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妈妈
古人有云,富不过三代。意思是指,第一代人通过自己的打拼有了名望和财富。二代早年随父辈过过一些苦日子,多少知道家业来之不易。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大多不懂得勤奋和努力,往往就会出现家道中落的现象。
但是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家族,号称“史上最成功家族”。这个家族从第一代位极人臣开始算起,历经8代,200余位后人,无一废柴。相反,人才辈出。他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曾氏家族。
一、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曾国藩有3个儿子。除了长子早年夭折,他亲自言传身教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是晚清有名的数学家、地理学家。深受曾国藩教育思想熏陶的曾氏家族在此后的150多年里,曾家有据可查的杰出后辈多达200多位。
比如,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曾昭抡,
味道化学理论创始人曾广植,
毛泽东前秘书曾碧漪,
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
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
“领带大王”曾宪梓,
美术教育家曾昭杭等等。
曾家女子也有很多杰出人物。比如著名教育家曾宝荪、著名骨科专家曾宝菡、中国杰出女考古学家曾昭燏、北京市第三医院院长的曾昭懿。
为什么曾氏家族可以做到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很多人把这归结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人都说,养育孩子应言传身教。曾国藩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他的持家教子,堪称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典范。
因为常年在外任官、带兵打仗,曾国藩常常通过家书的方式沟通家族事务、教育孩子。据统计,目前存世的曾国藩家书有近1500封。他在家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读书,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对于很多古代著作都颇有见解,并经常在家书中和孩子一同探讨。在他看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高明的方式。
曾国藩为官34年,国之重臣,军务缠身,但却一直笔耕不辍。据估算他一生笔书超过2000万字。要知道这是用毛笔书写的。尽管如此,他却从不觉得辛苦,反而认为这是在修身养性。他把读书与阅历相结合,在生活中去感悟书中的真谛,强调学以致用。所以,你会发现曾国藩的家书中藏着很多经世之道。
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交友识人,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勤俭持家,曾国藩在家书中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很多看似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曾国藩都观察入微,并加以教导。
读曾国藩的家书,你会觉得人生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和迷惘之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著名作家唐浩明曾这样总结曾国藩的家书:这里藏着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富不过三代”这一中国古代俗语,实际上整句话是这样说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意思是说,以德行作为家风代代传递下去,最长远;以读书劳作传递家风,不如前者;以财富为传递,富贵不会超过三代。
很显然,曾国藩的传家之宝,不是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和学问,而是德行。他用家书的方式,向后代展现了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经世之才。曾家后代视为家训,从中汲取能量和营养,这才是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湖南涌现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这也和同是湖南人的曾国藩有着莫大关系。某种意义上,曾国藩思想影响了近20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二、曾国藩家书:跨越时代的中国家庭育儿圣经
当下,市面上的教育类书籍非常多,教育理念也非常多。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一些老祖宗的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了。但是我认为,曾国藩的很多教育思想是跨越时代的,非常值得当下的中国父母借鉴。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出身于湖南一个贫困的山村,祖上500年无人做过官,没有任何家世可言。他的成功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草根逆袭。而且,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相反,他的资质真的不怎么样。从14岁到23岁,9年考了7次才中了秀才。可见他并非天生聪慧之人。头脑不太行也就算了,曾国藩的身体也很糟糕。他32岁的时候就开始害眼病,模模糊糊看不清人。到了晚年,有一只眼睛是彻底失明。他在大概48岁的时候写日记,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像70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但就是这样一副羸弱的身躯,并不聪慧的大脑,支撑着他在短短的一生中立下千古大业,扶大厦于将倾,救国家于危难。
所以,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是普世之道,每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去学,都可以从中或多或少参悟到一些人生道理。十几岁是一个孩子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您能和他一起读读曾国藩家书,会对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对于父母自己来说,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也可以从中悟到一些育儿真谛。这里面可不只是大道理,还有很多大实话。
结合我的育儿心得,谈谈我读曾国藩家书的一些收获。
1、天下事有所成,一半为利,一半被逼
现在都讲究科学育儿,尊重孩子的人格,有事好好和孩子商量,多鼓励。但很多父母发现,一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能换来孩子的自立、自强。这到底是为什么?还有一些父母会困惑,打骂孩子是不对,可孩子就是不听话、不努力,要怎么办?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给儿子写道:“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随随便便就成功的,非常少。有一半是你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是你被别人逼迫激将做到的。
话糙理不糙。
把曾国藩的思想运用在育儿上,那就是还需要关注两点:
- 做一件事,让孩子能及时拿到好处,这有助于增强他的内驱力。
- 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内驱力时,适当的逼迫、强制要求是有必要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很多父母的养育困惑。
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就急于帮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更不要觉得立规矩,好像显得不近人情,有损自己慈母的形象。古往今来,但凡成大事者,无一不历经坎坷和挫折。
作为孩子,也需要明白“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家书中还有一句话,“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这也道尽了成功的真谛。
2、想扭转孩子的习性,猛火煮,慢火温,最有成效
曾国藩说,朱熹有一个修炼的方法对他启发很大。说一个人要想调养心性、扭转积习,“猛火煮、慢火温”最有成效。
什么叫猛火煮?就是想改变自己的习性,一上来得先用猛火攻一下,不能太轻柔。如果一上来太轻柔,不给自己一个急转弯的劲,不容易扭转习性。攻一下之后,就是慢火温。调整自己的心态,长期持续下去,方能历练出超凡的习性。
曾国藩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也是这么要求他人的。李鸿章刚投到曾国藩门下的时候有点痞气。曾国藩的军营要求很高,每天早上,所有的将军一块儿都得来跟曾国藩吃早饭。早饭时间很早。李鸿章起不来,就佯装头疼,告病去不了。曾国藩听了,让传话的人回去告诉李鸿章,我们等他,差一个人早饭都不能开,大家都不能吃。
曾国藩的故事让我意识到,所谓坏毛病慢慢改,就是个悖论。说慢慢改,大多都是改不好的。
如果父母认为某一个问题是孩子必须要改正的,那就必须猛火攻。先让车头在错误的道路上转向。然后再持续陪伴,调整孩子的心态、行为,巩固孩子的心性。
3、做人一要有志,二要有识,三要有恒
曾国藩说,做人一要有志,二要有识,三要有恒。
所谓人无志不立。有志向才有目标,有目标才会有更强的行动力。
有识,指的就是要多学习、有学识。关于学习的方法,曾国藩在家书中也经常提及。有很多非常值得借鉴。比如“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意思就是说,读书切忌死记硬背,要沉浸式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只是看书,远远不能体悟到文字的深奥与精妙。
关于有恒,也是我最为推崇的一点。
曾国藩说,“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只要有恒,万事可成”,“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专注于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情上,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曾国藩读书有个特点,就是这本书读不懂不换,非读懂不可。哪怕一天就读了这一句话,想了半天想不明白,回去查资料查半天。就这一句话,第二天接着读,他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从来不会轻易地放弃。
这一点,虽然看起来有些执拗,但却很治愈当下社会浮躁的心态。
很多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看似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每一条路好像都不错。于是我们犹豫、彷徨,摇摆不定,哪条路都想走,这很可能会让我们一事无成。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专注与坚持,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有所建树。
三、专为中国家长策划,强烈推荐《曾国藩给孩子的117封信》
许多政界、学界、商界的名人都曾在公开场合强烈推荐曾国藩。任正非治理华为以曾国藩为榜样。曹德旺称,一生最崇敬曾国藩。毛泽东更是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家书有很多个版本,有写给成年人看的侧重处世之道的,也写给小孩子看的漫画版本,有给商界人看的,也有给政界人看的。那如果是给父母看,做育儿之用的,我首推青豆书坊出版的《曾国藩给孩子的117封信》。
这本书精选了曾国藩写给两个儿子的共117封信。有权威版本的原文,也有通畅易读的译文,还有简明扼要的点评。父母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不理解的问题。与此同时,这本书在精选信件、提炼文字时,很注重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整本书还配有音频、曾氏家族关系图谱,曾国藩生平对照年表、曾国藩教子书单等超值服务,帮助家长多维度全方位地理解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见证一代鸿儒生生不息的教子真谛。获得洞察世事之智、为人处世之道和安身立命之本。
如果您是家有学龄儿童的父母,或者是家庭教育工作者,又或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入手一本《曾国藩给孩子的117封信》。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超值的阅读体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