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情感,没有哪一份情感比得上父子情的沉重,威严对抗与沉默寡言充斥其中。这是众多情感赖以维持的扎实基础,撑起了人们的亲情族谱,开启了代代相传的情感印记。

父与子,似乎与生俱来就在对抗中生长。在两个男人之间,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更没有情绪的表达,就连眼神都在躲闪。可是,一旦下笔成文,千言万语在纸间流淌,像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畅叙心扉。

《父亲记》就是一本记录父子之间的书籍,从中我们可以看见熟悉的大家,比如胡适、丰子恺、鲁迅、李敖等,在他们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见对父亲形象的回忆以及一些难以忘记的琐事,让刻板的父亲形象沾染了一些趣味和温暖。作为文化大咖,从他们的字字句句中能感受到深切的父子情,把这难以启笔的内心世界阐释得精妙连连。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我是父亲的儿子、我是孩子的父亲、父与子。在第一部分里,以儿子的身份记述父亲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性格迥异的父亲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是如何影响家庭以及孩子。

无论岁月是否久远,每读完一个故事,像是听完了一次家常,令人唏嘘不已。上学时代,在课本中读到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堂,如今在这本书里再次读到,亲切之余带些惊喜,但是可以近距离看到鲁迅先生儿时的调皮,为父亲抓药全是乱七八糟的药引子,竟也是别样的趣味。故事转场,丰子恺描写父亲中举,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狂欢,而是如平常般安静。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白先勇先生回忆父亲白崇禧为家人带来的关怀与温暖,宾四先生写的父亲是那样儒雅安静。

无论是谁笔下的父亲,总能给人踏实和安稳。虽不能像母亲那般慈爱欢乐,但是父亲在家庭的重任之外,依然会腾出精力抚慰身边的“小跟班”,尽他们所能把父亲这个角色扮演好。转换视角,当不再抬头仰视父亲,而是俯身陪伴儿子的时候,父亲这个概念又多了一层意义和理解。

在第二部分中,记述了以父亲视角描写与儿子之间的故事。朝前看,是血脉与情感的继承;回头望,是岁月与回忆的映照。作为一名父亲,如何与儿子相处,又变成了棘手问题。可以训斥,但是如何训斥,尺度始终拿捏不好。韩仁均面对那位七红灯高挂最后冲出三重门的叛逆小子韩寒,着实让这个父亲找不准角色了。发愁担忧的父亲还有余光中,生了四个女儿,本应是甜蜜幸福,可是没想到多年后女儿们纷纷出嫁,自己硬是编排出了四个假想敌,与未来的“姑爷”们斗智斗勇,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在第三部分中,父与子的角色定位交错相融,在成长和离去中不断修正,让父子情更加立体化、深刻化、动情化。母爱,带来的是贴身的关怀和温暖,周全你的生活,用皱皮的老手梳理你的生活。父亲,就像房屋的椽檩,为我们扛起生活的构架,让儿女在其中快乐地成长。我们始终感觉不到风雪和雷雨,就是因为母亲陪在身边,父亲用身体勇敢地遮挡。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被书中性格迥异的父亲们触动,也被父子间沉甸甸的情感打动。透过铅印的文字,那种不变的情感传承依然有千钧之力,洞穿岁月流逝,成为人生最有力量的注脚。

《父亲记》,这是一本有关父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男人的书。这本书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关于亲情与家事、责任、挣扎、矛盾、反思,温暖与传承的故事。

既为人子,也为人父,这就是男人成长必经的人生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