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画乡,这名字,听起来都美。
美地位于浙江丽水莲都区。具体来说,古堰,画乡,说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堰头村的古堰,一个是大港头村的画乡。两地隔瓯江相望,一边是生态,一边是人文。
大港头村位于瓯江南畔,发展至今,已成为著名的美术写生、艺术创作、油画生产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
一个村庄能够被称作画乡,一定有着过人的值得入画的元素和资源。江南辽阔富庶,本身就是一幅巨大的人间山水长卷,作为画境里的画乡,大港头村想必处处都是景了。
诚如心中所望。
村子一老街临水而建,近水侧多处房屋间有人行石阶,顺级而下,几步之遥直达江畔。
大港头村是巴比松油画基地。据景区介绍,目前,入驻古堰画乡的艺术工作室、画廊已达一百多家,中央美院、意大利卡拉拉学院等百余家院校在此建立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一群才华横溢的画家,厌倦了喧闹的都市生活,纷纷走出画室,走向巴黎南郊一个偏僻的村落巴比松(Barbizon)。画家们以当地田园风景为创作对象,表现人类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以此来对抗当时传统的学院画风,也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愤慨。巴比松画派因此诞生。
从室内走向室外,从都市走向田野。卢梭,柯罗,米勒,杜比尼……大师们用写实的笔触,追逐着身边的光影,也追逐着自己的人生。
可以说没有巴比松,就没有真正的西方风景画。
有了巴比松,犹如有了打开一个新世界的的精神内核,也带来了印象派、后印象派产生的曙光。莫奈的日出,梵高的麦田,于是也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应运而生了。
回头看中国的山水画,原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逐步发展,至唐代成熟,到了五代,山水画法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巅峰境界。
李思训,关仝,董源,巨然,范宽,唐寅,米芾……在历史的长河里,各路山水画大咖纷起云涌,百家竞辉。
虚实,浓淡,干湿,阴阳,留白与含蓄,事实上,“印象”层面的画境,早在一千多前,就已被中国的古人把玩到了炉火纯青般的地步,通明透彻。
东西文化之间,有着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山水画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与其说是自然美景的临摹,毋宁说东方文化关于生存理念的价值反思吧。
纵情山水,诗人们从来也是不会缺席的。陶渊明,王维,谢灵运,谢朓,李白,孟浩然,刘禹锡,柳宗元……都在天人合一的耽溺里产生了大量千古名作。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全国各地的画家陆续来到丽水写生,来到画乡创作,画江南风景,画百姓生活,像极了一百多年前的巴比松。
在大港头村,无论是村头村尾,还是瓯江畔,巷弄里,榕树下,都能看到支着画板写生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画乡。
老街尽头大榕树下码头,登船,溯流而上,约十分钟水路行程,抵达堰头村。
与古堰一起,堰头村的古街、古亭、古埠头、古樟树群,共同构建起了古朴的江南小镇的素朴风貌。
古堰,即通济堰,系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通济堰是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的大型水利灌溉系统。通济堰自流灌溉着碧湖平原的万亩良田。对于非水利专业的人来说,着实很难搞懂每一个专业名词的含义所指,好在拱形大坝旁有一座廊桥,谈不上“登高”,但也提供了一处凭吊古迹的绝佳场所。
清风轻拂,在廊桥黑漆木柱间萦绕,瓯江水流过大坝,流过1500多年的岁月,奔向东海。
流年如水,似过隙白驹。
国人钟情山水田园,也许正是缘于漫长农业文明在骨子里的遗传。相比较西方世界,东方民族似乎更向往内心的安宁,向往与世无争,而不是向外的扩张、焦虑和永不知足。内敛基因带来的舒适感、满足感、安定感,或许才是对抗人生风云变幻无常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