尝试推广,但不是替代。
如果,用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预制产品,以后某天,会在无形中替代我们日常生活三餐里的大部分菜品,只是想想,就觉得不舒服。
虽然,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已经吃过了不少的预制产品;比如,一些酒楼内的点心(就我们泸州来说,很多酒楼为了省事,都是采购的成品点心,常见的有——小馒头、窝窝头、包子、红糖糍粑、饺子、心太软、南瓜饼等等),各式面点,一应俱全。
大家对它们也不是很抗拒。但吃了之后的感觉,恕在下直言:“那个味道,还是算了嘛。”
是的,馒头松软,饺子留香;但吃了之后,就是感觉怪怪的,尤其是那种冷冻时间稍微久点的,你说不出它到底是哪里不一样,但就是知道它和现做的不同,哪怕它的外形更美观。
也许,我确实有点‘杞人忧天’了。
我根本不是专家,不懂什么资本,不懂什么产业链,也不懂这个事情背后的什么巨大市场;我就一个吃货,思想,也没什么太高的高度,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
作为吃货——我只是,本能地讨厌预制菜。
如果有一天,当天南地北的菜品,不论是小火慢炖,还是大火爆炒,通通在标准化后,被制作成了预制菜成品和半成品,稍作加工即可端上饭桌,那时候,还有‘大江南北、地方特色...’这些词的存在吗?
如果有一天,无论吃点啥,都可以去超市采购,回家自己随意加工一下,就跟餐馆、酒楼做出来的是一个味道,那饭店、酒楼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只要想到,以后去任何地方吃饭,不管是小范围聚餐,还是吃席,最终吃到的都是同样风格,同样味道的同一菜品,瞬间就没了吃的念头。
虽然这一切,离我,暂时还有点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