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对海洋文明发展轨迹认知思辨与交流互鉴。13日,世界海洋文明交流互鉴论坛在福建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法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海洋文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共话世界海洋文明的互联互通。
世界海洋文明交流互鉴论坛是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的六大专题论坛之一,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主办,福州大学与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国际海事博物馆联盟学术支持。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与您一同探索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 共赴人类和‘海’的千古之约”,由9场主题演讲和4场分组讨论组成。与会学者来自历史、考古、语言、文学等专业,为论坛带来多元学科视野下的海洋文明研究成果与思考。
“南岛语族”作为史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民通过航海向太平洋岛屿扩散的实证,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本次论坛的高频词之一。在主题演讲环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席研究员焦天龙介绍,自19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西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岛屿和中国东南沿海,南岛语族的故乡探源成为新的学科热点。焦天龙认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的材料和阐释,是理解和认识南岛语族发源尤其是航海术起源的关键。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董平介绍了南岛语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昙石山遗址的史前文化地层关系和出土文物情况,并以该遗址为切入点,推测来自福建内陆及周边先进外来文化的挤压是南岛语族扩散的主要原因。
“海上丝绸之路”是与会学者的另一关注热点。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郑颖介绍了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走访世界50多个国家,调查散落在中东和欧洲的古代中国瓷器的基础上写就《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过程。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徐文鹏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运输的典型商品——陶瓷入手,通过梳理南宋时期的典型沉船遗址资料,认为福州港及其腹地的陶瓷生产在南宋陶瓷外销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次论坛对福建区域海洋历史文化亦有相对充分的探讨。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赖正维在演讲中介绍了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与琉球造船航海技术的交流经过与成果,指出福建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通过琉球使团、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中国册封使团等多种渠道源源不断传入琉球,极大促进了琉球海外交通和中介贸易的发展。莆田学院教授王福梅以福建妈祖信仰为个案,从联结区域传统与主流文化的中介、滨海区域治理的文化平台、神力陆海兼备能够满足陆海域不同群体的信仰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区域海神与主流文化的交融关系。
14日,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前往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城等地进行参观研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