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济怀 郭家盛
人类在宇宙中何其渺小,生命如此脆弱,您知道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吗?天人合一思想,指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方能达到: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易经》认为:大宇宙、居住环境、人体生理、细则机构是个完整的体系,对任何问题要综合考虑。宏观上看是把天、地、人三者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天、地、人三者关系来看,天、地自然存在,人在天地间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顺应自然而生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日月作为阴阳的代表,为世人昭示了天地星宿运行之道,揭示我们要顺应大自然,求得阴阳平衡,才能达到天人和谐。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类的许多文学都是在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众多领域,如哲学、医药、艺术、武术、风水学(墓葬与建筑)、天文学等,都无不蕴含着此类思想。
《易经》有云:“精气为物”、“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是说自然界的基本原素是气(实际是道的无极化,可谓之曰“能量”)。气于混沌状态时,天地未分,当轻清之气上浮成为天,重浊之气下沉为地时,天地始分为上阳下阴,当上阳之气与下阴之气相交媾时就化育成万物,所以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构成“万物”这一命题,作为其核心内容。展开而论,太极为气,阴阳为气,灵物为气,八方有气,时移气转,生命体之间互相感应的信息传递也是“气”的作用,即是“气”从自然之无序向有序的转移的过程。
西方近代才发现人体生物钟,而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
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7的倍数:
鸡孵蛋:7X3=21天
猫怀孕:7X9=63天
兔子怀孕:7X4=28天
老虎怀孕:7X15=105天
人类怀孕:7X40=280天
7日节律的形成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中国传统日历)一个月有28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7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太阳、月亮的共同作用,影响地球万物生长,中国古代发明二十四节气,充分反映了古人遵循天人合一规律,顺时而为的思想。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传统日历(阴历、农历)是对地球四季交替规律的总结,在古代乃至现代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人文活动,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自然之物,必遵循自然规律。人来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人和树木是一样的。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是由人体五脏经脉的先天和后天盈亏所决定,五脏经脉的病变会影响和改变人的性格,先天和后天的不足也影响人的性格形成,长期偏食酸甜苦辣或偏食五谷之一也会改变人的性格。内脏的变化可以改变性格,进而改变你的容貌,反过来通过你的容貌变化又可以判断你的内脏病变,内脏与外貌互为表里,就如同一个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它们内外是有联系的,是互为表里的。所以,中医可以根据你的外观,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你身体内部的病变,水平高者,可以通过你的外貌判断你的内脏盈亏,再通过内脏的盈亏来判断你的性格和人品,玄之即为看相算命,人的性格影响内脏病变: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反之亦然,调理五脏可以改变性格,但命运和面相不是一成不变的,相由心生也由心改。
《易经》上所说的:“贞明者也”,不仅指的是太阳辐射,当然还包括月亮,及空间中所有星体的力量.古人用干支,八卦,六十四卦,等严格的数学体系对时空进行描述,创造了我们今天看似神奇的风水学。在古代,对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居住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古人在选择地形时,通常要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才会产生“地灵人杰”的风水效应。
正是这样,中国风水学不仅注重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规律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还把二十八星宿以及流星,彗星等天文现象纳入日月运行的参照坐标系,非常讲究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物化就是建筑。建筑也要顺天时、求地利,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类似“四合院”状的围合空间形式,这主要是为了获得迎气、聚气、藏气和生气的养生小环境空间。围合空间既能迎取白天的阳光,使建筑物及居住的人获得“阳”气,又可藏聚夜里来自于月亮及宇宙天体辐射而来的“阴”气,达到《易经》上所讲的“阴阳平衡”理论。
所以说,风水实际上就是一门讨论人类“居住法则”的自然科学,它能够教会人们如何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并期望好的风水能够让人们丰衣足食、子孙兴旺、事业顺利、财运旺盛。这种通过“形而象学”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映示人类期望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愿望与实践,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切实运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