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风情<379> | 留法往事(八)

高阳历史悠久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渊源

汇集了“千年古县”“红色故里”

“家纺名都”“商贸名城”“华侨之乡”

“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等诸多美誉

在441平方公里的高阳大地上

每一件事,每一种物,每一个人

都尽情书写着

“颛顼故都,八才旧里”的独特韵味

1918年夏秋,留法勤工俭学会与长辛店京汉铁路修械厂联系,在该厂附设一个留法预备班。同年秋开班,学生大部分来自湖南,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也转去一部分。结果只办了一个班,这个班的特点是“每周授课二十小时,实习四十小时”,学生一边学习法语,一边参加工厂劳动,工厂给予一定的报酬,具有半工半读的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法勤工俭学会在河北境内设立的最早的留法勤工俭学办事机构及预备学校(班),有力地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各地设立相应的留法办事机构和预备学校提供了经验和模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上海、四川、湖南、广东、福建、陕西、山东等省市,相继设立了华法教育分会;预备学校(班)也增加到了二十余所。这些组织的建立,加上当时各主要报刊《新青年》《东方杂志》《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的广泛宣传,以及一些社会名流的现身说法,使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风靡全国,如舒新城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中所说:“……故留法勤工俭学,几为举国公认之唯一要图。”

从1917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在北京发起并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始,到1919年3月中旬,第一批勤工俭学生赴法,中间整整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底才结束,去欧洲的海陆交通迟迟未通;另一方面也由于勤工俭学生赴法还需要准备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经费,包括赴法船票费一百元、制装费六十元、杂费四十元、抵法国后候工期间的生活费和学费二百元,合计共需四百元。广大贫苦青年要筹措这笔款,实非易事。他们不得不求亲告友,典卖借贷,或向有关当局申请资助,或向侨工局要求贷款。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勤工俭学生们怀着寻求救国之道的坚定信念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强烈愿望,在有关人士的热情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了家庭、礼教、习惯势力等各种阻挠,第一批近百名有组织的勤工俭学生,终于在1919年3月17日,踏上了驶往法国的航船。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留法助工俭学运动酝酿、兴起的过程中,河北省与此运动有着特殊的联系。对运动的发生、发展均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