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为大家鉴定和田玉的过程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不像一般的爱好者那样,买玉本来就不多,只是偶尔的买到一两件和田玉赝品。这部分人往往收藏颇丰,但又能确保每一件都是叫人啼笑皆非的“瞎活”。起初我仅是直言其非,后来仔细想想,毛病显然并不只出现在玩意儿上,这些人对于和田玉的认知应该是出了问题。
因为每次你言明他所购入的玉存在的错漏之处,他也心悦诚服地点头称是,可一扭头,下个周末他又会兴冲冲地端来一件宝贝,照样是“一眼假”。无奈之下我只好劝他们暂时性的远离和田玉,同时疏远旧有的收藏圈子。
早年间管这种隔离手段叫做“洗眼”,但站在现实情况中叫我们这种有恋物情结的人彻底舍弃爱好,那简直如同让一个老烟枪一夜之间放下手上那点儿嗜好,不用说有多痛苦,关键也难以实现啊。其实我们可以做短时间的休克疗法,然后开始用一组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田玉,并对以往的认知加以疏理。
(一)物质层面
冷静客观地看待和田玉,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全然当它是一种矿物,化学成分为Ca2(Mg,Fe)5Si8O22(OH)2,为透闪石、阳起石、铁阳起石与少量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等矿物的集合体。
色彩丰富,包括白、青白、灰、青黑,黄色到褐色、黑色、绿色等。表面油脂到蜡状光泽,可抛光至玻璃光泽,内部半透明至不透明。折射率在1.606~1.632之间,检点测1.60~1.61。比重2.95g/cm3左右,摩氏硬度6.0~6.5,韧性极高,显微结构极为复杂。
大家看这很枯燥吧,但这才是和田玉的本质,真要深入拓展开来还有太多这种数据需要熟记。也正是这些基础指标造成了宏观上我们看到的油润、脂粉、糯性这些和田玉的表象。对此有一番深入理解后,再去看由外来沁入物造成的皮色、丁字纹、水草沁,因撞击产生的断口、天坑、毛孔,从而鉴别子玉的真伪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空间层面
在我们平常的和田玉消费中言及产地,人们习惯将和田玉分为新疆料、青海料、俄料、韩料,也会对某一产区的玉石进行一些含糊其辞的概括性描述。但仅是去看南疆的和田玉矿口,西起喀什,东至库尔勒,绵延千余公里,穿越数十县,这距离都可以超过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了。其中各矿口产出的玉石更是花样百出,又岂是一个“大米粥”结构可以一笔带过的呢?
至于青海产软玉,我们熟知的那些“水、透、单薄、玻璃质感”等形容也仅是适用于乌图美人乡附近矿口产出的原料,我们常称赞的那个野牛沟料,其产区距上述矿口数百公里,却仅距新疆且末、若羌三四十公里,而青海的黑青类玉石产地就又要另当别论了。
俄罗斯白玉与碧玉虽然只是隔贝加尔湖相望,但这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其中玉石品相众多,更是一言难尽。加之近年上游大量加拿大、新西兰碧玉的涌入,到了咱们购买它的时候,商家便一概当作俄碧七号矿产物销售了,谁又能清晰地加以分辨呢?
当然这也只是冰山一角,辽宁岫岩蛇纹石矿区伴生的软玉、韩料、中亚产出的碧玉、江苏小梅岭、湖南郴州、广西黑青、贵州罗甸玉……用地理坐标式的视角看待和田玉,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网系,对于我们形成和田玉的认知框架十分必要。
(三)时间轴
和田玉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它与人类文明的共生性。仅就国朝看来,新石器文化时期的红山、良绪、齐家的玉器遗存可以说是研究这些文明最为重要的物证。而商周时期的出土玉器更与封建礼教制度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线索。由此直至战汉时期的玉器我们习惯上称之为高古玉,之所以收藏家们对它趋之若鹜,也是由于其上凝聚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一番丧乱后,唐代的玉器可以说是重打锣鼓另开张,与我们的固有认知不同,唐代的辉煌其实只是一闪即逝,在经历了短暂的开元盛世后,由先明后暗的玄宗急速地带入到谷底,虽然在安史之乱后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此间却少有玉器精品面世。
反倒是偏居一隅的两宋时期,伴随着工商业与文化的复兴,玉雕业与金石学一起复苏。即使是在动荡的战乱中,作为异族的辽金玉器也别开生面的贡献出了不少奇葩,这在前几期的文章中我们已经阐述了。再经元代丘真人的整顿,为明清玉雕的蓬勃奠定下了基础。
而我们可以将晚清民国,直到改开前段创汇期的玉器划为一个阶段,因为如果你去具体的研究便会发现,其间的从业者师承有序,一脉相传,其风格虽然也短暂地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但将其放入到历史长河之中,这也仅能算作一朵翻起的小浪花而已,无碍大局。
由物质、空间、时间这三个纬度去重新打量和田玉,从“洗眼”而“净心”,唯有存一颗去除了利欲贪念的平常心,以辽阔的胸襟接纳和田玉,让我们重新启程,与它一起渡过此生苦海,明心见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