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周恩来总理年仅20岁,正在日本羁留。他曾两次参加日本大学的入学考试,但都失败了。他打算回国休息一个月,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会怎样。几年后,他将会坚定地奉献于共产主义事业,不再迷茫。三十年后,中国将不再是被列强任意侵占的国家。帝国主义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交易筹码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年后,中国人将生活在小康社会中,实现了他曾经的梦想。但当时的周恩来只是一位刚刚毕业的中学生,和我们一样,他也有着理想却没有方向。他身处于社会的大染缸之中,而身边的各种思潮让他感到困惑。他曾经为此感到苦恼,想着:“这人生的路,怎么那么难走啊?”。1917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一项合约《日本和美国关于中国的换文》。

该合约中,美国承认了日本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两个帝国主义强盗,将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为相互交易的筹码,并相互承认在华侵略的“原则”,并向中国宣传这个“原则”是“威尔逊总统所公开宣布的永久国际和平的精髓”。周恩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到了日本,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日文来帮助国家。他需要通过日本学校的入学考试,但他需要先学习日语。虽然他在中学时成绩很好,南开中学也给了他新式教育,但他曾经学习的是英文教材,所以日文并不是他的强项。他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他独自住在日本旅馆里,安静,适合读书。但是他已经习惯了热闹和和睦的集体生活,此时周恩来感到自己被孤独淹没了。此外,他的日语水平也很有限,不经常出门,整日面对着陌生而复杂的日语教材,生活非常孤独。

他独自在异乡,没有朋友,接到家信得知八伯父周贻奎去世,个人境遇以及家庭境况交织在一起,他的苦闷几乎到达了极点。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身在海外,突然接到这个恶消息,那时候心中不知是痛还是悲,好像是已经失去知觉一样。”又写到:“连着这三天,夜里总没有睡着,越想越难受。家里头也不知道什么样子……如今处于这个地位,进也不得,退也不得。”他曾考虑放弃一切,相信日本流行的无生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变化都是虚妄的产物。这种颓废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新青年》杂志找到了新的志向。他明确了自己的志向:追寻比现在更新的思想,做最新的事情,学习离现在最近的学问。他决定通过自己的行动,开辟一个新纪元。

尽管他没能被录取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努力地读书和观察日本社会。他的心中有两个欲望,一个是为家族振兴而学习,另一个则是参加中国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他最终选择了后者,把自己的才能献给了祖国。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志向,信念与勇气让他走向了成功之路。一位年轻人面对着自己的处境,感到进退两难。他开始思考,如果不来日本,只有中学毕业的程度,能做出多少成就呢?家里没有补助,而他也只会受到伤害。因此他决定将家庭的事情放在心上,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官费,以此来报答家人和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认为只要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走,总会有一天可以报恩。他搬到了一个省钱、安静的地方,准备埋头苦学。

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尽到孝顺的责任,因为他不能帮助家里的长辈,也没有为他们做出什么贡献。他感到非常内疚,决定更加努力学习,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另外,他还有一个核心的愿望,那就是救国。他开始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思想开始转变。他意识到自己要专注于学习备考,但连续两次日本学校入学考试都失败了。他现在是一个理想的年轻人,但他还没有真正立志,他需要决定自己的方向,并集中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行动是实现理想的桥梁。1918年,一个20岁的周恩来和新中学会的成员一起过着集体生活,每个星期日上午会举行座谈会。在这些座谈会上,他们会讨论国家大事和个人学习心得。

由于成员有人在国外求学,他们亲眼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想要侵略中国,而国内的政治家则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民。这些事情让他们感到非常愤怒和悲伤。1919年3月,周恩来听说南开学校将要开办大学部,于是他决定回国投考南开。在和朋友们告别时,他们抄录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并且用这首诗表达了他们的心意。1919年4月5日,他在京都岚山写下了《雨中岚山》一诗,表达了他在寻找一个能够救中国的道路的过程中的感受。他一直在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但一直不够行动。直到他在模糊的人间万象真理中偶然看到了一线阳光穿云出的光明,他开始行动起来了。他回国后投身于五四运动,这年他21岁。1920年1月29日,他被捕入狱,同年7月17日刑满释放,这年他22岁。

1920年11月7日,他与197名中国学生一起乘坐邮船前往法国留学。1920年12月,法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他23岁。23岁的周恩来,一直对救国这一欲望进行行动,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能毫无保留地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行动是实现理想的桥梁。如果没有实际的行动,我们会一直犹豫不决,不断徘徊。而只有通过切实的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蜕变。如果我们在迷茫的时候看看周总理的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也曾经历过我们现在的迷茫,但他最终改变了自己,我们也能改变自己。让我们共勉,接过火炬继续向前,为了山河更加美好,国泰民安,为了未来的路,我们要勇敢地迈出脚步。在《鬼谷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这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的心气集中在一个欲望上时,我们才能保持志愿不衰,思路才能达到。此外,周恩来的经历可以参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周恩来传(1)》和《周恩来早期文集》以及陶炳才的《周恩来留学日本的心路历程》和矢吹晋的《解读周恩来东京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