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县唐昌遗址试掘简报
侯 毅
文物季刊 1989-07-02
一九八六年,忻州地区文化局和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曾对滹沱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全面普查。为了澄清这一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忻州地区文管处又对其中的十处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详见《滹沱河流城考古调查报告》)。并对地处滹沱河上游的原平县哼阳镇唐昌遗址进行了钻探与试掘,现把这次工作的收获
报告如下。
一、遗址概况
唐昌遗址位于原平县城西北二十六公里处的唐昌村东侧,属原平县哼阳镇所辖。遗址北面十公里处即是吕梁山支脉云中山,东距滹沱河一公里,京原铁路、京原公路从遗址和浮沱河之间穿过。遗址的南、北两侧分别为滹沱河的支流——南唐昌河、北唐昌河所环绕,这两条小河在遗址东侧相汇合,往东注入滹沱河。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500多米,总面积15万余平方米。遗址比河床高9—10米。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系第四纪时就已形成的河流冲积平原。由于自然侵蚀和人工动土,一部分遗址的文化层已裸露地表,耕土中的灰土、陶片比比皆是。经考古钻探证明,遗址的东南部为先民居住区,钻探中这里普遍发现厚约1厘米的自灰皮。遗址的东北部灰坑分布密集,遭受破坏严重,试掘点就选在这一部分(图一)。
试掘工作从1988年5月10日开始,6月22日结束,历时43天。开挖10m× 2m探沟三条,扩方10m²,发掘面积共计70m²。
二、地层堆积
唐昌遗址地层堆积总厚度1.68米,按其土色、土质和包含文物从上至下可分为四层,分别介绍如下:
第1层:耕土层,厚0.2米。灰褐色土,土质松软,土中经常发现碎陶片和小兽骨,属于遗址文化层中被破坏的部分。(图二)
第2层:扰乱层,厚0.1米。黄褐色土,土质结构紧密,较硬。土中仍有少许碎陶片和兽骨,
第3层:淤土层,厚0.18米。红褐色土,土质松软,结构呈薄片状,出中无任何文化遗址物。
第4层:文化层,厚1.2米。青灰色土,土中夹杂着2—3层草木灰,土质较硬,包含文化遗物丰富。
三、遗 迹
共发现灰坑三座,袋状形一座,锅形两座,分别编号为YT87H3、H4、H1,由于H4、H1都已严重毁坏,无法辨其原院,下面详细介绍一下H3。H3;袋状灰坑,现开口在第三层淤土下。坑口距T2(探沟2)南壁1.5米,距东壁1.2米,大部分压在西壁下,扩方后即全部露出。灰坑的口、底皆为圆形,口径2.4米,底径2.8米(图三、图四),现存深度1.56米。灰坑的腰部及接近底部0.3米处有三个不规则脚窝,用途不详。灰坑底部没有发现居住面和灶,其用途当是储藏客穴,废弃后填满了垃圾。
在灰坑西半部开口深0.25米处,发现骨架三副。两副为成人骨架,一男一女,年龄约25至30岁,男西女东,骨架堆放凌乱,身首分离,两成人头骨距锁骨、肩胛骨0.31米,头骨未发现刀痕。男女皆作阐身曲肢,背朝外,女性下肢弯曲度甚大,肱骨与股骨夹角为42°。在女性脚南部、男性小腿东侧,还有一幼儿骨架,堆放较整齐,年龄约2至3岁。死者无任何葬具及随葬品。根据上述情况判断,他们系非常死亡。
四、遗 物
(一)陶器 经初步整理,陶器种类有豆、鬲、觑、尊、三足瓮、罐、盆、盏、滤水器等;陶质大多为青灰、灰褐夹砂陶,其次是泥质陶;陶器纹饰主要是绳纹,其次是篮纹、附加堆纹,凹弦纹、戳点纹和网格纹及素面也占一定的比例。
豆11件。以豆把形制可分为两式。
I式豆 深盘,小敞口,平底,豆盘附弧形双耳,粗把,豆把底部呈喇叭状。标本
H1:1(图五,1),磨光泥质黑陶,豆把镂三排十个圆形孔,排列整齐,皆呈轴对称形,三排镂孔分别由三道竹节状凸棱所分开。豆残高27cm,豆盘内径13.8cm;豆把最小直径8.4cm,圆形镂孔直径2.1cm。
I式豆 浅盘,圆底,空心粗矮状镂孔豆把,豆把底部微外撤,喇叭形没有I式豆明显。标本H1:41(图五,2),泥质磨光灰褐色陶,豆把直径10cm,豆把底径12.8cm,有圆形镂孔。
盏 2件。以其形制可分两型。
A型 敞口,平沿,方唇,收腹,平底,口沿一厕附实心把。标本H4:15(图五,3),泥质灰陶,器高6,5cm,口径11.Ecm,底径6cm。
B型 直口,平沿,口部附扁形下弯状器把。标本H1:40,泥质灰陶,素面,器把背而饰绳纹口径8cm。
尊15件。以其口沿可分两式。
I式 平沿,方唇,口微敛,溜肩,收腹。标本H4:2,夹砂灰褐陶,肩部以上素面,以下饰绳纹,紧靠肩部在绳纹上加饰三道凹弦纹。
II式 平沿,圆唇,口微散,溜肩,收腹。标本H3:5(图五,4),夹砂灰陶,肩部以下饰绳纹和两道凹弦纹。
大口尊 5件。散口,沿微外撤,方唇。标本H1:43,轮制磨光黑陶,口部呈大喇叭形,口径48cm,腹部饰一周截点纹,其余均素面。
甑 1件。散口,斜直腹,平底。标本H1:*8,泥质青灰陶,底部有10个对钻孔,孔径0.3-0.5e-g
甗 7件。上半部形状是直口,内颅斜平沿,溜启,收腹,腹下部有两对称的鸡冠
耳。标本H1:1(图六),夹砂灰陶,口沿外部饰一道凸棱,肩部以上素面,肩部以下饰绳纹,并由五道、四道凹弦纹分别组成三组饰以器肩下、腹及近底部。器上半部高36cm,口径28cm,肩直径40.5cm。
A型甗 3件。上半部系内折平沿,圆唇,敞口,收腹,标本H1:35,口沿饰两道凹槽,颈部饰一道泥条圆点状附加堆纹,腹部有三角状附加堆纹,并有鸡冠状 手,在附加堆纹之下系绳纹。
B型甗6件。内折平沿,圆唇,颈至腹上部器壁近乎垂直,往下腹内倾。标本H1:37(图七,2),夹砂黑灰陶,颈部饰一道附加堆纹,腹部饰三角形附加堆纹。
罐21件。以其形制可分为三型。
A型罐 侈口,圆唇,束颈,鼓腹。标本H4:9(图七,1),夹砂灰陶,腹部饰篮纹。
B型罐 直口,平沿,方唇,高领,鼓腹。标本H1+6,夹砂灰褐陶,器领以下饰绳纹。
C型罐 小侈口,尖圆唇,高领。标本H4:12,泥质灰陶,器壁较薄,素面磨光。盆 5件。敞口,平沿,圆唇,收腹。标本H4:14(图七,3),泥质灰陶,素面磨光。
三足瓮 8件。敛口,内折沿,圆唇,小鼓腹。标本H4:3,厚胎夹砂褐陶,素面,器壁厚1.7-1.5cm。标本H4+4,厚沿,沿微下凹,夹砂灰陶。器饰粗篮纹,沿厚1.7-1.5cm,壁厚1.2cm。
瓮足 实心锥形足,镇绳纹。标本H1:24,瘦长圆锥形足。标本H1:22(图五,5),矮胖圆锥形足。
鬲28件。可分为三型。
A型 直口,圆唇,筒形腹。标本H4:1(图八,1)。夹砂灰褐陶,腹部饰绳纹。
B型 无沿,敛口,分裆,鼓腹,实心锥形足。标本H3:1(图八,2),深褐色夹砂陶,素面,剖一袋足倒置似牛角号,器通高25cm,衫高10.4cm,实心足高6cm。
C型 小侈口,方唇,花边沿,腹微鼓。标本H4:2(图八,8),夹砂灰陶,口沿一周饰花边,腹部饰绳纹。
足 标本H1:28,瘦长实心锥形足,饰绳纹。标本H1:31,矮瘦形实心足,饰绳纹。
石器 25作。下面分类叙述。
石诱 1件。且1:13,上部残,青色硬砂岩琢制,横截面为椭圆形,器残高12.5
Cm,宽4-6c,厚2—4cm。
石斧 7件。标本H1:5,灰黑色砂岩磨赫,单面刃,平面上窄下宽长方形,侧视上厚下薄,顶、边、刃因长期使用有残口,高1503,宽5—6cm,厚2—1.5m。(图九,2)
石镰 5件。扁长方体,双面刃,刃部略外弧鼓,对钻孔位于器中央。标本H1:3(图九,1),浅灰色石英岩磨制,通体磨光,器长13cm,宽5cm,厚0.4cm,孔径0.4-1cm。标本H1t11(图十,1),黑色灰绿岩磨制,通体磨光,中间一对钻孔,器长13cm,宽4.5~5cm,厚0.3—0.5cm,孔径0.5—1.1cm。
石凿 1件。H1:45(图九,3),青灰色片页岩磨制,上厚下薄,已裂开,器高14.5cm,宽3.5cm,厚0.5—1cm。
石镞 5件。燧石流纹岩打琢而成,依其形制可分为四式。
A式 柳叶型带翼镞,标本H4:15(图十,4)。长2.2sm,宽1—0,15cm,翼长0.2cm。
B式 薄扁三角形镞。
C式 等腰三角形懒,无翼。标本H4:14(图十,5),高2.2cm,底宽2cm。
D式 洋槐树叶形镞,标本H1;7(图十,3),器高6.2cm,宽3—0.7cm。石刀 5件(图十二,1—3及图十,2),青灰色硬砂岩磨制,器形较石镰小。可分为两式
I式 长方模形扁体,中间有对钻孔。标本H3:1(图十,2),双面刃,顶部有残痕,器长9.8cm,宽3.5-4,5cm,厚0.3-0.7cm。
Ⅱ式 不规则长方体,双面刃,无钻孔,器厚笨。标本H3:43(图十二,2),长8.5cm,宽3.[cm,厚0.8cm。
石铲 1件。H1:4(图十一),下部残,有肩有把,灰褐色片页岩磨制,残长15cm,把宽2.8c四,肩宽约2cn,器通宽8.2cm。
骨器 9件。
骨锥 2件。扁形骨锥1件,磨制,通体有磨制痕迹,光滑锐利(图十二,10);圆锥体骨锥1件,已残,通体磨.光(图十二,11)。
骨铲刀 1件。标本H3:18(图十二,12),上部残,扁长方体,正面宽,背面窄,扁形双面刃,刃部有一小缺口。
圆形双孔器 1件。标本H1:15(图十二,9),用动物奇椎骨磨则,圆形,直径5cm,中间有两个对钻孔,孔径分别为0.5-0.8m,0.6—0.8:m,两孔相距0.6cm。
骨环 1件。标本H1:16(图十二,4),淡黄色,内孔为不规则圆形,器壁厚薄不一。高0.8cm,外径1.7cm,内径1.4:m,壁厚0.1—0.2e。
鱼骨饰 1件。标本H3:21(图十二,6),近似菱形薄体,长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单钻孔,一孔未钻透,孔径0.3—0.5cm,通体磨光。
此外还有用兽牙、薄骨片磨制的刮削器(图十二,5)、尖状器(图十二,7)等。
蚌器2件。蚌壳饰1件,标本H4:16(图十二,8),外面磨光,蚌壳口部磨平,从里面钻一单钻孔,孔径0.15cm。蚌片1件,已残。
小陶杯 1件。前视为梯形(等腰),上细下粗圆柱体,平沿,直腹,内圈底,外小平底,厚壁,灰褐色泥质陶。
在发掘中还发现有鹿角、羚羊角。
五、结 语
这次试掘由于时间短,发掘面积小,还不能完全把握这一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但是,通过初步整理研究,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唐昌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特别是形体硕大的石锤、石铲和石舞,绝大部分都系琢制而成,而仅把刃部磨光,这是其生产工具制作特色之一。生产工具中狩猎、捕鱼工具占30%左右,说明其渔猎在经济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这也是由唐昌遗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2.唐昌遗址所出陶器以青灰、灰褐夹砂陶为主,青灰泥制陶次之,红褐陶极少;陶器形制主要有鬲、颛、豆、盆、三足瓮、犟等,没有鼎;纹饰主要系交错绳纹,附加堆纹、篮纹次之。上述情况与龙山晚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晋中类型有许多共同之处。粗把磨光黑陶镂孔豆是滹沱河地区最富有地方特征的代表器物。像H1:1号豆,其用途已超出日用陶器范围,当系祭祀用的礼器。
3.遗址中所出石镞形制多样,反映出该进址已具有一立的细石器文化因素。如H4:15和H4:14两种石猴,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大青山南的阿善进址,都有数量很多的同类石镞,这些情况说明先秦时期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对滹沱河中游地区的影响是比较强烈的。
发掘者:张兰先、梁建平、高茂杰侯 毅、薛补会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