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庆假期前,到国庆假期后,问界发海报的脚步一直没有停过。
单日大定破7000台、25天大定5万台、首月累计大定突破6万台……越来越大的数字,意味着新款问界M7从一款近乎无人问津的车型,绝地翻身成了一枚“香饽饽”。就连余承东本人,也不禁感叹“起死回生”。
无独有偶,在国庆节期间,还有另外一款新能源SUV实现了自我突破——新款小鹏G9。72小时大定破8000、15天大定破15000台,增长的步伐与问界相比丝毫不落下风。那么问题来了,这两款车能持续热销,到底做对了什么?
剖析市场——“智能化”地位之变
时针拨回燃油车时代,人们在买车时追求的是用料、动力、品牌,于是以BBA为首的豪华品牌车型走俏。
但是来到2023年,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接近37%,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设计、用料、动力,早已不属于稀缺品。智能化,特别是智能驾驶,才是新能源时代的刚需品。根据小鹏汽车此前的数据,小鹏G6上市1个月、超4万的订单中,包含智能驾驶的Max 版占比高达70%。可以看出,智能驾驶是消费者真金白银支持的东西。
当然,并非所有的智能驾驶,都是真正的智能驾驶。谁能在更全方位的路况下,表现得更像人类,谁才是真正的智能驾驶。而这,都是问界、小鹏的护城河。要知道,华为的NCA,以及小鹏的XNGP,在实际道路上都是“稳如老司机”的水平,且均可在城区、高速等全路况下,支持全速域的驾驶辅助,妥妥的业界顶流。
而从“开城”的进度看,小鹏则要更胜一筹。根据双方公布的计划,小鹏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在50个城市开放XNGP,这个数字更会在2024年飙升至200,而华为今年的目标仅为45城。这意味着,小鹏G9的车主们,可以率先比问界M7的车主们,在更多的城市享受到更全方位的智能驾驶。难怪G9的Max版本占比更高达80%,一线城市更达到90%,而问界M7的智驾版占比仅有60%。
回归产品——内卷时代,适者生存
很显然,智能驾驶,是新能源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唯一组成部分。作为最复杂的工业消费品,一款车的综合产品实力,依然是最重要的东西。
从产品上讲,问界M7、小鹏G9可以说是各具特色。问界M7有着更加平稳的设计语言,内置鸿蒙车机,以及5座、6座布局的大空间,并搭载更为传统的400V架构,以及一套增程式的动力系统。虽然它有足够好的智能座舱以及智能驾驶,整体风格依然偏保守,面向的也会是年龄更大、更加传统的消费群体。
小鹏G9则先进、前卫不少。轿跑化SUV的设计比例,内置高通骁龙8155芯片的Xmart OS车载智能操作系统,800V碳化硅超充平台,最高702公里续航,四驱车型更有软硬、高低可调节的双腔空气悬架。不难看出,小鹏G9更加个性,消费群体也更偏向于年轻化。
尽管两者的调性、定位不同,它们却有一个极度雷同的共通点——价格超“卷”。此前定价28.98-37.98万元的问界M7,新款起步价仅24.98万元,顶配也只要32.98万元。而早前历经二次上市的小鹏G9,起步价从30.99万元下调至26.39万元,配置应有尽有的顶配更从41.99万元调整至35.99万元。
在疯狂内卷的新能源车市场,价格固然是获取流量的一大法宝,但也是有前提的。实力强的产品,配上降价,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如果自身实力不济,降价也只能获得短期的效果。合适的产品,加上合适的价格,才是问界M7和小鹏G9真正的制胜之道。
展望未来——长期主义者的胜利?
除了智能驾驶,以及颇有吸引力的价格,新款问界M7能成功,还得归功于华为。要知道,新款问界M7上市,恰逢“遥遥领先”的Mate 60手机发布。而问界M7的展车,是直接摆在华为门店里面,跟手机同场展示的。这就意味着,过去看手机的人,不仅能顺便看车,还能直接促成转化。
但问题是,这波流量能持续到什么时候,仍是未知数。问界M7后续更新会在什么时候,产品线会是怎么规划的,暂时也不太明朗。
相较之下,小鹏会显得更加长期主义一些。一方面,开发历时5年、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的“扶摇”架构发布,可以兼容多个研发平台,产出三厢轿车、运动轿跑、SUV、MPV、皮卡等多品类车型,大大丰富小鹏旗下的产品线。
另一方面,小鹏的国际化视野更加开阔。较早之前,P7就已经打入了多个欧洲国家市场,G9也从10月开始,在挪威、丹麦、荷兰和瑞典等地交付,并将于2024年进军德国市场。别忘了,小鹏还与大众汽车进行了技术战略合作,将基于G9的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车型。
看,连公认造车技术精湛的德国人都来抱大腿了。G9还有小鹏的未来,相当值得期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