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北边陲的漫漫戈壁中,有一处极为偏僻的哨所-赛图拉要塞,它位于3800米海拔的高地之上,守卫古老的贸易商道。
从清朝开始,就有官兵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守卫着国家安全。清朝灭亡之后,国民政府没有放弃这个要塞,他们接过守卫国土的重任,依旧驻扎在这个边陲重地。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要塞还驻守着一个班的国民党士兵。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当地少数民族的指引下,终于来到这个哨位。这时候一群衣衫褴褛的军人颤巍巍的走了过来。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这些人就是坚守要塞4年之久的最后一批国民党守军,面对近乎原始人的他们,我军战士不禁肃然起敬,虽然政治理念不同,这些官兵却尽到了保家卫国的军人职责。
自从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西方列强开始蜂拥至中华大地,割土裂疆,妄图使中华民族永远受制于人。此时的清朝虽然国力疲弱,但他们的统治者也不想任人宰割。
1877年,在清廷的支持下,名将左宗棠率部开往新疆,平息了由英国人支持的阿古柏叛乱,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在战事结束之后,为了防止敌人再次从此地入侵我国,他在赛拉图一带设防,并派出100多名精兵驻守于此地,随后这些留守的军人和当地民众一起在一处高地建立了哨所,这就是著名的塞图拉哨所。
从此,这个地方便成为我国守卫西域边陲的重要据点,一代代的清军将士开始在这里戍边,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这处要地,继续派人把守此处。
到1928年,这个哨所驻扎的队伍人数已经达到100多人,并成立了一个叫“边卡队”的机构,在“新疆王”盛世才统治的时期,这个哨所的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兵力增加到一个团,甚至还下辖一个骑兵连,还以塞图拉为中心,建立了康西瓦卡、苏盖提卡、哈拉赛卡几个哨位。
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守卫能力,在守卫官兵一批又一批的轮换中,时间来到了1946年,这时的塞图拉已经没有以前的强盛之态,整个哨所只剩下一个班的兵力。让士兵们更没想到的是,他们这次整整驻防了4年之久。
1946年之后,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驻扎在塞图拉哨位的官兵成了被遗忘的角色,没有人来接班,更断绝了补给。
这群被遗忘的人,只能靠燃烧牛粪取暖做饭,饮食上也只有简单的玉米面糊糊果腹,天气降温的时候,大家靠彼此偎依在一起保持体温。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本色,依旧每天定时巡逻,守卫着祖国边疆。
1950年,我军开始防守新疆地区,3月解放军一个团的部队在当地牧民的指引下来到了塞图拉哨位。
就在大家准备入驻的时候,一群衣衫褴褛的国民党军人,从哨所冲了出来,看到解放军战士之后,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为什么现在才来换防,随后看到我军的服装后,又惊讶的说,部队又换装了啊。”
这些人在这里孤独地呆了四年,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他们效忠的政权已经土崩瓦解了。看着脸色黝黑,衣服破烂的守军,很多官兵不禁为他们的忠诚流下了敬佩的泪水。
在一番解释之后,这群人终于明白了四年来发生的一切,也如释重负地舒了口气,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开这里,将守卫边疆的使命交给我军官兵。
对于他们的去留,我军让他们自己选择,愿意留下来的我军欢迎,不愿意留下来的我军给他们发放路费,在路费交给他们之后。有几个国民党士兵却蹲在地上,眼睛迷茫地望着远方,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原来,在哨所的周围,不仅有很多被掩埋的戍边烈士的忠骨,在墨玉河的对岸,还有一对夫妻的遗体。妻子自愿随着丈夫来这到边陲绝地守卫边疆,却不想在一次巡逻中双双冻死在大风雪中,因为人手单薄,哨所的官兵们无力将他们的遗体运回安葬。
只好将他们留在牺牲的地方,成为了两具冰冻的木乃伊,现在他们要离开这里了,怎么忍心将战友继续抛弃在荒野,让他们无法安息。在得知这个信息后,我军领导立刻组织人员过河,找到了牺牲的军人夫妻,将他们埋葬在哨位旁边的坟岗之上。
在随后的巡查中,我军官兵发现岗楼上面有枪炮射击的痕迹,似乎这里发生过战事,但却没有人能够回答,也许这些痕迹已经太过久远了。
在1950年,我军接手塞图拉防线之后,对这里进行了改造,在原来哨所的30公里处新建要塞,随后,又向上级领导请示,以新营房为基础,大力扩大基础建设,引进外来人口,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赛拉图镇,为边疆的守卫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塞图拉哨所则成为了一处遗迹,供人们去吊唁那些曾经为国防安全牺牲的勇士们,在这里,军队拴马和骆驼的桩头依然嵌在地上,岗楼上的弹痕也清晰可见,不远处还散置着若隐若现的坟头。一切仿佛都在诉说,这里曾经发生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
“寸土不让”是中国军人历来的誓言,无论是在国贫民弱的大清朝,还是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总有一批牢记使命的军人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安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