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全国领先”“全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近年来,厦门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启更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两条“快车道”上高速前行,呈现了一个绿色发展、生态优胜的良好形象。

近日,由厦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央媒话厦门·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厦门行”集中采访活动,走进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观赏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走进澳头社区了解“三水联治”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实地感受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举措及系列成效。

红树林湿地再造呈现“生物多样性”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已成白鹭等栖息湿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已成白鹭等栖息湿地。

蓝天碧水红树林,秋水长天白鹭飞。

傍晚时分,乘着红树林2号游船,采访团一行来到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最高处——矗立在海面上的海螺状造型观鸟塔塔顶往远处眺望,同安大桥、丙洲大桥、火炬大桥三座桥梁围合中,金风细细碧波荡漾,海潮已涨水面丰满,片片红树林“宛在海中央”更显绿意盎然,一派怡人风光尽收眼底。

“今年春节,日最高人流量4.6万人次,五一期间,日均人流量达2万人次。”站在塔下的木栈道上,工作人员介绍,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海上栈道今年正月初一全面开放,为市民游客亲近红树林、观光美景提供了方便;每到节假日,大批市民游客慕名而来,预计国庆、中秋黄金周又将迎来游人如织的盛况。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处在三桥围合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处在三桥围合中。

“公园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厦门增添了新名片。”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资源养护室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建设低碳城市试点的一项重要工程,这片昔日杂乱的淤泥滩地几经蜕变,已修复成郁郁葱葱的“海上森林”,整个公园红树林连绵成片、白鹭栖息觅食,呈现出“红林绿水轻舟渡,鹭飞鱼跃蟹儿肥”的美景,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集科普、环保、旅游、观景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好去处。

涨潮时的红树林公园美不胜收,潮水退去,红树林的好处更加明显——有“海岸卫士”之誉的红树林,其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茂密高大的枝体能有效防沙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可为海岸线增加一道防浪护堤的生态屏障,“目前红树林面积达85公顷,为下潭尾湾区提供了保障和防护,形成‘绿色缓冲带’,成为抵御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天然生态屏障。”

不仅如此,红树林对生态系统的“重塑”效果同样引人瞩目。近年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团队关注下潭尾湾区红树林生态修复后的环境、生态效果,四年的监测跟踪发现,“许多数据颇为喜人”,显示出该片区的物种数和生物量均成倍增加,生物多样性已初见成效。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绿意盎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绿意盎然。

“关系到红树林最为重要的生物类群,我们每个月都进行跟踪,变化很明显。”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杨盛昌介绍,以一期红树林工程为例,5年前鸟类仅20多种,如今达40多种;底栖生物从公园建设前的20多种,变成现在的80多种。

“红树林是四大生物多样性系统之一。”在杨盛昌看来,显著变化的原因很简单,即裸露滩涂有了红树林后,新的异质性生态环境营造出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通过各区域面积控制,科学构建了“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创造了基础。同时,通过不断人工增殖放流滩涂鱼类、贝类、虾蟹类和其他海洋潮间带生物,构建了良性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美丽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美丽一角。

据了解,作为厦门市生态修复成功案例之一,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再造始于2005年。当年,在淡海水交汇的下潭尾湾成功培育种植约5公顷实验林。基于实验林的成功种植经验,厦门市开始规划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建设,并从2010年开始争取“南红北柳”“蓝色海湾”“生态岛礁保护”等国家级生态工程项目资金支持,重点推进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作,先后实施了公园一、二期建设项目。其中,一期项目2013年完工,种植秋茄、桐花树等红树林各类品种约44公顷,二期项目新增约36公顷,2022年建设完成,顺利入选“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全国典型案例”,成为福建省目前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公园。

其实,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再造,只是厦门重视海洋生态文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包括筼筜湖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五缘湾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等全国样板,厦门市已连续推出一批生态修复成功案例。

“三水”联治改善流域水环境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之行前,采访团来到翔安区澳头社区。明媚阳光下,怀远湖水清岸绿,湖面碧波荡漾、锦鳞游泳。

“湖水水质在四类以上。”翔安区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相比过去,已大为改观。这位负责人坦言,2015年前的怀远湖让人避而远之,“黑臭脏,蚊虫多。”

怀远湖水清岸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远湖水清岸绿。

为改善水环境,2015年怀远湖治理启动,但许多措施“治标不治本”,直到2021年翔安区开始“三水”联治,即实施污水“三环”共治、小微水体“星级”分治、中水“回用”返治的“三水”联治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

以澳头社区为例,为最大限度破解污水“收集难”的核心问题并根本性扭转污水直接排入溪流或小微水体现象,社区采用“三管截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率先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在每个家庭,三根截污管分别与厨房、化粪池、洗衣池相连接,三个排放区的污水最后统一汇总到屋外的污水井,实现分类全收集。”工作人员介绍,在全收集基础上,还实行“分户验收、一户一图、建档立卡、管理到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用不同颜色对“三根管”进行标识区分并标清线路及距离,每户严格验收,做到精准设计“全覆盖”。

怀远湖成为人们休闲好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远湖成为人们休闲好去处。

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统一输送至当地水质净化厂进行再生处理,在尾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返回到怀远湖作为景观补水,“真正做到污水零排放、全利用”——目前,该污水处理厂对怀远湖的日补水量约6000吨,极大改善怀远湖的水动力情况,促进水体自净能力提升。

而怀远湖水质持续改善,还得益于翔安将全区小微水体纳入管养,并实施小微水体“星级”评价机制——该区对辖内279处小微水体进行统一的编号并从水质、外观、治理等七个维度进行评价,设置0分至100分六个星级和五级考评机制,“得分越高星级越高,对五星水体推广宣传,四星/三星督促整改,两星以下通报批评,以评促治,目前全区三星级以上小微水体占比已达84.4%。”

此外,作为全区7个“C位”示范点之一,怀远湖也受益于重点治理,即除开展水环境治理工程外,所在镇街同步结合周边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等,因地制宜配套景观提升、休闲步道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打造水质洁净、环境优美、功能多样的生态水环境。

澳头社区焕新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头社区焕新颜。

据悉,实施“三水联治”后,该区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同时,流域水环境实现水质明显提升、环境同步提升、污染源数量明显下降、河道缺水难题有效缓解。

“通过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再造、农污治理、小微水体‘星级’分治等一系列举措,全区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成为一个高素质高颜值生态城区。”翔安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成为厦门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一个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