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思哲,原名张小军,鲁迅文学研究者、文史作家。陕西省青年文学会会员,西安市阎良区作家协会会员,九零后作家联谊会会员。2019年4月出版《五四简史:晚清90后的崛起》;同月,入选“2019年中国90后文史作家排行榜”前十二名。2023年5月出版《亲爱的鲁迅先生——鲁迅传》(下称《鲁迅传》)。

糖点:您是如何对鲁迅产生研究兴趣的?或者说作为一位作家,您为什么选择写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传记?怹对您的作品和思想有何特殊的吸引力?

张思哲人只有倒霉了,才能深刻的读懂鲁迅、理解鲁迅。失恋、落榜、失业,病痛,这些种种的不幸,让我总有一种挫败感理解鲁迅、读懂鲁迅。挫败得太多,不得不质疑一些现象,不得不深思一些问题。

大学的几年,我已经写下了七万字关于鲁迅的文章。毕业前夕,我把这些文章整理,自费印了一本七八万字的小册子《发现鲁迅》。

大学时代,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发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这本小册子共有五章,但有价值的文章就是前三章。第一章,是用散文诗写成的鲁迅人生片段,共计一五千万字。第二章,是解读鲁迅名篇的读书随笔,共计两万多字。第三章,是阅读鲁迅传记史料的一些零散的读书札记,共计一万多字。这三章的文字,基本构成了《鲁迅传》最原始的母体。给鲁迅先生做传,多么狂妄的想法,给自己十个胆子也不敢,在几个朋友的鼓励下,还是壮大了胆子尝试着写了。

2014年11月,我开始动笔撰写《鲁迅传》,不过当时只是想将《鲁迅人生片段》再扩写一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写越多最后完成了这本传记的。

糖点:在撰写鲁迅传时,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思哲:撰写《鲁迅传》,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资料的相当缺乏,毕竟咱不是大学教授或者知名学者,只是一线中学教师。

我的写作,开始是以《鲁迅年谱》作为纲要,基本上采纳的是许寿裳撰写的《鲁迅年谱》。接着,便是拟定各个章节的题目与内容,基本上一节字数控制在1000~1500字之间。

在撰写过程,也参阅了其他前辈写的鲁迅传记。每一节会分成若干个小节,将这些若干个小节一一写完,这一节便是完毕。

在撰写过程,我便将以前写的近三万多字的读书札记,一一镶嵌到了文中。我的《鲁迅传》,侧重的莫过于鲁迅的心灵世界。

这样,我就将写作焦点,聚焦于鲁迅的感情与心灵问题。因此,我就重视叙述鲁迅与朱安、周作人、许广平等人的关系,乃至这样的关系对于鲁迅的性情,以及文章写作的种种影响。

糖点:在传记创作中,您是否有特别的研究和调研工作,以便更准确地还原鲁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张思哲:没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和调研工作,至于史料方面的挖掘,我的《鲁迅传》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最大的亮点,只是设身处地的还原历史场景,将自己代入鲁迅先生经历的场景。

换位思考,假如自己处于这样境地,又该怎么做比较安心满意。我的《鲁迅传》,不仅仅是把鲁迅先生请下神坛,还要试图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当时的心路历程。

(《亲爱的鲁迅先生——鲁迅传》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爱的鲁迅先生——鲁迅传》封面)

糖点:书中为什么会选择重视青年时代的鲁迅为失败者的一面?

张思哲:没有昔日的失败,哪来今日的成功。鲁迅先生四十岁之前,也曾像我们一样迷茫过沉寂过。

《鲁迅传》不曾回避任何尴尬,事实求是的大篇幅写了鲁迅青年时代的种种失败与窘态。正因为,鲁迅先生青年时代的坚持不懈,才造就了中年时代的文学辉煌。

更为重要,自己也是一个青年,希望通过写鲁迅的青年时代为自己指明一下人生方向。

糖点:您为什么会觉得这个时代淡忘鲁迅?

张思哲: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将鲁迅从神坛请回人间;而我的《鲁迅传》,又面临着鲁迅从平凡到伟大的回归本真重塑。八十年代以前,是一个神化鲁迅的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淡忘鲁迅的时代。

不是鲁迅被大家有意淡忘,而是各种神话与诋毁的交织,导致了我们对先生的误解,乃至一步步的淡忘。因而,我们当前的任务,就不是简单的澄清神化的鲁迅,而是解答鲁迅为什么能从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心路历程。

糖点:您在书中想要还原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张思哲: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先生。不敢说刷新读者对鲁迅先生的认知,但至少可以剔除一些刻板印象。我笔下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而又普通的人。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不消说了,人人都知道。鲁迅先生也有平凡人的一面,七情六欲,爱仇别离,犹豫过,懦弱过,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糖点:鲁迅是一位具有争议性的文化人物,怹的作品和观点不仅受到了广泛赞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在写传记时,您是否考虑了这些争议,并如何处理了怹的复杂形象?

张思哲:争议是有的,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已经是百年学界与读者达成的一个共识。本人是鲁迅先生的忠实粉丝,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对先生的崇敬之情。但对于先生的有些失败作品,也是毫不言讳提出自己的看法。正如,鲁迅先生晚年的很多论战文章,完全是没有必要写的,可以腾出一定的时间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点:有很多学者都写过《鲁迅传》,您是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呈现的生平和思想?是否有特定的创作理念或角度?同时您觉得自己和他们在写作上有什么区别?

张思哲:没有什么特定的创作理念,更没有什么理论先行的想法。撰写《鲁迅传》,完全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喜爱,也算是一种自发的文学行为。不可否认,写《鲁迅传》的作者,多半都是著名的学者或者大学教授,我只是一个一线的中学教师。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包袱,反而可以直接闯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就把先生当成一个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大叔来写。

糖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先驱,怹的作品批判了社会现实,强调人道主义和思想解放。您是如何表现和诠释怹的思想观点和文学成就的?

张思哲:我注重将鲁迅先生的生活遭遇解读作品,并通过作品探究鲁迅先生内心真实的一面。其实,鲁迅先生这些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相对比较好解读一点。

撰写《鲁迅传》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很难用适合的语言,表述鲁迅的那些深层次的思考。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这些作品多义朦胧,很难用现有掌握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所指的内涵。综合考虑,我最终选用适合鲁迅话语的散文诗,解读其朦胧多义的思想内涵。

糖点:通过写鲁迅传,您是否发现了一些怹的个人特质或者生活经历对怹的作品和思想产生的影响?这些发现对于读者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是否具有启发意义?

张思哲:其一,要有坚韧的精神,保存实力不要轻言放弃。每次听到那些文学青年不幸自杀的消息,心中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不解。是我们的世界太荒谬,还是我们的青年太脆弱?试想,鲁迅先生一生面临过多少的不幸与惨痛,可是他从来也没想过用自杀来了绝自己的生命。韧性的作战,是鲁迅先生一生坚持的信条。

其二,批判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坚守的文化责任。鲁迅先生的批判,可分为时事政治批判与历史文化批判。对于当代知识分子,早已丧失了干预政治的权利,因而时事政治批判也就成了政治敏感的话题,我们只能被迫无奈的选择避而远之。因而,当代知识分子,只得恪守历史文化批判这一个神圣的职责。对于当前,批判与重构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得起真正的知识分子所要坚守的文化责任。

(《亲爱的鲁迅先生——鲁迅传》部分寄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爱的鲁迅先生——鲁迅传》部分寄语)

糖点:您如何看待现代读者对鲁迅作品的接受和解读?

张思哲:在我看来,现代读者对鲁迅作品的接受,至少存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学生时代教科书学的鲁迅作品,这方面多是应试教育的刻板印象;第二个阶段是经历了人生一些体验,算是第一次真正领悟到了鲁迅作品给自己产生的共鸣。

比如,前几个月的“孔乙己文学”,便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情,大家调侃自己是“当代孔乙己”“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至于解读鲁迅作品,当代还算比较开放一点,解读还算比较多元一些。

糖点:您如何看待鲁迅的遗产在未来的发展和传承?

张思哲:鲁迅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真阅读他的作品便是最好的发展和传承。绕开教科书的刻板印象,在鲁迅的作品里面,才会发现既有茅塞顿开的人间清醒,又有大呼过瘾的金句顶流。

糖点:您对于这本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期望?您希望读者通过您的作品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并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吗?

张思哲:这本书,本来写地比较学术一点,与出版社协商经过两年修改,才成了如今的通俗版的。

这本书,基本上是写给当代青年读的《鲁迅传》,语言相对比较亲切自然。我希望中学生或者当代青年以此书为起点,对鲁迅产生更多的阅读兴趣,从而接近这个可爱又可敬的灵魂。

本期主持/

杨晨羲,95后媒体人、新闻记者。

(独家供稿:糖点团队·方糖社;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