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是一件辛苦卓绝的羊肠小道,想要让自己科研少走弯路,这些新手常见错误请最好绕过!

1 课本里的基础知识没啥用

你知道很多医生朋友共同悔不当初的事情是什么吗?

当初在学校没有学好“医学统计学”。

很多科研新人,甚至一些资深科研人员都有一个观点——“做科研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文献”。这个观点似乎告诉大家,本科学的专业基础课没什么用,等做研究还要一切从头学起,从文献学起。

其实,这就有点极端了。实际上,课本里的很多知识对科研人员来说都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是做科研的基础。比如医生朋友们在学校大都学过的“医学统计学”。其实据我跟医生们的接触来看,我国的医学生教育是非常轻视数学的,往往觉得医学知识才是专业,数学就像选修课,糊弄及格就可以了。但等到他们纷纷走到临床和研究岗位,想要做点科研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数学功底,做什么研究都异常坎坷。

很多专业都有类似的例子,本科时课堂上学的内容不是不重要,只是太基础。如果你不想做了半天研究,发现竟然犯了常识性或者低级错误,那么还是要把课本里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

2 读文献太少

绝大多数科研人都知道读文献的重要性,但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

读文献有多重要?一句话总结——科研相关的知识大都来自于文献(这句话和第一条并不矛盾)。想做好科研,你就要做好多多读文献,甚至日日读文献的准备。

读文献少是很多科研新人的通病,而且这是有惨痛教训的。这两年我身边有四个研究生,因为课题初始读文献数量不够,在研究了一年多后课题无法进展,不得不转换方向。要知道,当前学校科研现状是,有些大老板只会给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的idea或者说突破点、创新点,往往需要研究生自行通过文献发掘。

所以,在课题设计的时候,最开始需要大规模筛选和粗读一些文献,找到哪个点是可以做的,甚至大约猜测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出来。最好你还要想到,如果这个东西做不出来,有没有替代的备选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按时顺利地把课题搞定。

另外,有些新人一旦开始了自己的实验和课题后,就不怎么读文献了。这同样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其实,整个科研流程从开始到做完,从头到尾都需要查阅文献。科研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这个实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个技术不能在你的实验中实施。那么,你仍然需要从文献中找答案,看别人是如何解决的,用了什么方案。

3 科研不主动,被导师“推着走”

你知道老板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吗?

以我这些年当小老板的经验,我可以允许我的学生学得慢点,创新能力差点,动手能力一般,但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那种干什么都不主动,一切等老板安排的“被动科研”。

一般导师工作都挺忙的。在学生眼里,导师指导学生就是导师工作的全部,实际上在导师那里,指导学生可能只是他全部工作的十分之一。既要写课题、做研究,又要上课,还有开不完的会和各种杂七杂八的事务性工作。

所以如果指望导师有时间时时跟进你的研究进展为你提供“贴身指导”,那你很可能研究生的几年一事无成,甚至毕业堪忧。

不要等导师找你,你才去汇报进展,也不要等导师问你,你才说这个不会弄那个不明白。一两次下来,导师估计就想让你换组了。

科研不主动的另外一种常见的表现,就是导师说啥就是啥。

要知道,导师想到的idea,并不是百分之百能够实现的,实际情况中能有一半实现就很不错了。所以如果科研新手在做研究的时候完全跟随导师的指引,有一定概率什么都做不出来,最后落得延毕,甚至毕不了业的窘境。

这就回到第二条的问题中来了,很多时候科研新人要不断从文献中汲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对导师给的方向和idea进行验证或者修正,这样才能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4 做实验比写科研论文重要

没有经历过科研工作毒打的同学,总是认识不到写科研论文的重要性。

很多新手一门心思做实验,绝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好不容易做出来点好东西,结果半年一年都没法发出科研论文来,或者所发表的期刊不够好。

而反观一些看起来实验做得一般般的同学,人家一年两三篇SCI论文,到了毕业俨然已经是领域内登堂入室的小专家。

不要不服气,这种结局往往就源于写科研论文能力的差别。东西做得再多再好,也要会表达会宣传。科研论文是你研究成果的载体,成果虽好载体不行一样没办法被别人看见。

5 等导师教你如何写文章

一些科研新人拿出一篇词不达意、粗制滥造的文章就去找导师,希望导师帮忙修改。这会让导师很崩溃。这也是许多科研新手常犯的错误。

刚才已经说了写科研论文的重要性,但还有同学对于如何写文章,如何作图、作表这些基础工作自己不解决,而是求诸于导师。要知道,导师没时间帮你把图画出来,而且大概率他也已经不会自己作图了。当然,对于科研图表的“审美”能力还是在的,所以他只会告诉你,这个图不好看,试着调整调整。同样的,对于文章该怎么写,内容要怎么表述,他大概率也好久没亲自上手了。所以让他给你挑毛病可以,让他给你具体指导恐怕就想多了。

所以,在给导师看论文之前,最好做得像模像样,这样导师才可以给你提意见。一团乱的论文就像无处下脚的垃圾堆,让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清理,最后意见只有一句话——拿回去重写吧。

6 不会借力打力

象牙塔容易造就一种“伪清高”。说得好听点是缺乏团队意识,难听点就是“自私”。

我见过一些同学,不愿意帮助实验室的同学做任何工作,不愿意跟同学分享技能和知识。

想要科研做得好,大家帮助少不了。实际上,就算一个实验室的同门,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更擅长做实验,有的人画图画的特别好看,有的人会数据分析写代码。相互之间的帮助很可能让你的工作做得更高效也更好。我读书的时候,老板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别人的课题中来,帮他人打下手或者解决他人不擅长的问题。这个过程不仅让实验室的氛围更融洽,而且别人的文章都会带上你的名字。毕业时看到自己还有一堆二作三作,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

另外,要善于利用外力。

比如你想做的实验自己实验室不具备条件,那么就赶紧找老板,让他给你联系别的实验室做。或者当你写完论文,写得平平无奇,想要发表甚至快速发表,不妨找论文润色公司帮你把科研论文好好修改一下。

很多期刊对语言表述是有很高要求的,以我们大多数科研新人的英语水平,完全达不到期刊的标准。与其自己打磨几个月最后结果仍然不理想,不如找专业人士帮你快速修改到符合要求的水准。而且,选择一家出色的科研论文润色服务公司,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意得辑(Editage)的文章润色就极其专业,帮助很多老师极大提升了论文的投中概率。而且他们还提供全程无忧的投稿服务,不仅包含优质的文章润色服务,投稿的整个繁琐流程,从选刊到写投稿信,从回复信审查润色到拒稿咨询和重投,全部都帮你搞定。

7 想要科研搞得好,生活也要过得去

最后一条建议,其实是这些年我自己做科研和带学生的一点感悟。

做科研的人大多希望能多发科研论文,发好论文。于是一门心思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日没夜的加班、实验、写文章。还有一些同学,可能自己要求比较高,或者进度卡得很近,会压力很大,甚至诞生了抑郁的倾向。其实科研是一件投入产出不一定成比例的事。有的时候一个灵光一闪的想法就能出来一篇好文章,有的时候埋头苦干最后实验结果仍然不满意。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有科研没有生活,那他可能没有勇气面对长久的枯燥和乏味。热爱生活,找到生活中的其他乐趣,适当调节心情和心态,是保证高水平科研的必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