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一扫观看视频

本期访谈作家 陆永基

陆永基,1951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无锡市作协主席。发表、出版《筋骨》《重臣》《晃臀的大棕熊》《最后一个是合十》《猫眼里人事》等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部,并有作品经《中国文学》(外文版)对外翻译介绍;曾获“紫金山文学奖”“北方文学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文学奖和上海电视文学剧本“金狮奖”,多部电视连续剧本由中央电视台、上海电影制片厂、江苏电视台拍摄播映。

今年7月,《钟山》长篇小说A卷刊发了无锡作家陆永基的最新力作《菱子》,这是他卸任无锡市作协主席以来,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是合十》等作品之后,纯文学写作的又一个实践成果,业界好评不断。

日前,他接受了《江南·文学之声》专栏采访,一抒文学胸臆,畅聊对无锡人文历史的深慕。

妙论文学本质:不断求异,由衷地去认知和感受

《菱子》所描写的主人公菱子,原是一个乡村学校优秀学生,因家庭遭受重大变故而无奈放弃学业进入城市当保姆。因缘际会,她受雇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由此她需要面对这一阶层里的各色人等,受到的情感冲击复杂而多变。

“菱子聪明,具备很好的文化知识底子,面对各种诱惑也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小心机,但菱子身上善良的本质最终还是帮助她走出了漩涡。”在陆永基的田园风书房里,他不疾不徐地朗读了《菱子》开篇引子,随后介绍起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的所思所想,“通过菱子这个人物,我一方面是想表达女子身上的某种‘宿命’还没有摆脱,另一方面是反映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些问题。文学表达也需要关注这些,它才不是脱离社会的存在。”

陆永基曾在无锡主持召开了全国最早的网络文学交流会,但多年来他坚持当一个纯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对文学有自己的理解:文学的本质是求异。“文学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由衷地认知和感受。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由衷’——很多文学的表达受到时尚的、功利性诱惑影响,表达不一定是由衷的。”陆永基说,另一层是感受和认知相比,感受更重要,“乍听起来好像感受要比认知粗浅,我认为恰恰相反,由于感受它没有经过理性的过滤,它对事物的阐述可能更平易、真切、自然、包容,也可能更接近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因此我最近和文友交流,也越发意识到文学似乎该去写一些不被确定和共识的‘无意义’的事,这‘无意义’其实就是纯感受性的东西,它的纯自然的博大会为后来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空间。”

解读无锡人文:“清操独秉 兀然奇峰”是吾城

除了书写纯文学作品,陆永基对无锡历史文化亦颇多独到见解。江南晚报连载数十期的无锡景介绍系列文章、天涯网站上的帖文《无锡:庸俗的别一种解读》,去年无锡文艺界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引起广泛讨论的《无锡的自豪指向》都出自他手。“无锡是具有非常独特地域性和人文性的城市。”陆永基再提自己文中的观点,“我用‘清操独秉 兀然奇峰’八个字来概括无锡的人文特点。”

陆永基分析认为,无锡的行政建制长期只是县,可在中国历史重大关头,屡屡起到举足轻重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伯渎港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古运河。就人类文明的精彩角度而言,运河比长城更伟大,它完全体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锡先民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无锡还是工商业发祥地,近代中国第一个通过自身意识觉醒进入现代化的城市,有别于上海、青岛有洋人因素介入。

再比如,要想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况味,绕不开无锡国专。在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思潮涌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极大鄙视的年代里,无锡国专公开地对西学表达抗争,为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非常宝贵的星火,培养出的学生日后纷纷成为文科院校、文史哲研究机构的担纲,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文史哲的脊梁”。

他总结说,无锡不像北京、苏州那样涌现一大批群像式的文化人才,文化气息和孕育环境受城市地位所限可能弱一些,但有绝对顶尖的人才。画圣顾恺之、文人画巨擘倪云林这样的人物,要么不出,一出就是异乎寻常,谓之“兀然奇峰”。“你可以评价无锡不是文化高原,但无锡还是有了不起的人物!我深深敬佩无锡的这些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