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从数学天才堕落为赌徒,风流成性引发14年流亡生涯,一场金融蓝图挽救法国经济,却也一举推动法国人民陷入投机狂潮,催生出巨大泡沫。一朝泡沫破裂,黄粱梦醒,一下子从众星捧月沦为风起云涌的法兰西之怒,这个人就是差点把300年前的法国搞破产,密西西比大骗局中的主人公—约翰.劳,还是个外国人。作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财政部长、法国第一任央行行长,他可能想过自己会青史留名,但肯定没想到,自己在历史书上的名字会和一场发生在1719-1720年的骗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671年,约翰.劳出生在爱丁堡,从出生起就对数学天赋极高,也因为天赋极高,14岁就去了他父亲银行学习,仅用了3年劳就对苏格兰的银行运作方式了如指掌。他还喜欢赌博,在他父亲去世后,他就去了英国流连赌场,充分发挥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在赌场中常胜不败。

他生性风流,也因此差点就把自己的命给断送了。但好在他逃了出去,然后在欧洲大陆上流浪了14年。在这流浪的14年中,他也没闲着,每天上午研究所在国家的财政,贸易以及货币与银行的业务,晚上就泡在赌场里,经过日积月累,他对欧洲的整个金融和贸易体系了如指掌,还出版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组建一个贸易委员会》,发表了土地银行的设想,而且因为能说会道,讲起来话来让人如沐春风,结交了不少名流贵族。这期间,他一直在试图找到一个能让他实现他的货币理念的梦想的人,其中就有认可他的金融理念,也是让他未来人生发生重要转折点的奥尔良公爵。

1715年,挥霍无度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了,路易十五继承王位,但这位王位继承者当时仅仅只有七岁,于是和劳相处不错的朋友菲利普.奥尔良作为年幼国王的叔叔,成了摄政王,有机会登上了政治舞台。

但是这个摄政王一上来就发现一大堆烂摊子等着他收拾。因为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而且喜欢买珠宝,盖奢华的宫殿,在位72年的时间借了大量的外债,所以当时法国的财政已经跌落至谷底了。当时:法国国债达到了20亿里弗,年财政收入1.45亿里弗,政府付息之前支出1.42亿里弗之后,只余下300万里弗来支付高达20亿里弗的国债利息了,但当时每年要支付的债务利息就高达9000万里弗了,相当于利率4.5%。

还不起债,该怎么办呢?奥尔良大公开始寻找各种补救方案来弥补这个路易十四留下的大窟窿。但是情况如此糟糕,他到底能干些什么呢?按照古代欧洲的传统,他有以下5种选择:(1)宣布国家破产;(2)竭尽能事进行大规模征税;(3)使硬币缩水(收回所有硬币,然后用含金量更低的新硬币替换);(4)出售垄断特许权,例如垄断某种商品或殖民地的全部贸易;(5)查抄腐败政府官员的财产。

奥尔良大公选择了其中两种方式:使硬币缩水和查抄官员财产。首先政府采取措施重新铸造新币,替换的新币含金量只有旧币的80%,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印钱,直接贬值20%。但是所有硬币替换后,对国家财政贡献也仅仅是新增7000万里弗。同时,他又通过拿出罚没财产的20%的金钱奖励的形式鼓励举报贪污腐败的政府官员,出台这样的政策,大家都很高兴,各种匿名举报,法院也很快就运转起来,当时啊,总共查抄了1.8亿里弗,不过只有8000万里弗被用来偿还国债,剩下1亿作为特别款项拨给了新的官员。

但采用了两种办法,奥尔良大公最后发现总共也就1.5亿里弗,也只是填补了国家债务的7.5%,而且政府 人为贬值货币,导致物价上涨较多,国家的商业活动也乱了,民间怨声四起,所以啊这些方法啊就是杀鸡取卵的昏招。

然后啊,奥尔良大公绞尽脑汁,再也无计可施。这时约翰.劳就有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奥尔良大公接见了他,他向奥尔良大公呈上了自己的两本笔记,笔记中详细论证了法国那时金属本位的货币制度这这那那的弊端,举出“要繁荣就需要纸币”的大旗,描述了纸币带领下法国复兴的宏伟蓝图。奥尔良大公一听,高兴坏了,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十分向往约翰.劳口中的光明前途,而劳也很高兴,他终于能实现自己对货币理论的伟大实践了。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一家名为劳氏公司的银行创立了。劳氏银行发行货币券,并规定宣布所有税收都要用劳氏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缴纳,法国由此采用了纸币。

约翰.劳的这部棋走的非常漂亮,当时公司的资本为600万里弗,如果大家购买股份,需要用硬币支付25%,其余75%用行政债券支付。哎,这样呢,通过债券-股权互换,就吸收了一部分债务。但在这个阶段,吸收的债务只占债务总额很小的比例。

接下来,约翰.劳的每一步布局都还在正道上,银行券发行后,劳非常重视银行券的信用,又做了可称之为神来之笔的三件事情:

(1)首先,规定劳氏公司银行券可以“见票即付”。这就是说,无论何时,只要你愿意来到劳氏公司,出示持有的劳氏公司银行券,都可以足额兑换硬币。

(2)第二,规定其银行券可以兑换旧币。因为之前法国政府昏招频出,政府铸造的金银币其实一直都在贬值,但劳仍然会支付原始含金量的硬币。

(3)第三,劳公开宣称,任何银行家在发行银行券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作为支持,就应该“受死”。

这样一来,银行券作为硬通货被快速接受,劳氏银行发行的货币券成了比金银币还要流行的支付手段,很快刺激了贸易的发展,纸币也持续溢价于金银币。这个时候,可以说劳氏银行成功了,大家觉得约翰.劳的改革也是成功的,大家对未来开始渐渐有了希望,王公大臣还是底层民众脸上渐渐都有了笑容。

接下来,约翰.劳走得第三步棋更辉煌,他提议了一项新的债务-股权互换计划,最终把剩余的行政债务全部吸收完毕。那就是设立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呢,获得与法国殖民地进行贸易的垄断权-这两个殖民地是1684年法国政府占领的密西西比河和路易斯安那州。然后这个公司在出售股权时,让公众用行政债券购买,如此一来呢,国家的债务也就消失了。

于是,1718年,密西西比公司正是成立了。而且由于劳氏银行太成功了,奥尔良大公每天都会授予劳新的特权,比如垄断法国的烟草贸易的特权,重铸金银币的垄断权,为期9年的国家赋税征收权,为期9年的皇家造币权,还成为了法国皇家银行。由于拥有了这些特权,不难想象,这家公司会创造出多大的利润啊。除了这些,密西西比公司还获得了塞内加尔,中国公司的全部财产以及部分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财产,最终公司被命名为“印度公司”。之后又宣布增发价值2500万里弗的股票,从而使公司总股本增加到了1.25亿里弗,劳还对外宣称公司的预期红利能够达到5000万里弗,折旧意味着投资年收益率达到40%。因为投资者是用垃圾债券来购买股票的,所以实际上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比40%要高的多。

举个简单例子:

股票名义价格:100万里弗

预期年红利:40万里弗

用名义价值100万里弗(债券折现率为0.2)购买的价格:20万里弗

那么时机投资收益率达到200%!!

由于投资回报的巨大诱惑,加上劳氏银行的成功,公众对劳的信任达到了极点,所以他说些什么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于是法国人民本来就高涨的热情就瞬间被点燃了,股票被超额认购。股票价格急剧飙升。劳和奥尔良大公继续利用大家的这种激情,股价涨了就又继续增发股票,股价再涨再增发。而且与此同时,完全不懂经济的奥尔良大公飘了,他觉得既然纸币可以作为金属货币的辅助,而且可以这么成功,那么完全换掉金属货币也未尝不可,于是他就开足马力,增发货币,一轮又一轮。发行的货币到了公众手中,公众就去买股票,股价价格再涨,继续增发股票,继续发钱,继续买股票,股价继续涨,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推升泡沫的闭环。整个法国很多人一下子赚的盆满钵满,诞生了很多百万富翁。劳也没有制止,他被巨大的财富晃花了眼睛,已经忘记了他曾经掷地有声的那句话“任何银行家在发行银行券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作为支持,就应该“受死”。

热情的法国人,甚至皇亲国戚及高管贵族都每天徘徊在劳的周围,争相认购或者确定自己是不是认购成功了,当时有许多奇奇怪怪的荒谬事件,事件的的主因都是公众尽可能希望自己能够里约翰.劳这个财神爷近一点。

人们沉醉于密西西比的蓝图,整个国家开始沸腾起来,工资涨了4倍,失业率下降了,到处忙着建造新的房屋,奢侈品价格也开始上涨,尤其巴黎,经济比其他地方都要热,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涌向巴黎,房租大涨,面包,肉,蔬菜也疯狂涨价。无数求财的人挤在这里,每天都由冲突和骚乱发生,大家都在赌密西西比公司的未来。

虽然偶有震颤,但牛市一直持续着,法国的经济看起来蒸蒸日上,法国群体陷入癫狂,。印度公司股价从初始的每股150里弗飙升到了10000多里弗,上涨了70倍了。

这时,群体癫狂了,谁都没有注意到法国根本没有强壮的实体经济支撑,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不过是风雨来临前的盛世繁华。

直到1720年年初的一天,一个人他来了,他吹来了泡沫破裂的第一声号角。这个人就是孔蒂亲王,他去找劳购买印度公司的新股,但却被劳拒绝了,他很愤怒,拉着两马车的纸币来到皇家银行门前,换了三大车金银。劳听闻后,向摄政王抱怨了此事,说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那劳氏银行那点金银储备,咋会够换呢,那不是暴露了吗,一旦暴露后果那就太严重了。奥尔良大公就赶紧命令孔蒂亲王归还了那三两辆车金银。虽然孔蒂亲王归还了金银,但这一举动还是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使得一些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嗅到了不太对劲的味道,有些人开始从股票市场抽身,有些开始悄悄兑换纸币,存储金属硬币,有的开始收购白银和珠宝,有的悄悄运到国外,资本开始悄悄外逃,货币流通速度慢了下来。

政府一看,不行,再换下去银行就破产了,为了避免银行破产,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开始贬值货币,贬值5%不行就贬值10%,但越贬值大家越恐慌,对金银币需求反而越增长。大家一恐慌,开始担忧,手中的看似价格更高的股票真的比纸币值钱?然后公众也开始抛售股票,股票开始下跌,然后越跌越抛售。

这期间,政府继续大量印纸币或者发布各种利好消息,企图回暖市场,恢复大家信心,但都事与愿违。比如劳对外称密西西比公司发现了新的金银矿,政府也配合着 带上工人和工具坐上船去美洲。但实际上,这些人根本没有离开,他们卖掉了衣服和工具回到了家里。然后公司的股价继续下跌,这一跌,跌了13个月,跌回了500,股票大跌,法国民众大多数一下子倾家荡产,一贫如洗,民生遭受重创,劳也从众星捧月的救世主一下子变成了人人喊打的骗子。

这时候虽然奥尔良大公依然信任劳,但社会动荡的不断升级和反抗的威胁,劳被解除了职务,那时候到处都是恨透他的人,劳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四面楚歌中,他重施逃亡故技,只带了一颗大钻石,离开了法国连夜出走比利时,当年他49岁。离开后,他仍然抱着希望,希望被召回法国重建稳定的货币体系,但奥尔良大公在1723年趋势了,他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他再次开始依靠赌博来度过余生。在无穷追悔中客死他乡。

其实,当时劳当初的初心是发行货币,刺激经济,解除负债,他的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不少合理的因素。当他向奥尔良大公慷慨激昂地讲他宏伟的金融蓝图时,他可能想象的是现代社会的模样:货币深深地融入了经济的血液,成为真正的一般等价物。人们认为自己手中的货币就是金银,就是财富。虽然也会通货膨胀,但不用担心一觉醒来能买辆车的钱只能买个包子了。不可否认,他的理论在当时的时代具有多么的先进性,但金融投机的热潮他没有料到,即使观察到了也没想到会如此不可收拾,他在奥尔良大公滥发货币时冷眼旁观,迷失于眼花缭乱的财富迷宫中,大家说他是骗子其实也对,就如马克思认为,他的一生混合了骗子和先知的角色。

其实仔细想想,如果把故事中的日期全部改成21世纪,似乎也没有任何违和感。历史一次次地重复自己,引出无数悲喜剧,引得无数兴高采烈与家破人亡,历史的主角一直在变,不变的只有埋在人性深处的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