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河流日,我们于“方寸之间·图说成都”

——“蜀都河图”线下古旧地图展暨论坛回顾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血脉

地图,是人类历史的承载

蜀都河图”成都自然历史文化数据库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了古旧地图、老照片、关键信息标注、古今地标在线比对等多项初步成果。

2023年9月24日,是联合国倡导的第十八个世界河流日,作为“蜀都河图”2023年的线下重点活动,由清流智库、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主办的“方寸之间·图说成都”古旧地图展暨论坛,在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如期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古旧地图展是成都历史上第一次与多个地图拥有部门和私人藏家联动的展览,二十张古旧地图类型涉及街道图、经界图、警区图、水利图、道路图等,且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展出,同时展出二十张成都老照片,可与地图互相参照,使观者于方寸之中,解读成都。

本次论坛邀请了华桦、孙吉、曹江、左少英等嘉宾进行主题分享,数十位地图、环境与历史爱好者通过公众招募渠道,现场参与。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创始人傅天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创始人傅天斌

早上9点30半,论坛正式开始,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创始人傅天斌致辞,他简单介绍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由来,真切祝愿本次地图展及参加活动的读者及嘉宾能有所收获,并对在场所有人表示感谢。

随后,论坛正式开始,策展人杨若虚老师阐述了本次地图展暨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并讲述了自己筹备的一本左图右史书籍出版计划,而地图、老照片便是这左图右史中一个重要的存在,让人们能够更为真切的感知所有的地名,了解地名都是有规律、有根据的,去感受其内在意义,因此本次的地图展对于若虚老师来说也尤为重要。

“方寸之间·图说成都”策展人 杨若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寸之间·图说成都”策展人 杨若虚

嘉宾分享环节,首先由清流智库专家华桦为大家讲述《成都消失的河流》。华老师提到成都“城因河而兴,人因河而聚。”并通过不同的历史节点、结合史料和地图,简单介绍了成都城的及其水系的形成。以万岁池、摩诃池、解玉溪、金河、后溪、御河等成都已经消失的河流为例,回顾其起源、发展再到消失的不同阶段,阐释了河流于当时人类活动、所发挥的功能和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进而去探讨河流消失的原因。最后,华桦老师呼吁大家,因为美好,所以怀念。寻根觅源,蕴含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对于河流的独特情感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要记住曾经消失的河流,用我们的精力去保护环境

清流智库专家,《成都河流故事》主编华桦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流智库专家,《成都河流故事》主编华桦分享

第二位嘉宾,由“蜀都河图”发起人之一的孙吉老师分享《移动的古蜀:河流与文明》,他从 “古蜀:移动的记忆” “迁徙:移动的族群” “ 河流:移动的文明”三个方向对古蜀文明展开阐述,认为我们可以从与人与环境或者河流与人类社会的角度去做出一些新的认知,并且通过对古蜀的定义、记忆以及现今新的诠释和考证进而对古蜀及古蜀之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比如对于成都平原最早的人类活动,人们曾经认为仅限于新石器时代,但最新的考古则发现,最早可以溯源到32万年前,并且可能在未来还有更多颠覆性的发现产生。而基因测序的研究,则表现出古人类来源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眼光、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边界去认识古代文明。而为什么说古蜀是移动的族群,通过地理环境、山脉走向及水系、气候等因素,聚焦环境考古、河畔聚落、依水生存等思考角度,就能做出相应的理解。最后做出了总结:1、人水关系是古蜀文明最核心、最关键的人地关系的构成要素2.西南地区的文明在世界性来说有多重意义,3.西南地区古蜀文明为核心,但仍存在其他多样性文明。

清流智库专家、“蜀都河图”发起人之一孙吉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流智库专家、“蜀都河图”发起人之一孙吉分享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地图书知识库创始人曹江,他以古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中的世界交流》为题,引出利玛窦为什么要来中国画地图、中国人怎么看利玛窦、利玛窦怎么看中国等话题,再通过史料进一步探讨、讲解,让我们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及缘由。也从中得知世界地图在中国的出现及发展历程。曹江老师做出以下总结:在1840年以前,西方其实已经研究和学习中国两三百年。对中国的态度从马可波罗笔下的人间天堂,到利玛窦之后的东方先进大国,再到18世纪中期孟德斯鸠逐渐转为质疑、批判、否定、鄙视。而日本则在江户时代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西方,为后来的变法创造了条件,对中国同样有一个从尊崇到否定的过程。这期间中国人则以天朝上国自居而停滞不前,有一个欧美上升而中国下降的过程。中国传统哲学常谈到盛衰交替和阴阳转化。这些历史经验,即可以给我们警醒,同时给我们信心。

地图书知识库创始人曹江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书知识库创始人曹江分享

第四位分享嘉宾,是地图爱好者陈萌,他借用上海世博会口号,将本次分享命名为《地图,让生活更美好——一位地图爱好者的自述》。并从荆轲刺秦王一图为切入点,引出地图的于我们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性。陈萌老师提到,于他而言地图的功能不仅仅是导航,从其细微之处能够获取知识,还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通过对《府治三衢九陌宫室图》进一步感知地图不仅记录山川河流更是历史和文明的见证。并且陈萌老师指出地图越来越大众化,同时也产生了众多地图的衍生品。其中涉及到地铁、高铁、快速公交线路图、社区地图、便民地图、房地产项目地图、交通管制地图、消防疏散示意图、美食地图、夜间灯光地图等等。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地图进行阐释,展现了不同地图背后的不同含义及功能。进而提及将地图的每一个地方熟记,是一个独特的生活浪漫

地图爱好者陈萌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爱好者陈萌分享

第五位分享嘉宾,来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肖恒,主题为《一个街道变迁细节引发的研究和思考——以民国十八年什邡城郭图为例》,他从缘起民国十八年什邡城郭图,提出了“为何南门街道不拉直”的疑问。通过史料与老旧地图对南门街道变迁,得出清嘉庆前“拐弯”,解放后“拉直”的结论。而在对于南门街道变迁的考证中,得知:南门街道的拉直动易早有,但需考虑风水问题,从而可以得知什邡历来有研习易经风水的传统,且古代风水的思想对于建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思考再到研究,肖恒老师得出以下心得和展望:1.地图信息量很大,挖掘研究需注意细节和变化2.通过比对从细节变迁可引出“地图研究动力学”3.地图搜集与整理是一门“跨学科”研究4.文献是“数”,地图是“形”5.文献丰富详细但不下苦工难以将细节有机组织起来发现有价值的联系,地图直观简洁可迅速将若干信息建立起联系,容易从细节按图索骥找问题。最后,在研究中将文献与地图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将大有可为!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肖恒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肖恒分享

论坛的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是成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左少英,主题为《时空关系的高效精准表达——老照片与地图结合应用的案例》。左少英老师通过对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的护城河和老城墙、上世纪二十年代,成都江桥门浣溪楼、南郊公园研学活动、四川大学搬迁、1985年成都交通图等例子,生动的阐释了通过地图与老照片的结合,可以更为直观的获取信息。讲述对于图片与地图的理解,对比文字来说,更为生动,且精准、高效。老照片与地图的融合,能够更好的去见证历史的发展,感受城市的变化、城市的新面貌。对于老照片与地图,左少英老师指出,本身只是将其当作物件,而如今在特定的场景活用这使得其更有意义。最后,左少英老师认为在新媒体、新应用环境下,对创作者内容输出有着新的要求。并且从“研究者”到“创作应用者”,传播是重要一环,“时空关系”是信息接收的最高效路径。

成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左少英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左少英分享

分享环节结束后,策展人若虚对参与论坛的嘉宾及读者朋友再次表示感谢,他总结道,本次论坛不仅让嘉宾和读者朋友们对于地图、河流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也为地图爱好者们提供了深入交流的机会,此次展览为今后的成都老旧地图协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合影

活动结束后,许多观众与听众给出了反馈与建议,摘录部分如下:

半盏流年:以古旧地图呈现老成都的街巷脉络,直观明了,是了解老成都的好机会。

自由自在周老师:以地图观一座城市的变迁,最直观清晰明瞭,从这时光轴上的每一个节点,深入下去,便是让人心动的细节。

少壮派:以地图的形式了解老成都,了解已经消失了的街巷,每一条街消失的街道,是有温度的,去旧址走走看看,仿佛余温还在。

七月:印象深刻的是从地图的细微之处发现历史的碎片,什邡的那个老地图,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 ,以小见大。

✨Christina✨:个人认为如果是按照时间线来布展的话可以把时间标注的更加鲜明一点,或者分成几个时期或部分并命名,这样会有个更加宏观的感受

据悉“方寸之间·图说成都”古旧地图展将持续到10月8日,欢迎各界人士前往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都河图”自然文化数据库由多家单位和多位知名学者联合参与的一项公益开放协作项目,旨在广泛搜集成都古旧地图、老照片等电子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地图为载体,通过地图书平台提供的开放协作服务,整理、标注和关联成都平原范围内重要的历史地名、园林建筑、河湖湿地、街巷古道、物种发现地、桥梁码头、宮观庙宇等自然人文地标以及重要历史遗迹和文保单位等信息,再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可视化呈现,如通过古今地图数字化对比与关联,通过3D建模复原自然历史风貌等手段,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价值,将成都市重要自然人文信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直观呈现给公众。

指导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https://www.scu.edu.cn/

技术支持

成都发现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https://www.ditushu.com/

“清流智库”专家团队

李勇先/ 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袁庭栋/ 巴蜀文化学者,《成都街巷志》作者

唐亚/ 四川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生态学家

陈庆恒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范晓 / 四川省地矿局高级工程师,地质学家

华桦 / 人文地理作家,《成都河流故事》主编

执行团队

孙吉(白云苍狗)/ 项目负责人,历史地理学硕士

清流智库主理人之一,负责项目统筹执行

曹江 / 技术总监,地图书网站创始人

负责项目数字化呈现,古旧地图搜集整理牵头人

杨若虚 / 项目志愿者,《成都地名故事》、《成都慈善史》作者

老照片搜集整理小组牵头人

陈萌 / 项目志愿者,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教师

古旧地图标注小组牵头人

志愿者不完全名单

叶镇豪cyn zhangxianggis

西西弗的石头123

春天的芭蕾 刘平

Mos 蕾

李行之 巴里切罗等

特别致谢

郭声波 /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建平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建红 /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

扫码了解“蜀都河图”

让成都故事世代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流智库

从2020年开始筹备,广泛汇集来自政府部门、研究院校、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行业,包括水利、地理、地质、环境、经济、历史、艺术等跨领域跨组织跨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媒体大V和社会人士,旨在建立一个汇集智力资源、提供顾问指导、倡导议题参政、影响公共决策的共享、开放的影响力平台,并策划出版系列智库文集、影像、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