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时至今日,俄乌冲突已经彻底陷入僵局,双方都很难取得较大进展。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最后无论谁胜谁负,哪怕是握手言和,受到伤害最深的必然是乌克兰。

因为战斗大多数都是在乌克兰境内进行的,所及之处满目疮痍,从长远来看,对乌克兰伤害最大的武器。

并不是飞机、坦克、导弹,而是不太起眼的地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双方埋设在战场上的地雷超过数百万枚,遍布乌克兰近三成的黑土地,排除掉这些地雷至少需要8年时间。

那么,双方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大量使用地雷呢?这些地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默的杀手

现代意义上的地雷最早出现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军队利用这种新式武器,给英法联军造成了很大伤亡,从此这种非对称武器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根据战史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有20%以上的坦克都是被地雷炸毁炸伤的。

越战期间,由于特殊的战场环境,地雷更是大显神威,“贡献”了地面载具损失的70%,以及人员伤亡的3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直接杀伤只是地雷的一小部分作用,凭借高隐蔽性和长时效性的特点。

它还可以用来阻滞、封锁、和扰乱对手,最重要的是,它的造价非常低廉,适合防守方大量制造和使用。

俄乌冲突爆发前,乌军在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民兵的交战中就已经使用了地雷。

保守估计有40万颗,2020年,乌克兰东部地区因地雷造成的平民伤亡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俄军开始“特别军事行动”初期,由于战线推进很快,乌军来不及组织防线,因此双方都很少使用地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进入拉锯战状态后,战线基本保持稳定,为地雷的大量使用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双方的武器装备消耗很大,地雷成本低廉优势也凸显了出来。

俄罗斯的武器库中有上千万枚各式地雷,乌克兰方面也有几百万枚,好用量又足。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为防御俄军可能发动的新一轮进攻,乌克兰沿着北部和东部战线,大规模布设地雷,以限制俄军的行动。

例如,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交界处的重要地段,有宽度超过10公里的大型雷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2月份,在俄军对乌东地区的一次作战中,多辆T-80坦克和BMP-3步兵战车触发反坦克地雷,随后遭到乌远程火炮的覆盖。

这些反坦克地雷,在冬季被厚厚的积雪掩埋,很难被察觉,乌军根据地雷的位置提前计算好射击诸元。

一旦对手触雷,就立即发起精准的炮火攻击,这是一个利用地雷构筑防御阵地的经典战例。

俄军也很快学会了这种战术,今年6月份,乌克兰政府从西方获得豹2主战坦克和M2步兵战车等先进武器。

策划了一场“大反攻”,结果不仅寸功未立,还把这些明星武器的神话给戳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网上的视频来看,乌军的十多辆坦克和装甲车密集停放在一条小路上,浓烟滚滚,多数明显已被击毁,剩下的几辆外表完好,但乘员不知去向,应该是主动弃车。

按常理来说,这种密集的纵队简直就是活靶子,乌军不至于如此弱智。

真正的原因是,俄军在田野中布设了大量地雷,乌军即使用扫雷车开路,也只能开辟出一条狭窄的通道。

当坦克纵队驶入时,俄军的火炮和无人机立即开火,予以重大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俄罗斯国防部的战报称,乌军在第一天的反攻中就损失了39辆坦克和1240名士兵,乌克兰方面死鸭子嘴硬,声称真正的反攻还没有打响。

拒绝对豹2等先进装备被击毁作出回应。不无夸张地说,俄乌冲突已经演变为一场现代地雷战。

现代地雷战

我们对地雷战的印象,大多来自影视剧,其实那都是小打小闹,在现代化战争的加持下,地雷这种小武器,也可以影响大形势。

到目前为止,乌军15万人的大反攻除了占领了几个小村庄以外,没有突破俄军的任何一处防线,还白白损失了4万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阻于俄军的地雷阵。

在战斗最激烈的扎波罗热地区,平均每平方米土地有3~5颗地雷,在俄军的重要阵地前方,雷场纵深有十几公里。

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乌军面对这样的铜墙铁壁非常头疼,甚至都无法正常通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俄军埋雷,那乌军可以排雷呀,我们要知道,埋雷的效率远比排雷的效率高,尤其是在快速布雷系统普遍装备以后,这个效率差就变得更大了。

如俄军使用的“耕作”快速布雷系统安装在卡车底盘上,以火箭弹的形式将地雷发射出去,射程15公里,可在3分钟内布设208枚地雷。

虽然这样布设的地雷裸露在地表,但在草地灌木的掩盖下仍然能发挥作用。

主要战术是在乌军清理出的区域重新布雷,迟滞进攻,也可以在乌军进攻路线的后方布雷,当乌军撤退时,就会在本以为安全的地方被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地雷阵往往与后方的支援火力配合使用,乌军的排雷车和工兵出现时,会成为优先打击目标,极大增加了排雷难度。

乌军的排雷设备也严重不足,依赖于北约援助,但北约的挤牙膏式援助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如果只靠人工排雷,恐怕还没排完战争就结束了。

俄乌战场上的地雷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不过也有少数智能地雷亮相。

如俄军装备的PTKM-1R反坦克攻顶雷,安装有震动传感器和末敏战斗部。

当敌方装甲车驶过,震动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末敏战斗部就会弹射到半空中,攻击装甲车脆弱的顶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军则装备了德国产的DM22反坦克侧甲雷,安装有红外传感器和长杆战斗部,当探测到敌方装甲车的信号后,自动引爆战斗部,可击穿750mm的等效装甲。

还有定向雷、蝴蝶雷、诡雷、自制爆炸物等,遍布战场的每一处角落,将会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持续的伤害。

地雷的危害

地雷是对平民危害最大的武器,没有之一,因为其它武器随着战场转移和战争结束,影响也会消除,但地雷深埋地下,只有触发才会爆炸,因此其危害是长期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累计有1亿枚地雷未被排除,有60多个国家饱受地雷之苦。

雷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国家就有十几个,自2000年以来,因地雷爆炸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3万。

其中埋藏地雷最多的国家是亚洲的柬埔寨,大约有2000万枚,其次是非洲的毛里塔尼亚。

大约有700万枚,照目前的形势,如果俄乌冲突再持续几年,乌克兰恐怕就要成为“世界第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秋天,俄军从赫尔松和哈尔科夫地区撤军,战场上遗留下来的地雷和爆炸物已经让当地人深受其害。

尽管排雷人员加班加点,清除了1万多枚,仍然是杯水车薪,人们不敢出门,不敢下地干活,本来是播种季节,土地却大面积撂荒。

这将带来致命的影响,因为乌克兰既有寒温带肥沃的黑土地,又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并不算低,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在历史上,乌克兰长期向欧洲输出大量农产品,被称为“欧洲粮仓”。事实上,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乌克兰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冲突爆发后一年,全世界小麦、大麦的出口量下降30%,全球粮食危机爆发的风险不容小觑。

一开始主要是黑海港口粮运受阻,影响是暂时的,但现在乌克兰已经错过了三个播种季。

就不是能不能运出去的问题了,而是有没有粮食的问题了。乌克兰这个大粮仓已经被战争毁掉了。

联合国报告指出,全世界有24亿人的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中有将近8亿人在忍饥挨饿,俄乌冲突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

而对于乌克兰本国来说,农业是支柱产业,现在却有47万公顷的农田无法耕种,大量农场工人失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此以往,不光经济要崩盘,还会带来社会动荡等问题,因此尽快清除地雷,恢复农业生产,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据专家估计,清除农田里的地雷至少需要8年时间,依靠乌克兰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需要依靠于国际援助的扫雷车,帮助加快工作进度。

不过这些扫雷车主要用于战场排雷,适合清除大面积雷场,而要清除散落在农田中的地雷,还得靠人工,用探雷器一寸一寸地搜索,耗时耗力,还容易造成意外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上也探索出一些新方法,如利用非洲巨鼠和利用机器人排雷,效率比人工高得多,但是也有缺陷。

非洲巨鼠平均寿命只有7年,经过训练能够投入工作的时间少得可怜;机器人没有这个问题,但是造价偏高,对操作人员的能力也有要求。

结语

地雷由于特殊的战术作用,被俄乌冲突双方大量使用,不仅深刻影响了战场形势,还对农业生产和平民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

现在看来,这场战争已经没有赢家,作为主战场的乌克兰更是遭受了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