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保险公司接到客户陈先生电话,询问自己的理赔进展情况,得知自己的理赔案件正在顺利的处理中,有些慌了神。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在与陈先生的沟通中才知道,近日,陈先生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告知其有份保险理赔因银行卡账户问题无法打款,随即添加了陈先生的微信,并通过微信发送了条链接,让陈先生点击链接,在链接跳转的网页内输入个人信息及银行卡账户。陈先生最近正在申请保险理赔,未产生足够的警惕心,在未核实保险公司名字和自己理赔案件信息的情况下,盲目点击了网页链接,并输入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客户的理赔案件正在处理中,并未发生银行退票的情况,随即理赔人员意识到客户被骗后,建议陈先生立刻选择报警处理。

保护个人隐私,拒绝泄露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银行账号等。

我国在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国家都予以严厉打击。

案例启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要将信息安全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应该有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不要随便在平台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不要透露给陌生人,遇到侵权行为要勇于维权。

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设置强密码:使用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相同的密码。

2. 谨慎使用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时,要注意隐私设置,并且谨慎添加陌生人。

3. 不随意点击链接:避免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以防陷入网络诈骗或病毒攻击。

4.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全补丁,以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

5. 使用可靠的安全软件: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定期进行全盘扫描。

以案说险之不轻信“小道消息”

近日,客户王先生到某保险公司柜面办理满期领取业务。办理手续期间客户接听了一通电话,非常开心。王先生很神秘的跟柜面服务人员说自己最近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可以达到10%的高额利息,准备将领取的满期金去投资这个项目。柜面服务人员立即警惕起来,对王先生进行了详细询问得知,王先生的朋友的亲戚经常有上亿的项目,很赚钱,也不差钱。亲戚都非常信任他的实力,只有亲朋好友才可以参与投资,不允许向他人透漏。王先生把钱转给朋友代替自己去投资,也没有签署任何书面协议。柜面人员对王先生进行了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教育和提示。建议王先生不要贪图高额收益,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投资。

案例启示

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

一、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费者应认清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保本高息”“专家保证”等均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应提高警惕。

二、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时应首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咨询核实。

三、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忌侥幸心理、赌博心态。对陌生来电、邮件推销等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投资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拒绝与陌生人共享实时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