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南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南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和资源要素,依托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会议会址这一红色阵地,倾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高地,辐射打造教育实践基地3处,成为市南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有力抓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时代使命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兰山路1号的青岛音乐厅原名青岛市礼堂,南与栈桥隔街相望,西与百年老街中山路相邻,由中国建筑师郑德鹏设计,始建于1934年,是一座现代欧式建筑,其建筑原态沿用至今,占地面积1764平方米,建筑面积672平方米,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礼堂,主要供全市各族群众集会、学术演讲、艺术表演和召开重要会议之用。1957年7月20日到8月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在青岛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8月4日周恩来总理曾来到礼堂(现为青岛音乐厅)参加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并作了《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历史发展证明,这次会议以周恩来总理对民族政策的论述和对民族工作的指导为标志,成为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地,会址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贡献突出。在此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高地,有助于讲好革命历史故事、党的民族工作故事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故事。

二、深挖历史史料,精心联动打造

联动省、市统战、文旅、档案等部门,通过档案馆、网上查阅,专家研讨等方式深入挖掘会议史事资料,先后收集与会议相关的实物、照片、音像等宝贵史事资料20余件。邀请驻青高校1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深入研讨会议历史背景、内容、重大意义及其影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传承发展、相互关系,编印《赓续1957年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精神》成果汇编,进一步探索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有效举措和方法路径。在实施打造过程中,聚焦增强对各族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按照沉浸式、体验式、延伸式、滴灌式的展示宣传教育系统工程来抓,列支专项经费保障,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高地,促进阵地建设上层次、上水平、见实效。通过在现场设置会址标识牌、“云阅读”、“云展示”,悬挂、摆放会议历史资料,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培养专门讲解员、专家论坛等方法手段,全面阐释历史经验和历史贡献,用共同理念信念凝心铸魂。

三、注重作用发挥,提升“铸牢”实效

立足把基地的宣传教育实践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成为各族群众文化精神的助推器,将基地项目与已经打造的海军博物馆、青岛市科技馆、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串联成线,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示范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金名片”。组织统筹列入市、区两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培训教育的校外教学点,同步纳入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线路和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广泛组织广大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参观学习、研学实践、文艺展演等活动30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和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感人故事,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将市南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