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孙永江兄认识好几年了,那一年我帮朋友卖一套红旗20相机,他联系我,问我能不能帮他找一只红旗20相机用的35/1.4镜头,他有台成色非常好的红旗20相机,但没有35毫米的配套镜头,差不多找了三十年了,心里一直是个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他看我到处跑,特别是云南的生活很是羡慕,但疫情期间他出不去,再后来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烦恼了很久,他甚至想把自己的藏品处理一些,主要是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自己很早就喜欢相机了,是看了一本闲书改变了他认知,就此进入了收藏把玩的领域。

1986年,他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上大学,偶然间在夫子庙的书摊上被一本《中国民间收藏》的书籍所吸引。书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书画、算盘、钟表收藏给他带进古老而梦幻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藏”的引力太强大了,于是朦胧中开始收藏起雨花石、中国名酒,玩了一阵儿觉得有点儿不过瘾,出于专业课的诱因吧,他对照相机一直情有独钟,但那个年代进口照相机都是奢侈品,当时同学中谁脖子上挂台尼康、美能达相机实属凤毛麟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把目光投向了老相机,淘到第一台是德国产的禄莱2.8 Gx双镜头反光机,花了他当时的所有积蓄。这台相机属于高档相机,当时能换一套价值万元的尼康照相机,他觉得收藏相机也要从好的开始,不能太差。

从此他如痴如醉,走进了把玩收藏相机的领域,徕卡、禄莱、哈苏、林哈夫的器材世界,一发而不可收。有钱了就想去买老相机,一听到相机快门的咔嚓声就像听到触动灵魂的音乐一样,亢奋得无法自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新闻专业的敏感性,当他得知新华社副社长石少华手中有台红旗相机时,觉得有故事,就专程跑到北京,在老前辈的家中拜访追寻这台红旗相机。

石社长见到这位狂热的后生喜欢红旗相机非常高兴,告诉他:”我是用过一台红旗20相机的,那是江-青的政治任务,因为她跟我学过摄影,很熟悉,红旗相机刚试生产时,她就让我试用实拍过了,但试用后我又及时把相机还回去了,并没有留在手里。“

虽然在石老家没有看到红旗20相机有些失望,但石老说“我知道一个单位购过一套红旗机,你可以去碰碰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石老提供得线索,他找到了这家单位,开始人家是不卖,但他没有灰心,有时间就过去看一下,问一次,一磨就是八年,最后花了4万元才搞到这套几乎是全新的红旗牌相机(独缺35毫米镜头)。在九十年代,拿出四万元买一台国产相机,按他老爸的说法,他就是个“败家子儿”。

这款相机是江-青在1969年指令上海照相机二厂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政治任务,模仿徕卡M3生产的国产相机,仅生产271台,堪称国宝级藏品。 现在品相好的红旗相机己非常昂贵了。

他购买和收藏相机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在1988年,他还特意拜访了天津的相机收藏家程建国先生,并受到程老师的鼓励与指导,目标和信心更加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行情还经常给香港相机收藏家陈烘老师打电话,那时香港与大陆的通话费是很贵的呦,这全当是花了信息费吧。有高人指路,那时他收购了不少有价值的国内外名牌相机。

他后来也是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的常客,并请教过赵俊毅、王建中等商家老师。而不管走到哪个城市必逛旧货市场。有一次在大连逛旧货市场,一位老主顾拿出一台上海产的一次成像相机,哀求着“孙老师你把它收下吧,我卖了很久都没人要,我是小本买卖,花五百元进的别砸在我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见这款相机又笨又大又粗糙,怎么看都不像个正经玩意儿,还挺重的,也觉得没什么收藏价值,但碍于老主顾的面子,只好出六百元给收下了。拿回家放在柜子里,三十年没看也没动过。

而我看到这台大相机,眼前一亮,告诉他:“你捡到宝了,这台上海产得一次成像相机产量很少,收藏价值非常高了”。他勉强收藏的这台笨家伙产量有限,现在是藏家们追寻的珍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他还专程去南京电影机械厂,采访中国第一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紫金山的设计者冯翔云,写了专访《他与紫金山同辉》一文,并发表在《人民摄影报头》版上,这也是紫金山相机第一次以收藏的角度被报道,也是目前最全面的一篇正规报刊发表文章,同时他还花了一千元淘到了一台带包装盒紫金山牌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收藏人大多对国产相机认知程度都不高,眼睛只盯在国外名牌相机上。有一次他在北方一科研单位看中一套“报废”的徕卡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打动了领导同意处理,就在交钱办手续时,负责设备管理的一位处长看到他这样痴迷相机,主动拿出单位的另一台天池牌相机,说“你把这台也收下,凑个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国产相机名气不大,还不知天池牌相机的稀有性,直到三十年后才知道它的价值,不仅出自长春光机所,只生产了20台,非常珍贵了,而这台天池的编号是18号,还有包装盒(估计也是唯一存世的),他是几百块钱捡了大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永江说他把钱都用在了收藏上,用的家用电器都是结婚时买的,一用就是好多年,连一块像样的手表都不舍得买。

有些后来相机升值了,一台相机就能换一台好车,但他却不舍得卖,仍然开着一辆小丰田车。当今艺术品市场非常不景气,有些相机则三十年前一万元买来的,现在还只能卖一万。而三十多年前的一万与现在的一万有着天壤之别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问我:“你说搞收藏的人是亏了还是赚了?”

他说自己以前是非常低调的人,自己是学新闻的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而他当年上学读新闻系的那些同学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新闻媒体的社长,有的甚至当上了将军。他总觉得自己是剑走偏锋,花钱买了个“收藏家”,没啥可张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他太爱他的相机了,爱的着魔、爱的发狂。只要随手拿起一台,他都如数家珍的讲出其中的来历与故事,他说这些相机虽然耗费了他很多财力与精力,但也享受了大半生的乐趣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在是时候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了,也要走出去与各路藏家高手交流共享体会与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四十年,有多少追求已经放弃或者变得陌生,过往已都不在重要,而留下的都是刻骨铭心的东西,老友见面,时光唤回,仿佛依然是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