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县出土战国雕刻鹿角的加固保护

田进明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文物季刊 1994-03-30

1991年5月28日,原平县博物馆和县公安局送来被盗的出土战国雕刻鹿角四件(可能是车马器),要求帮助加固保护。四件雕刻鹿角,其中三件器型一致,雕刻纹饰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件没有纹饰,器型呈圆柱状,中间有一长方形孔。

我对这四件雕刻鹿角进行了加固保护处理。

首先要把这四件雕刻鹿角清洗干净。因为它们在墓葬中出土,带有很多泥土,且纹饰里刺满带有黑色的泥土。在清洗时,尽可能不用自来水,因自来水内含大量的消毒剂——漂白粉,漂白粉的化学成份是次氯酸钙,次氯酸钙在水中分解为氯酸和碳酸钙,而次氯酸是强氧化剂,它在水中很不稳定,继续水解时有盐酸产生。而且用水清洗,干燥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变形和破裂现象。

我在清洗中使用的是乙醇溶液。用毛笔或小毛刷醮乙醇溶液轻轻刷洗,将器物上的泥土清洗干净。纹饰里的黑色泥土一时清洗不掉可用小尖刀轻轻将泥土剔松,再用毛笔或小毛刷轻轻刷洗,反复数次,直至将整个雕刻鹿角物清洗干净,放阴凉处晾干。

将雕刻鹿角清洗干净以后,就要考虑用什么化学材料做加固剂较好。我试验了三种材料。

第一种用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和酒精溶液(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与酒精溶液之比为3:100)。在雕刻鹿角局部试验,效果不太理想,形成保护膜后使鹿角雕刻器物表面产生光泽,颜色有所加重变黄。而且用小刷子醮上这种溶剂,很难渗透到鹿角深部。这样只能起到表面加固,内部得不到保护。

第二种用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酒精溶液(聚乙烯醇缩丁醛与酒精溶液之比为5:100)。在鹿角雕刻器物上局部试验,效果也不太理想。

第三种用三甲树脂浸泡法,试验效果很好。三甲树脂是由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稀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三种化学材料合成。三甲树脂韧性大,光泽度小,成膜牢。经过对小块鹿角加固试验,鹿角表面没有产生光泽,采用浸泡法短时间内能全部渗透到骨松质里,起到加固保护作用。

具体操作:

首先准备好所用的三甲树脂、丙酮溶液,盛放稀释后的三甲树脂容器、镊子、滤纸、玻璃干燥器。

把三甲树脂与丙酮溶液稀释为3%(三甲树脂与丙酮溶液之比为3:100)。配好后注入容器,将要加固的雕刻鹿角物,清洗干净,晾干后,完全浸泡在稀释后的三甲树脂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后,使其鹿角雕刻物内部达到饱和,用镊子将饱和后的鹿角取出,放在干燥板上,干燥板与鹿角之间垫上滤纸,再往玻璃干燥器中注入少量丙酮溶液,这样就不会使鹿角快速干燥,因为丙酮溶液挥发很快。最后把取出的鹿角同干燥板一起放入玻璃干燥器中,加盖,控制干燥。控制干燥时,玻璃干燥器为盖子要与干燥器稍留一些缝隙,使丙酮溶液慢慢挥发。经过10——12小时后,把雕刻鹿角物同干燥板一起取出,用手摸,看能否用手稳妥地把鹿角拿起。如果能够拿起,手感没有粘液,那么把鹿角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滤纸上使其残留的丙酮溶液挥发掉,直至晾干,这样加固就完成了。

使用三甲树脂浸泡法控制干燥,是一种比较好的加固方法,同其它加固方法相比,此法所需时间要少很多。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骨质器物都能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破碎的骨质器物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处理,除非碎块相当大,处理完之后,再拼成一个整体。特别易碎的骨质器物,也不要用浸泡法处理,因为加固液会从四面八方进入孔洞中,产生的力量足以把器物毁掉。

使用三甲树脂浸泡法,不是简单地把器物放到盛装加固液的容器中,等处理完,再用工具或手拿出来就算完成了。必须经过晾干,因为没有晾干以前,处于潮湿状态的器物,比浸泡前更容易破碎。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