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乃至中东局势恶化,看似是巧合,实则是必然。春节前我在文章中列了今年的七个风险,其中一个就包括中东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写当然不是为了凑数。过去几年,中东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虽然也有一些摩擦,但冲突的规模明显下降。但从今年开始,可以发现中东局势愈发紧张。先是以色列空袭伊朗,拉开了中东斗争的序幕。然后是土耳其入侵叙利亚,蚕食大量土地。到了下半年,阿塞拜疆也不甘寂寞,大举进攻亚美尼亚,挑起第二次纳卡战争。再之后就是本轮巴以冲突,双方的伤亡人数创下21世纪以来最高记录。

为什么今年中东会这么乱呢?根本原因在于俄乌战争打破了冷战后维持了30年的国际秩序。旧秩序虽被打破,但新秩序迟迟未能建立,全球地缘格局变得更加破碎,在大国忙于斗争的时期,很多中型国家都想趁机扩张(比如伊朗、沙特、土耳其)。在很长的时间内,中东都会一直乱下去。

巴尔干战争成为一战导火索(1912-19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国斗争乃至世界秩序的崩坏,往往都是从最脆弱的区域开始的。比如一战前欧洲形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但最早爆发战争的反而是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的巴尔干地区。当前全球地缘风险持续上升,但风险的传导总得有个先后顺序,理论上应该是俄乌→中东→台海。这跟多米诺骨牌一样,前面的一张牌倒下,后面的牌才会被推倒。也就是说,大国博弈最激烈的东亚,反而有可能是最晚陷入战争的区域。

本次哈马斯对以色列的突袭,无论在外交上还是军事上,都可以被称为教科书式的案例。

为了破解以色列的“铁穹”防空导弹,哈马斯选择苏联式的“饱和打击”,一次性向以色列发射了3500枚火箭弹。以色列的防空导弹再牛逼,也无法同时计算那么多弹道轨迹,拦截率不到40%。

为了规避以色列的侦察雷达,哈马斯特意采用滑翔伞降落的方式。现代雷达为了探测超低空突防的飞行器,会主动过滤掉地表杂波。滑翔伞雷达信号很弱,被以色列雷达误以为是地表杂波而自动屏蔽掉。

为了对付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哈马斯动用了无人机(大概率是伊朗给的)。根据历次中东战争的经验,以色列坚信自己能取得制空权,因此在研制坦克的过程中刻意加强正面和侧面的装甲,忽视了对正上方的保护。在无人机面前,以色列花重金打造的坦克跟纸糊的一样,很轻的铁炸弹都能击穿它。

从外交的角度来说,这次突袭选择的时机恰到好处。

首先,拜登为了保障明年选举顺利,特意调停沙特和以色列矛盾,想以此为筹码换取沙特增产石油。近段时间沙以和谈进入最关键阶段,眼看就快签协议了,结果赶上巴以冲突。沙特毕竟是阿拉伯国家老大,只能捏着鼻子支持巴勒斯坦。如此一来,沙以建交和石油增产暂时是没戏了。

2021年以色列通过挑起巴以冲突破坏了“伊核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事件在中东时有发生。拜登刚上任的时候非常希望能推动“伊核协议”,与伊朗实现和解,从而撤出中东。2021年5月,欧美和伊朗谈判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伊朗都准备妥协了。担心被抛弃的以色列悍然驱赶巴勒斯坦难民,挑起与哈马斯的冲突。这使伊朗被迫站队巴勒斯坦,“伊核协议”化为泡影,拜登对此恼羞成怒。如今哈马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军事冲突破坏沙以和谈,对以色列来说也算是一种报应。

其次,当前西方精力被俄乌战争牵制,腾不出手来支援以色列。当前西方很多国家为了支持乌克兰,掏空了自身弹药储备。今年1月,美国为了支援乌克兰从以色列紧急征调了30万枚炮弹,占以色列炮弹总库存的70%。在短时间内,以色列很难填补这么高的弹药缺口(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也从韩国“租借”了50万枚炮弹拿来援助乌克兰,现在韩国炮弹也很紧缺)。

不仅如此,国庆期间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被罢免,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被赶下台的议长。当前美国国会陷入混乱之中,很难形成有效共识。如果白宫决定深度介入巴以冲突,需要国会批准,这在近期很难实现。如果国会一直这么扯皮下去,11月中旬美国政府大概率会关门。

因此哈马斯挑了一个很不错的时机动手,既破坏了沙以和谈,又能规避了美国介入的风险,用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高价值的战略目标。

中东各国博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东应该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区域,叠加各种民族、宗教、历史矛盾。在本轮巴以问题上,各国的立场和态度是截然不同。

中东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特在小萨勒曼的领导下,国势蒸蒸日上,近几年来沙特股市翻了一倍,大量外资涌入。对当前的沙特来说,它并不想卷入战争,而是想趁着全球大变局的机会,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让中国帮忙调停沙伊矛盾,让美国帮忙调停沙以矛盾。在获得地缘安全保障的同时全力发展经济,发展现代产业,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所以沙特尽管高调谴责以色列,但它并不想卷入一场全面战争,因为这会导致沙特君主制走向崩溃。对沙特平民来说,异教徒的以色列人固然可恨,但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王公贵戚更可恨。一旦平民有了枪,他们很清楚应该把子弹射向哪。

土耳其轰炸叙利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耳其虽然也谴责以色列,但土耳其在巴勒斯坦没有核心利益。土耳其一直喜欢浑水摸鱼,在俄乌战争中土耳其积极充当调停者,向俄罗斯进口廉价能源,向乌克兰进口廉价粮食,赚取大量好处。本轮巴以冲突发生后,土耳其趁机入侵叙利亚,借打击库尔德人的名义蚕食叙利亚北部土地,这反倒是牵制了叙利亚政府军,相当于给以色列帮忙。

长期内战使叙利亚沦为一片废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叙利亚原本是中东强国,但在经历“阿拉伯之春”后长期陷入内战,国力被严重削弱。叙利亚政府军优先任务是平叛,其次是抵御土耳其人入侵,巴沙尔政权无力介入巴以局势。

埃及、约旦等国曾是以色列敌国,但70年代末以来埃及、约旦陆续跟以色列和解,它俩不会出兵为巴勒斯坦助战。黎巴嫩真主党倒是愿意出兵,但实力太弱,打几发火箭弹就差不多了,很难掀起风浪。

伊朗是中东唯一有能力且有意愿跟以色列扳手腕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朗是中东唯一跟以色列敌对的大国。事实上以色列视伊朗为心腹大患,毕竟其拥有8000万人口和广阔的国土纵深,万一研制出核武器,伊朗将对以色列构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伊朗和卡塔尔也是哈马斯最大支持者,前者提供武器,后者提供金钱。本轮巴以冲突背后也有伊朗的影子,否则单凭加沙是造不出那么多火箭弹的。

不过当前伊朗并不想过分介入巴以冲突,去年以来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国民对此强烈不满。为了解决内部矛盾,今年伊朗与美国达成交易,美国对伊朗实施石油出口豁免,伊朗则将石油产量提升了50万桶/升。如此一来伊朗赚取了外汇收入,美国则压低了油价,可谓双赢。所以当下美伊都不想撕破脸,伊朗否认参与巴以冲突,美国则拼命给伊朗作证。

所以综合来看,中东各大国均不愿意对以开战,沙特想发展经济、土耳其想蚕食叙利亚、埃及想维持中立。虽然很多国家都积极声援巴勒斯坦,但真正出力的不多。伊朗虽然向哈马斯提供不少援助,但它的目的只是想破坏沙以和谈,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伊朗是不愿跟以色列开战的。

另一方面,美国也没有意愿发动中东战争。拜登的核心外交政策就三点:“拱火俄乌、撤离中东、重返亚太。”他之所以顶着国内压力也要撤出阿富汗,就是不愿陷入中东泥潭。对美国来说,中东是个烧钱的无底洞,它不想再重蹈伊拉克战争的覆辙。

而且当前美国也面临很多内忧外患。一方面是国内债务-通胀问题愈演愈烈,两党内斗日益加剧。如果中东战火重燃,油价势必暴涨,这对拜登连任非常不利。另一方面,现阶段俄乌战争非常焦灼,乌军反攻并不顺利。尽管泽连斯基专程跑去美国一趟,但众议院依旧否决了新一轮援乌法案,丝毫不给面子。俄乌战争是拜登的政绩,当下民主党绝对不想在中东开辟第二战场。

所以美国的态度很明确,支持以色列,但要求以色列克制,不赞成扩大冲突。

长期占领加沙对以色列无利可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以色列来说,它一定会选择通过战争方式来报复哈马斯。但它也不愿长期占领加沙,原因有两点:

第一,加沙地区有200万巴勒斯坦难民,如果以色列真的吞并了加沙,这意味着以色列国内的阿拉伯人占比会超过40%。凭借超高的生育率,以色列迟早会变成穆斯林国家。

第二,巴以冲突是现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获取支持率的关键。自1996年当选总理以来,内塔尼亚胡一直依靠强硬的外交政策来赢得选票。哈马斯越是搞恐怖袭击,内塔尼亚胡的支持率就越高。保留加沙的存在,可以起到养寇自重的效果。

第三,以色列自2005年以来对加沙实施全面封锁政策,经常断水断电断网,并定期轰炸学校和医院。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巴勒斯坦人的反以情绪,迫使哈马斯采取极端政策。这样以色列就能向全世界宣传自己是受害者,以此来博得同情,树立正面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哈马斯是靠选举上台的,得到加沙大部分民众的支持。而且哈马斯曾希望跟以色列和解,放弃武装斗争并转向和平建设。但以色列右翼不干啊,没有哈马斯的火箭弹,内塔尼亚胡拿什么连任?

历年巴以冲突伤亡对比(左图)和以色列公布的受害者照片(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轮巴以冲突事件后,以色列第一时间公布了很多受害者的照片,血腥的画面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舆论大多偏向以色列这边,要求对哈马斯进行惩罚。然而从历年巴以冲突来看,巴勒斯坦的伤亡人数超过以色列十倍。但再多的伤亡数据也没有血腥的画面更震撼人心,因为数据是冰冷的,画面是现实的,西方社会依旧站在以色列这边。在舆论战层面,以色列完胜巴勒斯坦。

因此以色列不会真的吞并加沙,供应200万难民的成本太高,还会在国际社会背负骂名。以色列应该还是会继续维持封锁政策,让这些阿拉伯人自生自灭。

不过与以往不同,本轮冲突以色列的伤亡数据实在太高。截止目前,以色列死亡人数超过1300人,受伤人数超过3200人。也就是说,以色列在本轮冲突中的死伤人数超过2008年以来历次巴以冲突的总和,这也是近几十年来以色列经历的最大一次失败。

以色列民众抗议“司法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来以色列内部矛盾持续发酵。内塔尼亚胡希望推行“司法改革”,废除最高法院对政府的约束作用,并加强宗教的地位。此举意味着以色列民主制倒退,使国内左翼强烈不满,几十万人上街游行,很多年轻人拒绝服兵役,以色列社会出现严重分裂。

本轮巴以冲突,对内塔尼亚胡政府既是风险,也是机遇。如此高的伤亡数据,导致以色列国内群情激愤,民众纷纷要求对巴勒斯坦采取强硬措施。哪怕是为了转嫁国内矛盾、获取支持率,内塔尼亚胡也得硬着头皮对加沙开战。按照以色列的传统,它通常会给予巴勒斯坦十倍的伤亡。本轮冲突以色列伤亡数据接近5000,这意味着它需要给巴勒斯坦制造5万人的伤亡。这光靠空袭是不够的,得派地面部队参战才行。

今年年初美国从以色列调走了30万枚炮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今年美国从以色列搬运30万枚库存炮弹用于援助乌克兰,当前以色列炮弹库存处于较低水平。如果它想发动长期性、大规模战争,需要从美国那获得弹药补给。但拜登并不希望在中东开辟第二战线,更不希望油价涨到天上去。从白宫的信息来看,截至目前美国仅向以色列提供拦截弹和航空炸弹,并未支援大口径炮弹。这也表明了美国的态度——支持以色列“自卫”,但不赞成扩大战争规模,更不允许擅自挑起中东战争。

为了解决后勤问题,以色列正积极游说美国议员。利用犹太集团在美国的影响力,鼓动国会出台援伊法案。特别是策动共和党向拜登施压,要求拜登将援助乌克兰的武器弹药转交给以色列。但拜登也没那么容易让步,毕竟炮弹供应是约束以色列的绳子,他希望以色列能安分些,配合美国与沙特和解,推动OPEC增产石油。

因为抗议“司法改革”而遭到当局镇压的以色列民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美国不愿全力提供援助,那以色列大规模军事行动仅能持续一个多月。而且现在的以色列和冷战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上个世纪60年代的以色列可谓同仇敌忾,武德极其充沛。现在的以色列已经有40多年没经历大战,年轻人推崇享乐主义,军方高层大多没有参战经历。特别是在经历了“司法改革”后,很多以色列年轻人厌恶参军,飞行员集体罢训,情报系统陷入瘫痪。就连以色列现任国防部长,也因为反对“司法改革”一度被解职。现在的以军,真实战斗力要打个问号。

至于本轮巴以冲突是否会演变为全面性的中东战争,大概率是不会的,至少今年不会。

历次中东战争幕后主导者:

阿拉伯支持者

以色列支持者

第一次中东战争

英国

美国、苏联

第二次中东战争

美国、苏联

英国、法国

第三次中东战争

苏联

美国

第四次中东战争

苏联

美国

第五次中东战争

苏联

美国

事实上,中东会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主要取决于大国是否干预。历史上的中东战争基本都是代理人战争,冷战中后期,中东冲突的背后基本都是美苏博弈。美国支持以色列,苏联支持阿拉伯世界。由于美苏都有核武器,不愿直接对抗,因此选择拿中东当武器试验场所。别看以色列趾高气昂,但实际上它也只是个打工仔。

美国之所以支持以色列,是为了分裂阿拉伯世界,阻止中东统一。另一方面以色列战斗力确实出色,美国认为投入产出比很高,因此愿意长期提供支持。事实上,在美国的众多代理人中,以色列和乌克兰算是表现最好的,这也是美国愿意大把砸钱的原因。其它的代理人,包括1948年的国民党、1975年的南越政府、2021年的阿富汗政府军表现就很糟糕了,基本上一触即溃,因此很快就被美国抛弃。

苏联之所以支持阿拉伯世界,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出海口。毕竟冷战时期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封锁了黑海海峡。苏联为了获得地中海出海口只能砸钱支持埃及和叙利亚,提供各种先进武器。不过苏联并不是真心支持阿拉伯世界统一,因此援助的时候有所保留。事实上大部分国家都不支持阿拉伯世界统一,毕竟谁也不愿意亚欧大陆中心出现一个类似阿拉伯帝国那样的超级强权,无论欧盟、印度、越南都不想看到这种结果。

苏联援助阿拉伯世界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抬高油价,毕竟石油出口为苏联创造大量外汇,油价越高,苏联财政越宽裕,赚的钱远远超过军援费用。70年代由于中东频繁爆发战争,国际油价暴涨,苏联也迎来了国力巅峰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苏联走向衰落后,中东战争就结束了。毕竟中东不缺打工的(参战国),缺的是幕后老板(援助国)。没有苏联的支持,阿拉伯国家是不愿跟以色列开战的,毕竟以色列背后有美国支持,跟以色列打相当于跟美国打,何必要去干这种自讨没趣的事呢?

至少在今年内大国都不想在中东打代理人战争,这是短期内第六次中东战争打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毕竟打代理人战争需要对手方,以色列背后是美国,如果阿拉伯国家想围攻以色列,需要一个跟美国体量相当的大国提供支持才行。从动机来看:

欧盟肯定不愿意在中东打代理人战争,除非它嫌经济衰退不够严重,亦或是觉得中东难民不够多。

印度目前已经明确表态支持以色列,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印度国内有2亿穆斯林,印度可不希望成为下一个以色列。

俄罗斯目前陷入战争泥潭,由于产能限制,俄军炮弹发射量掉到跟乌军一个水平,为此俄罗斯甚至要从伊朗和朝鲜采购炮弹。俄罗斯现在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在中东跟以色列死磕。

至于东方大国,今年以来的重心都放在国内经济问题上。在中东也没有核心利益,也不乐意看到油价上涨。同样的一笔财政收入,拿来化债会比拿去支援阿拉伯人更有效益。

哪怕是站在以色列这边的美国,当前也不希望在中东打代理人战争。正如前文所说,当前拜登优先任务是保选举,通胀和债务问题才是拜登最担忧的。如果不是迫于舆论压力的话,民主党一分钱都不愿为以色列出。

可以发现,中东就是个烂摊子,大国都不愿意卷入。没有大国点头,第六次中东战争就打不起来。虽然沙特、埃及跟巴勒斯坦同种同文,但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它们是不愿为巴勒斯坦出头的。

话虽如此,尽管今年内第六次中东战争打不起来,但明后年可不一定。当前中东不会爆发全面战争的前提是中美关系仍有底线。虽然俄罗斯和欧洲已经撕破脸,东西方正在加速脱钩,但现阶段中美仍试图做最后的努力维持关系不破裂。作为全球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只要中美不撕破脸,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

但明后年就不一定了。如果有一天中美关系走向破裂,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彻底崩塌,全球化终结。各区域强国都开始追求扩张,那作为全球地缘最脆弱一环的中东就有可能爆发大战。

这里还可以设想一种情况,如果有一天俄乌战争和第六次中东战争同时进行,美国被迫同时救助乌克兰和以色列,西方世界陷入混乱,那是不是我国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机呢?

另一方面,长期来看以色列日子并不好过,以色列乃至中东对美国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低。

美国“盟友”等级:

冷战时期

当前

S级

以色列、西德、日本

台湾省、日本、韩国

A级

土耳其、韩国、沙特

乌克兰、以色列

B级

台湾省、菲律宾

沙特、波兰、印度

1973 年—2011年,美国一直将以色列视为最核心的盟友。因为以色列是美国控制中东的关键,它不仅可以分裂阿拉伯世界,还能对中东各产油国起到威慑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建立了“石油-美元”体系,其中最关键的两个节点就是以色列和沙特。只要搞定了这两个国家,美国就能操纵油价,以维护美元霸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美元周期也是石油周期。

在“石油-美元”体系彻底搭建起来后,美国逐渐走出了“滞胀”状态,并通过石油武器击败了苏联。冷战后美国国势如日中天,以色列也成为中东绝对霸主。但2011年后,美国开始逐渐撤离中东,并主动疏远与以色列的关系。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从2010年开始,美国进入“页岩油革命”时代,石油产量快速增长,从2009年的500万桶/天飙升至2019年的1300万桶/天,美国取代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在过去,美国需要从中东进口大量石油。如今,美国石油基本能实现供需平衡,OPEC与美国从合作关系变成竞争关系。

二、2011年,美国正式宣布“重返亚太”,决定将战略重心从中东转移至中国。为此美国陆续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减少在中东的军力部署。这使沙特和以色列非常担忧,作为君主国,只需一场战争沙特就会被摧毁;作为人口几百万的小国,以色列可以赢无数次,但只要它输掉一次战争,以色列就会亡国。

尽管沙以都希望美军能停留,但面对崛起的中国,美国铁了心要把兵力转移到东亚。也就是在那之后,台湾省对美国的战略价值越来越高,逐渐取代了以色列的地位。在冷战时期,出于反苏的目的,美国大力扶持以色列、西德、日本、土耳其等国,作为遏制苏联的桥头堡。在当代,出于反华的目的,美国大力扶持台湾省、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作为反华桥头堡。特别是拜登上任后,台湾省成为美国最核心的战略扶持对象,取代了以色列曾经的位置。

不仅如此,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对美国的战略价值也急剧上升。美国扶持乌克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对付俄罗斯,而是为了削弱欧盟,破坏欧俄一体化进程。去年以来,美国对乌援助累计已经超过一千亿美元,远超美国对以援助金额。

对此以色列人是很绝望的,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前景感到悲观。尽管过去以色列是美国最亲近的盟友,但如今美国的重视程度排名:台湾省>乌克兰>以色列。以色列虽然不至于成为弃子,但它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向美国寻求援助。另一方面,伊朗、土耳其等国在快速崛起,虽然伊朗政教合一的体制被外界诟病,但伊朗人的战斗力远高于阿拉伯人。在中俄等国的扶持下,8000万人口的伊朗一旦实现工业化,将是以色列的地缘灾难。

虽然以色列有核弹,但还是那句话:“以色列可以赢无数次,但它只要输一次,就得亡国。”这也是为什么以色列右翼坐大,并试图推动“司法改革”的原因,民主体制决策效率太低,并不适合战争时期。一旦未来美国撤出中东,以色列需要独自面对伊斯兰世界的围攻,集权是很有必要的。

综合来看,本轮巴以冲突预计对油价有较大影响。这里有三种场景:

一、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保持克制。仅对加沙进行空袭,不派出地面部队参战。这是最温和的情况,沙以关系正常化进程预计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美沙石油增产协议仍将继续推进。这意味着油价仅会短期反弹,长期来看仍有下跌可能。但这种情况发生概率不高,毕竟以色列死了这么多人,如果它不强硬反击,内塔尼亚胡就得下台。除非他愿意为了维护美以关系牺牲自己的仕途。

二、以色列派出地面部队大举进攻加沙,制造大量伤亡。如果是这样,那沙特势必无法维持中立,至少外交上要进一步谴责以色列。沙以关系正常化进程将冻结,美沙石油增产协议可能也会推后很长时间。这意味着油价将反弹至90美元/桶左右。

三、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发动全面进攻,引起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军事介入,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这种情况下OPEC和美以关系走向破裂,伊朗可能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油价大概率破百。美国输入性通胀进一步加大,美联储被迫连续加息,全球股市暴跌,拜登连任概率骤降。但正如前文所说,在没有大国积极介入的情况下,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概率很低。而且当前美国卡住了以色列炮弹供应,拜登不会允许局势失控,以避免油价暴涨影响自己选情。

所以综合来看,情况二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美国的最优解是情况一,俄罗斯的最优解是情况三,但由于以色列这次死了太多人,内塔尼亚胡如果不强硬点无法对内交待,所以应该还是会出动地面部队。那么这里必须分情况讨论:

如果以色列的反击手段是大规模空袭+少量地面部队渗透,那局势仍将处于可控阶段。这意味着内塔尼亚胡选择高举轻落,既能对内交代,又能安抚沙特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没必要出兵,最多就黎巴嫩真主党出兵相助,但对局势影响不大。

最后的演变路径可能是:以色列对加沙发起一个月左右的特别军事行动,给哈马斯造成重创,大量巴勒斯坦平民伤亡,引起联合国介入。最后在埃及等国的调停下,以色列宣布停火,战事告一段落。

但如果以色列的反击手段是空袭+大规模地面入侵,甚至进攻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聚集地,那局势就容易失控。说明以色列鹰派势力完全占据上风。在这种情况下,沙特只能高举反以旗帜,并无限期暂停石油增产谈判。伊朗可能会军事介入,加大对哈马斯的军援力度甚至派志愿兵参战。美国无法坐视伊朗介入,拜登迫于国内压力只能取消对伊朗石油出口豁免,全球石油供应出现较大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石油日产量预期至少将收缩100万桶(沙特)+50万桶(伊朗)=150万桶。对国际油价的冲击还是很大的,美联储又有理由推行“higer for longer”了。

这里还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俄罗斯。在俄乌战争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俄罗斯有足够动机引爆中东局势,使西方援助重点从乌克兰转移至以色列。2022年以前,俄罗斯在中东有非常强的影响力,不仅帮助平定了叙利亚叛乱,还与沙特和伊朗都维持了较好关系。俄乌战争后,俄罗斯被迫收缩在中东的力量,以至于自己的盟友亚美尼亚遭到阿塞拜疆入侵。

正如前文所说,俄罗斯现在不具备在中东打代理人战争的能力,但它很乐意看到中东乱起来。如果以色列派地面部队入侵加沙,俄罗斯肯定会怂恿伊朗出兵。目的不在于打垮以色列,而在于挑起伊斯兰世界反以情绪。这样一方面既可以把油价炒高,又能削弱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规模,可谓一箭双雕。

综合来看,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以色列大规模空袭+少量地面部队渗透,沙特保持中立(至少不参战)。不确定项在于俄罗斯能否说服伊朗出兵,那就要看它愿不愿意出更高的筹码了。既然美国给伊朗的筹码是石油出口豁免,俄罗斯的筹码怎么也得是核武器/导弹技术。之前俄罗斯拿这个跟朝鲜交换了炮弹,现在就看俄罗斯会不会拿这个跟伊朗交换出兵条件。

对中国来说,本次事件可能会产生一些间接性的好处。我们知道明年美国将迎来大选,但目前美国通胀仍居高不下,债务问题又愈演愈烈,拜登担心通胀和债务问题会影响明年的选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拜登有两个选择:

一、促使沙特增产石油,通过压低油价来限制通胀。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沙以缓和进程应该会被冻结半年以上,拜登要想让沙特增产石油,得等到明年二季度以后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对提振民主党选情作用有限。

二、与中国缓和关系,以降关税为筹码换取中国购买美债。说实话,如果有别的选择,拜登都不会选择与中国合作。毕竟拜登的核心战略就是通过“地缘围堵+科技封锁”的方式来遏制中国崛起。但事到如今没办法,美国通胀居高不下,债务压力又非常大。去年美国国债余额大约30万亿美元左右,今年就飙升至33万亿美元了,共和党右翼现在说什么也不允许新增债务。在这种背景下,拜登非常迫切希望与中国合作。如果降关税能换取中国买美债,那对中美都是双赢。美国压低了通胀,缓解了债务压力;中国增加了出口,带动部分就业。

在沙以缓和进程冻结后,拜登只剩跟中国合作一个选项了(否则美联储一直加息的话,即便美国经济扛得住,美国金融业也扛不住,它的风险敞口可太高了)。近期美国密集派官员访华,就是希望推动中美阶段性合作。11月美国将在旧金山举行APEC会议,中美关系到底能不能缓和,下个月就知道了。不过,情况可能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乐观。

如果说伊朗和俄罗斯是本轮冲突的受益方,那沙特、以色列和美国就是本轮冲突的受损方。

沙特虽然高调谴责以色列,但暗地里对哈马斯肯定非常反感。沙特的国家架构非常脆弱,君主制+部落联合制的政体在当今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沙特既害怕被伊朗、伊拉克等大国侵略,又畏惧国内民众革命。因此沙特对安全的诉求极其强烈,它迫切希望能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获得绝对安全保障。然而哈马斯的导弹使沙特的企图破灭,一旦明年油价下跌,亦或是拜登下台,美国是没有动力继续推动《沙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对沙特来说,搞经济建设需要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动荡的地缘环境并非它乐意看见的。

在本轮冲突中,以色列暴露出武备松弛的特点,毕竟这个国家几十年没打仗了,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以色列人非常清楚一点:“冷战时期以色列多次赢得中东战争只是侥幸,一旦有一天美国撤离中东,面对几十倍人口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将毫无招架之力。”因此以色列非常渴求和平的外部环境,它愿意为了与埃及和解撤出西奈半岛,也愿意为与叙利亚和解撤出戈兰高地,更愿意为了跟沙特和解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让步。毕竟以色列不可能一直保持武力充沛,在和平环境待久后人民往往会变得厌战。不仅如此,以色列真正的敌人是伊朗这个拥有4000年历史的中东大国,波斯人的凝聚力远非阿拉伯人能比。一旦伊朗崛起,整个中东的地缘格局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异教徒的以色列会第一个被拿来祭旗。

拜登上任后美国的外交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拱火俄乌还是调停日韩都体现出拜登阴险老辣的一面。但拜登接手的毕竟是特朗普留下的烂摊子,新冠疫情使美国被迫举债维持经济,并出现工资—通胀螺旋。今年中国成功调停沙特和伊朗关系,这使拜登非常眼红。他试图效仿调停沙特和以色列关系,一方面能使OPEC增产石油,打压通胀;另一方面还能降低以色列的防务压力,使以色列可以专心对付伊朗。作为回报,美国与沙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并提供民用核技术。沙特则正式承认以色列,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但拜登此举在美国国内遭到强烈反对,很多议员认为沙特外交政策反复无常,与沙特签署共同防御协定容易把美国拖下水,不符合美国“撤出中东、重返亚太”的战略。而且沙特作为君主制国家,与民主党意识形态不符。但拜登选举压力很大,还是想继续推动沙以缓和作为自己的外交成果,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如果说还有谁是受益者的话,那以色列内塔尼亚胡和美国共和党算是受益者。前者获得了更高的支持率,后者破坏了对手民主党打压通胀的计划。

但总的来看,战争就是那么无情。伊朗获得了外交成果,哈马斯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援助,俄罗斯获得了高油价,内塔尼亚胡获得了选票。只有巴以那些受到袭击的平民,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还失去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