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领悟道的玄妙;

要常从“有”中观察道的端倪。

无与有,本自同源,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都体现了“道”的深远玄妙。

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一切奥妙的总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心得】

维特根斯坦在他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中说:“凡是可说的,就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就应保持沉默。”而老子(公元前571年左右—前471年左右)的《道德经》著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比维特根斯坦整整早了2390多年,就用“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简洁的语言道出了宇宙终极真理。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德经》之名。

《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义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明 张路 《画老子骑牛》(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张路 《画老子骑牛》(局部)

《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思想是“道”。这个“道”,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无”中,又“无”中生“有”,化生并主宰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为了说明这个无形的存在,故名之以“道”。

“道”是规律,是真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只有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是背道而驰,必然走向灭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不孤,必有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多带有主观色彩,自然,也是有局限性的。而“道”是无影无形、不可见、不可捉摸的,自然也是无法用概念和语言将其框住的。所以,终极的“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能够赋予事物以名称,比如,能够供我们坐的,我们称其为凳子、椅子;能够供我们在其上放东西、做事情、吃饭、写字、工作的,我们称之为桌子。但凳子、椅子和桌子的形式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比如用木头制作的、上有平面、下有支柱的生活家具,可以称之为桌子;一块大石头也可以用作桌子。凳子、椅子同理。一块石头,我可以称它为石头,也可以称它为桌子,或是凳子。再比如钱:古代曾用贝壳做货币;后来,出现了用金、银铸造的货币;现在,是用纸张印刷的纸币、金属制造的硬币,以及最前沿的电子货币。尽管形式各异,但是我们统称这些物品为“钱”,或者“一般等价流通物”。然而,“钱”也只是一个很表面的名称,并没有触及其终极的“名”的本质。我们可以从这些例子中体会到,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都不是那个永恒的、终极的“名”。我们可以用名称去指代、定义某个事物,但是那个名称就像个代号一样,并不能表达出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被“钱”所定义的那个事物,其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好好思考的问题。

“道”是“无”,存在于天地未开之时的一片混沌之中。

“道”是“有”,“有”即“名”。天地开,万物生,“有”就是被人类意识到的存在,就是能够被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然而,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只是人的一种主观性的、具有时空局限性的定义和指称,如表示味道的“甜”、“苦”,表示颜色的“蓝”、“红”等,这些“名”都不是那个永恒的、终极的“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我的理解是人有时候需要自我放空,清除脑中的各种念头、想法、思绪,如此,“道”才会浮显于心中,人也才会真正明白洞悉自己困惑已久的问题的答案。

“常有,欲以观其徼。”当然,人也需要与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存,观察自然,融入世俗。观察自然,是为了明了天地万物造化之机,融入世俗,不是为了与世俗同,而是为了观察人世的各种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纠葛纷争、潮起潮落,体验人生的各种起伏跌宕,从而明白天地万物、人类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与道理。掌握了这些规律与道理,就能够从事物的表面看出其本质,并预见其未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无”与“有”,此二者同出于天地万物之本原——“道”,是“道”的一体两面,对立而又统一。可见,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已经具有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世间的现象千千万万,不可胜数,就好像如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如何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已是一件极其考验人心智的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这些迷住人眼、困住人心的现象、观点、信息,这一切的混沌,终究有一个源头,抓住了这个源头,所有迷雾就会消散。不要从人物、事件、信息的表面去归纳观点、规律,而要抓住真正底层、本质的核心。也不要依赖所谓的经验、路径、模式,换了时空环境这些东西可能是一文不值的。所以,经验需要不断地积累,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摈弃。经验,就是人总结归纳出的道理、规律。对于经验,只有“一路走一路丢”,才能保持与永恒之“道”的尽可能接近。规律都是有时空限制的,而“道”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道不受时空的束缚,这或许就是“道”的“玄之又玄”之处吧。

老君山:迷雾中的金顶道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君山:迷雾中的金顶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