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同365

原标题:解析左云

左云,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名称,这个名称实则是一个谜,如果解开它,我们会豁然明白,它蕴含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含着很浓烈的边塞文化内容。

元朝,左云地界可依居的古城便是白羊城。白羊城属春秋时期北狄白羊部落所筑,经历朝历代维修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北部边塞稀有的古城。它所处的位置也是北部边塞军事要冲。

元朝末年,在长江流域发展起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三支规模较大的武装力量,各占据着一些地方,当少有大志、刚毅勇武、深思熟虑的徐达和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的常遇春一齐投靠到朱元璋的麾下后,三支武装力量的天平很快向朱元璋倾倒,在与张士诚、陈友谅的长期征战中,徐达显示出超凡的军事才能,很快成长为明初著名的军事指挥家,而常遇春作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共同征战,他们平定了江南后,挥师北上,北取中原,攻入元大都,进而直逼大同,歼灭元王朝在北方地区的残余势力。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常遇春率领十多位明军将领发兵,准备迅速攻下大同府,鉴于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元朝右丞相廓帖木儿自知不是常遇春的对手,便携带亲信西逃和林,守将竹贞闻风弃城,常遇春不费一兵一卒,于正月二十五日顺利占领大同。接着又马不停蹄向大同西北清扫残军,将负隅抵抗的残军撵出白羊城,赶过阴山余脉塞口,蒙古残余势力被迫退回到草原,明军遂把白羊城作为前沿指挥基地,以防范元军的反攻和卷土重来。

副将军常遇春离开大同不久,在征途中突然暴病而亡。而徐达继续分道出兵,消灭元军残余,并时刻关注着北方锁阴大同城,但更关注大同城西北前沿塞口的白羊城。洪武四年(1371年),徐达派山西行都司安驻白羊城,白羊城一时间成为北部边防的军事最高指挥机构和指挥中心。曾一度时期由徐达亲自坐镇,制定防范元军反攻的战略计划,并指挥重修壮丽恢弘的大同城池。白羊城自驻扎了山西行都司,对稳定和巩固北边防务安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明王朝防止元军犯边入侵的桥头堡,也是名副其实的具有非常战略地位的边城。这正是在那种非常时期,山西行都司不驻大同而驻白羊城的确切原因。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右都督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和著名将领常升(常遇春的儿子)奉命管理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军务。同年七月进驻白羊城,根据战略形势,很快作出一项决定,将太原、平阳和大同的一部分民籍编为军户,编入山西行都司的管理范围,这样驻在白羊城的山西行都司似乎增加了更特殊的管理功能,考虑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白羊城已经完成了非常时期的历史使命,遂又作出一项决定,将山西行都司徙治大同城,此时的大同城,已修缮完毕。

“大同府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周围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以砖外包,门四: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上各建楼,角楼四座,敌台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六座,西半属大同前卫,东半属大同后卫。”(明正德《大同府志》),大同城曾经是北魏京师、辽金陪都、元代省府。当冯胜、傅友德和常升将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徙治大同城后,确定了大同城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并不断完善大同镇的军事建制,在原有前、后卫的基础上,很快增设了大同中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等军事建制。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为确保大同重镇之安全,冯胜、傅友德和常升又在大同西部设置了镇朔卫(今左云)、定边卫(今右玉北)、高山卫(今左云东)、云川卫(今内蒙和林格尔)、玉林卫(今内蒙和林格尔),在大同西北的宣宁县旧址设置了宣德卫(今大同北);在大同东部的白登县设置了阳和卫(今阳高),天成县设置了天成卫(今天镇);另在大同东110里处设置了镇虏卫。在大同西北部的东胜州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置东胜左卫、东胜右卫、东胜中卫、东胜前卫、东胜后卫等5个卫级建制,均归山西行都司管辖,这样山西行都司等有了26个卫的军事建制,总兵力达10万以上,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边防集团军。

当冯胜、傅友德、常升来大同前,当地驻军只有洪武七年(1374年)设置的大同前卫驻白羊城,兵力少得可怜,当发展为19个卫后,军事力量大大增加,凡卫建制的地方几乎全民皆兵。随即,组织驻军全面展开大练兵活动,以战略的眼光打造起明王朝北部边疆的坚固防御体系,从明军的战略主动地位由洪武年间一直保持到宣德年间,同时还带领驻军大力开展屯田。《明实录》记载说:明洪武、永乐中,大同屯田达到极盛,总收成达70万石,除当地军队自身消耗外,还大批上交国家,明王朝受益匪浅。

随着明王朝统治秩序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和逐渐稳定,如何确保明王朝长治久安,代代相传,便成为朱元璋考虑的中心问题。为此,从洪武中期开始,朱元璋便采取各种借口打击和消减手握重兵的将领们的权力,把自己众多的皇子们分封到北部沿边地区,并拨给他们人数不等的王府护卫,以便对手握重兵的边将们起到监视和钳制的作用。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便是就藩驻北平的燕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正月初十日,71岁的朱元璋撒手人寰,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鉴于北方诸王握有甲兵,设置官属,权重位尊,威胁皇权,朱允炆遂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计议,决定削藩。于是,首先颁布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官员的禁令;又鉴于一些藩王违法乱纪、暴虐咨行、胡作非为、擅兴土木、荒淫无度、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便先把五个实力较弱的藩王废为庶人。燕王朱棣眼看皇权威胁到自己,便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北京)举兵造反南下,号称“靖难”,称他的军为“靖难”军。建文帝多次遣将派兵前往征讨,为靖难军所败。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攻占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燕王大杀建文帝近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株连甚众。朱棣登上帝位,即明成祖,年号改为永乐。这便是明朝史上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爆发后,由于朱棣把原戍守北平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所军都投入到争夺皇位的内战中去了,所以朱棣在夺得皇位之后,便立即下令将原属山西行都司统辖的一部分卫所调往河北各地,其中云川卫调往雄县,玉林卫调往定州,高山卫调往保定,东胜左卫调往永平,东胜右卫调往遵化,镇朔卫调往蓟州,镇虏卫调往涿州,定边卫调往通州,以弥补因“靖难之役”而造成的北平及其附近地区的防务空虚。这样,山西行都司统辖的军卫只剩下大同左卫、大同右卫、阳和卫、天成卫、朔州卫、蔚州卫等少数几个卫。这便严重影响了大同重镇边防体系的稳定,虽然后来朱棣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即永乐七年(1409年)将大同左卫由大同城迁驻镇朔卫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将大同右卫迁驻原定边卫城,但最终永乐之世改变不大。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跟随朱棣“靖难之役”参战而升任中军左都督的郑亨,受命为总兵官,镇守大同。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初一日,明王朝为镇守北部沿边各战略要地的总兵官颁发制谕和将军印,郑亨佩征西前将军印。郑亨出任大同总兵官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请将原调往河北的高山、镇虏、云川、玉林四卫调回大同,以增强大同地区的防御力量。郑亨的这一请求虽然得到了明仁宗朱高炽的批准,但由于种种原因,高山等四卫并未马上回防,直到洪熙元年(1425年)秋冬之季才最终完成移防。然而,高山四卫并未回到原驻地,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作了部署。其中高山卫调往阳和卫,与阳和卫共驻一城;镇虏卫调往天成卫,与天成卫共驻一城;云川卫与大同左卫共驻原镇朔卫城;玉林卫与大同右卫共驻原定边卫城。这种部署上的变化,实际上就成为大同市所辖之左云县、右玉县、阳高县、天镇县的雏形。因回防的高山已移驻阳和卫,高山城至此成为一座空城,城墙也未包砖,镇朔卫一直驻扎蓟县(现属天津市管辖),只是把一个怪异而好听的名字阴刻在后来叫做左云城的城门洞额上。

当云川卫从河北雄县回防移驻左云城时,大同左卫已移驻这里15年了。因而合称左云川卫,简称左云,至此,左云,这个真实的面目呈现出来。

明朝从朱棣执政起(1403年),明王朝就和蒙古瓦刺部开始了边塞通贡互市贸易,双方各取所需,以此维持相互间的正常关系,左云便成为蒙汉边境通贡互市贸易的重要口岸,这里所开辟的贡道(相当于现今海关通道),设置了宁鲁、白羊、助马等马市口,蒙古瓦刺部落几乎每年从这些马市口向明王朝入贡成千上万的马匹,换回大量的绢帛、棉布、金属工具和器具等生活必需品。现在,宁鲁口的马市楼就是从那时得名叫起,而且镇宁关城,是沿明长城保存最完整的贸易关城,通商贸易的贡道仍然存在,完好无缺。

正统三年(1438年),大同巡抚卢睿为了让更多的军民能够平价购买到骆驼和马匹,向明王朝请示在大同一些口岸设立定期开放的马市,平价交易,各得其所,得到明英宗许可。这种互通有无的交易,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兵器、铜铁外,其它物品均随行就市,蒙汉边民均为受益。对此,明王朝尽最大可能满足蒙古部落的贸易需求。

明正统四年(1439年),草原瓦剌部的也先承袭了父亲脱懽的王位,成为蒙古部系的首领。执政后,他自称太师淮王,架空了可汗脱脱不花,蒙古各部落在他的领导下逐渐强盛起来。不过为了与明王朝通贡互市贸易,也先执政后派到内地来的贡使,由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2—3千人。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大同为官的都御史沈固,向明英宗请示动用山西行都司的库银,为大同镇各卫所骑兵补充战马。这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既壮大了边防实力,又促进了双方贸易。然而,大同府蔚州人太监王振及党羽,经常利用通贡互市之机大肆贪污,中饱私囊。这一次,他又借口贡马质量不好而擅自裁减互市马价,克扣了马价银两的五分之四,只拿出原价的五分之一偿给对方,这正好让也先找到了发动大规模犯边的借口。

这年七月,也先调集瓦刺各部数十万大军分四路向明王朝北部沿边地区发起进攻,设在边外的云川卫城与玉林卫城被迅速占领,原云川卫的家眷百姓逃离家园,徙至左云城;原玉林卫的家眷百姓逃离家园徙至右玉城。期间云川卫军与玉林卫军已移驻这里各24年,至此边外数城均被也先占领。

也先亲率大军大举进攻北部战略要地大同、左云一带,有向北京逼进的企图,这便惊动了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蛊惑下,亲率50万兵马由京师出发,准备拿皇帝亲征的牌子去吓倒瓦刺军队,结果在八月十四日被也先围在怀来卫西南的土木堡俘虏,这就是明王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也正是因“土木堡之变”,云川卫被全部迁徙左云,左云被赋于了新的内容,自此左云籍人又有了新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