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春华秋实又一季,金秋时节,东渚街道连片的高标准稻田地里,水稻即将成熟,千亩稻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绿油油的水稻抽出健壮的稻穗儿,满眼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风吹稻浪迎“丰”景的醉人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粮于地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东渚街道101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长巷村和黄区村,依托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周边的秀丽山水,该项目坚持系统施策,巧做“地”文章,在一块块蕴藏潜力的土地上,在一粒粒创造奇迹的种子中,扎根土地播撒新希望,做到量质齐升,托稳“粮食饭碗”。

据悉,东渚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块条田规模控制在20亩左右,项目区道路通达,便于大型机械作业进出,为推广全面机械化种植提供有力支撑。项目建成后,到2025年达到稳产年,预期稳产年粮油年生产能力达103万公斤,较建设前增加生产能力90万公斤,节水50立方米左右。为全力打造现代一流的高标准农田,东渚街道通过引入国有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管理,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实现增地、增产、增收、节水、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今年街道积极开展新品种示范、钵苗育秧、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深厚基础。

藏粮于技 科技赋能农业支撑

高标准农田筑牢了东渚街道粮食安全根基,而科技的注入则让街道粮食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与传统的人工喷洒农药相比,无人机打药优势明显。人工一天最多给20亩地打农药,而无人机一天可打农药500亩;机器作业喷洒农药更均匀,覆盖面更广,农药使用量减少了近30%。”东渚街道农技人员唐泉康介绍道。

农技沉下去,产量升上来。粮食增收稳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无人机飞进田间地头,颠覆了传统手工和机械劳作方式,不仅帮助农户用科学的方法轻松种田,获得更大的收益,而且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街道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农技骨干深入一线开展农技指导,大力推广主要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技术,以“良种良法”助力粮食丰产优产,推进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虫口夺粮”保丰收,推动粮食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藏粮于民 劝农耕政策惠粮农

三分建,七分管。东渚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紧紧围绕“种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和“增播面、增产量、优品质、提效益”的思路,全力做好“金武软玉”“苏御糯”2个水稻新品种示范。积极探索土地综合利用新模式,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上做文章,依托优质稻农业产业示范试验田建设,把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促进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大力实施“稻鸭共养”生态农业,持续做强“水稻+”、做优“农业+”,在种植和养殖间构建自然平衡的生态链。

保护好广大种地农民的收益安全,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基石。东渚街道压实主体责任,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等奖补资金精准发放到种粮主体,多措并举让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发力见效,切实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筑牢街道粮食安全基石提供有力支撑。“小田变大田”,东渚街道正通过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建设,持续推动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奋力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