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陈同贤

静观潮起

——读《听潮》有感

桂香秋雨,吾缠绵病榻静养月余,再次翻阅《听潮》,不觉情感被之激活。

王育潮先生的散文集《听潮》,分为“青鸟林”“古韵亭”“寻梦阁”“心香园”和“群贤集”五个专辑,每辑篇数长度不同,各有特点。尤其每辑的标题,诗意盎然。全书共收录作者的42篇精美作品和12篇名家大腕对作品的评论,作品写人、记事、描景、抒情、议论、哲思,涵盖面广,笔力强劲。

作者从自己求学、工作、下岗、打工、创业、异乡漂泊、王者归来的潮起潮落,抒之以胸中一腔文学梦,追随于发自心底的那个声音,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淯水河畔书写乡情、讴歌生命、记录心绪、呈现人性,将真实的生命状态、精神追求和心路历程进行巡礼和阶段总结,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其串联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它豁朗明快,别致新颖,是时光磨砺下生命的深切回望和睿智感悟,更是飨以文学爱好者一缕馨香。

再读《听潮》,从这本书中汲取了四种力量,也是王育潮散文感人肺腑的最大价值所在。

一脉相承的亲情之力

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贵在真情,而散文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是作者生命本体的柔软所在,也是心绪自然而然地流淌。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听潮》开篇的《天空中的思念》以父亲偷种子喂乌鸦,让儿子观察写乌鸦并把儿子写乌鸦的文字抄写收藏等情节成文,父亲临终翻开的黄皮本,让儿子读懂了他爱乌鸦背后的落寞与心酸。

文字看似笔调平静、波斓不惊,实则将两代父子共同的生活记忆在乌鸦这一物相中延展开来,也将善待万事万物、内心柔软深情的家庭基因得以传承,使王育潮学乌鸦反哺,保持初心,时刻感恩。这是亲情潜移默化的无形之力。

亲情的力量无坚不摧。《雁阵遐想》中父子的对话,寥寥几句引发作者无限的思索。我们不妨看看这段对话——

儿时,每每看到路过故乡的雁群,我都满心疑惑。

“爸爸,他们飞了那么久,难道不感到累?”我不解地问父亲,语气中尽是不理解的鄙夷。

“不会啊,傻孩子,它们和你一样,有理想,有目标,更有一颗善于等待的沉静之心,即使再累都不会觉得生活空当当。”

“那,它们累吗?”

“累,但也要飞。”

这样常见生活场景中蕴藏的教育机智和细微关怀,在王育潮遭遇下岗、经商失败、漂泊异乡等生活挫折时,一路跌跌撞撞,仍迎难而上。他表示:是父亲平实的话语散发出的理性光芒,赋予他千钧之力。

为了实现捉笔写文的理想和目标,他翅翼沉重,累也要飞,终于迈出坚实步履,以笼罩诸多文化光环的身份回归,“左手商业,右手文学”游刃有余,抵达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这是亲情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之力。

止于至善的悲悯之力

悲悯,是一种对人间苦难有着感同身受的情感,表现为对弱者或者不幸者的同情、怜惜和热切关注,它是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心地善良和情感细腻。

慈悲因爱心所生,怜悯因真情所致。王育潮的动物系列承载了他的悲悯情怀,也体现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不拘一格的表现力。

《如梦舵鸟园》《鹰击长空》《四爷养鸟》《王家湾的老鹅》《鸟叔与鹦鹉》《斑鸠》等篇章中,作者与植物交谈,与动物对话,天马行空,出神入化。

通过百鸣千啭的动物故事,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平凡人在命运漩涡中挣扎的艰辛和那泪迹斑斑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城乡文明的变异与乡土观念碰撞下的阵痛。

他将对万千生灵的疼惜、对小人物命运多舛的怜悯和对转型时期村庄村民未来命运的探索,用一颗玲珑心雁过无痕地铺展于故事框架里。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怜悯之心,是一个人灵魂最深处的善。”

无疑,王育潮是至善至纯的。我们从《穿越象王岗》中,猎户捕杀象夫妇时"我"的表现可以窥见一二:

“此时,我只觉得自己的满身神经连同四壁式的身子一起垂下,一股钻心的疼痛好似在脚心钉上千百个几寸长的钢扳还要强烈,难忍之时我好像变成一只大象,炮筒状的鼻子高耸入云,奔到他的身边,和它一起并肩作战!……

不要再伤害它,我苍白地叫着,跳出来跪在准备逮杀母象的人群前,留下它吧,它是母亲,还有个刚出生的孩子。”

这份根植于壮年男子身躯里的悲悯情愫,在作者虚拟的、穿越的刻意表达中尤为可贵,它唤起现代人对自然界、对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的关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他把最痛彻心扉的疼惜,孕育在字里行间,供奉在读者心灵的最高处。

根深蒂固的怀思之力

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故乡是生命的底色,是一生的烙印。她深入血液、刻入骨髓,成为无法割裂的精神基因。

王育潮的故土怀思系列作品,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他基因分子中的深情淳朴。

马河是他魂牵梦绕的生命支流,虽藉藉无名,却与作者渊源颇深。马河中央垂柳林小岛练游泳、“老婆潭”里为没结婚的叔叔们跪拜求老婆、杉篙林里逮鸟、植物园里的光棍爷、院子里挂的干鱼……童年的种种,朴实无华、纯洁无瑕又令人念念不忘。

童年是人生最初的最清澈的、原始的心灵源泉,村西边的马河与作者融为一体,成年后,他带着家人回到这生命的原乡怀念找寻……

“我们在老家整整呆了一周,阳光照耀大地,永无止境,日复一日。每天早晨孩子去河边嬉戏,中午我们则吃着柴鸡、馒头、红烧鱼,晚上就躺在儿时生活过的湫隘瓦房里,听着各种索索声音,睡意总是很快来临。孩子们在河边探索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河边寻找我的童年,我们处在同样的频道,分辨不清我究竟是我,还是他们是我,而我就是当年的父亲。”

有河的故乡是有灵魂的。马河的温润如玉,故乡的多情无私,给了年已不惑的王育潮以生命的滋养:晨戏午食,在久违的情节里惬意;躺在老屋,在熟稔的声响中酣眠;亦真亦幻,在找寻亲情的怀思中情绪得以疗愈,让疲惫的身心有了诗意地栖息。

这些文字描述朴实鲜活,场面感强,充满接地气的清澄纯净,这里的每一寸,每一方都牵引着让他生生世世忘不掉!

故土是记录人生最初的最深刻的情感烙印,它物化了作者的内心,塑造了今天的作者本人。对故土野鸭子的突然消失、归来,他虔心慧眼,怀揣对这片热土的教畏,指出与工业建设对环境侵略有关。归根结底是忧思生物间的和谐共存,倡导“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文化人,不光要为盛世而歌而激,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为时代发展未雨绸缪,将隐藏于内心的文人情怀和社会使命承担寄于笔端,展于世人面前。

吟啸徐行的救赎之力

《听潮》以乡愁铺陈情感,整本书无不浸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这是作者对故乡的文化救赎

在作者生活历程的重要转折点上,他吟啸徐行,且行且歌,实现了对自己生命的救赎。王育潮的寄情逐梦系列篇章,将他勇往直前、执着探索的奔跑模样跃然纸上。

《在文化周庄,和陈涛谈诗》,这个从乡愁里拔不出来的孩子突然泪流满面,感受到了自己根的厚重和作为游子的责任使命;

《向生活求爱》一文,他从痛失父亲的哀伤中奋而崛起,释然了遭遇的苦难,用百倍的虔诚走向崭新的生活;在山陕会馆,他醉后撕下面具,动容于老妇人音色醇厚坦然的缓歌,将人性的美丑、善恶参透,继续潇洒地奔波在路上;

他将书房视为繁忙工作之余放生的一个空间,像鱼儿被捕入网觅得出口一样,让被快节奏和复杂藩篱禁锢的他,慢下拍子找到初心;七夕思恋人,他将漫长的垂钓过程储满甜蜜,将为生计劳燕分飞的无奈转为期待,把人生极致的美好一一拥相思入眠倾注于七夕情话,把静水深流的情根种植,在久违的情歌中实现情感的救赎。

真正的救赎是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付诸行动。

在《追随我心,遇见最好的自已》一文中,有这样几处描写:

2004年,我从单位下岗,父亲让我也去外地打工挣钱。

“我不去,我想写作。”

“写作我不反对,但是你用啥来养活你的写作?”

“我去超市打工,每天上半天班,剩下的时间写作。”

“升职后的工作节奏太快,繁忙几乎完全中断了我的阅读和写作。我发现文学正在慢慢地远我而去,这让我感到纠结,也让我感到痛苦。文学是我的梦想,是我今生斯世的最爱。没有文学,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在追求更澄澈生活的路上他跟随内心的声音,毅然辞职奔赴文学,但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还有暗礁和泥沼。

作者的万丈豪情被创业的失败击打得遍体鳞伤,被迫漂泊他乡。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王育潮便是这样的猛士,他调适自我,重整旗鼓,在谷底,也奏出了一曲响遏行云的生命欢歌一一短短一年内就把智鑫做成了策划界的知名品牌。

几年后,作者以传媒CEO的身份高调回归,成功组建了河南草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相继在《青海湖》《躬耕》《牡丹》《天中晚报》《南阳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5万字,出版《听潮》文集,成为南阳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促成了他搏击商海、捉笔成文的事业救赎。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坚持来自于心中不曾熄灭的希望,希望来自于灵魂升华的信念,从而能得以救赎。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己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作为王育潮的同龄人,拥有相似的乡村生活经历,世界已经剔除掉中年我们天真的虚妄,岁月也悄悄把中年的脸捏出折痕,今昔回眸来时路,他文中对梦想矢志不渝的追求,对故土浓得化不开的依恋,对世态万相的剖析和慈悲,我有了萦于心扉的理解,而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翻开这本书,好比他坐在你面前,听他开口讲艰辛的创业历程,讲那些复杂的境况和命运,清晰地感知最终雕刻出他这样性格、思想、做法背后的艰苦卓绝。

而那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被抠出来摆在面前,才能最大限度地“看见”最想珍惜的人以及藏在人生里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文字最强大和宝贵的功能:引起共鸣,进而在作者与读者间建立链接,思想碰撞,在思考和叩问中注解行文的意义。这也是写作和阅读的终极意义。

王育潮曾坦言自己不会写小说,而《听潮》中的《鹦鹉与鸟叔》《鹰击长空》《王家湾的老家》等作品无疑是非常不错的小说,他驾驭多种文体写作已蔚然成风。

但这是作者的第一部文集,难免有些白璧微瑕:一些篇章发表时可能受报纸副刊版面的约束,人物内心刻画尚浅、一些哲思未能充分展开……我们期待在作者下一部小说集中,遇见他更好的作品。

文集的结尾,王育潮这样说:“生活给了我创作的丰厚素材,多希望我是一只青鸟,自由飞翔于生活的崇山峻岭之中,把生活的美收集,把人生的感悟珍藏,飞到那遥远的天上宫阙,唱响白云上的欢歌。”

确实,有些鸟是注定不会关在牢笼里的,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奔放的光芒!

*作者︱陈同贤:方城县第五小学教师,方城县作协会员。微信公众号「青眼有加id:qyyjtcq」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