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这一天,是淮海战役打响的一天。而淮海战役,是打破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的一场大决战,它属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然而,极少有人知道,原本,淮海战役打响的那天,应该是在11月8日,即真实的淮海战役打响后两天。
通常一场大仗如果定了日子,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淮海战役既然定在了11月8日,为什么会被轻易改变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与被认为立下“淮海战役首功”的粟裕有关。
粟裕,湖南会同人,是一个善于打仗的天才级将领,他也是中国开国将军中年龄较小的一位。打淮海战役这年,粟裕刚刚过了40岁。
粟裕
粟裕年纪虽不大,却已凭借着赫赫战功,成了一位极受重视的将领。早在抗战时期,他就已经因为打了“三个第一枪”,而成为民众心中的战神级人物。
所谓“三个第一枪”,第一枪,是指粟裕在苏南首战告捷的韦岗伏击战,这场战斗也被称作“新四军抗日第一枪”;第二枪是指粟裕在1944年打响的车桥战役,它是“华中对日战略反攻第一枪”;第三枪是粟裕指挥的高邮战役,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
粟裕打仗还是出了名的“不怕死”,他一生负伤6次,从鬼门关走过无数次的他,身体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头痛就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粟裕,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每次只要打仗,他就一门心思钻进去。传说粟裕每次打仗就不睡觉,会整晚整晚地琢磨战场上的大小事。
粟裕成功靠歼灭战,用“以战养战”的方式,愣生生把华野从一支实力薄弱的部队,带成了王牌主力。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更是带着他的华野打下了不少精彩的大仗,1947年5月,粟裕还率华野歼灭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
淮海战役前一个多月,年轻的粟裕刚刚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总指挥,就率部发起了济南战役,并成功用8天时间,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这场战役中,粟裕还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淮海战役前粟裕的最后一战,也极其辉煌,此战中,他的华野居然是不战而胜。为何,因为粟裕在战场上用阻援打援策略,让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
战功赫赫的粟裕,却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几天,被毛泽东主席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点名批评了。原来,粟裕在前线作战期间,居然不按规定汇报。组织纪律,从来是军人最重要的素养,身为军事将领的粟裕却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这也难怪毛泽东会专门为此事给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发电报了。
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严肃地批评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不执行向军委“进行综合汇报”的制度,成为全军中的落后典型。
这封电报虽然不是专门发给粟裕,但他所针对的人,正是华野前委书记粟裕。所以,毛泽东的批评电报,粟裕定然已经接收到了。
换作普通人,挨了批评后一定会有情绪,并因为这封批评电报而越发小心行事。可粟裕毕竟不是普通人,他不仅对电报全无情绪,还在收到电报仅仅几天后的11月6日,再次干了一件更加严重的事:他在没有和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做任何汇报的情况下,直接打响了淮海战役。
身为前线统帅,粟裕不可能不知道: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早已就淮海战役做了周密部署。部署中,淮海战役的开打时间,被定在了11月8日晚。
淮海战役是大仗,这场战役中,国共双方都动用了数十万军队。这样的大决战,其整体作战部署非常巨大、复杂。而开战日期的设定,也是华野 、中野和中央军委反复磋商而定下来。
定好日期将意味着,各种作战预令和作战动员等工作,都是按11月8日而准备。粟裕提前开打,将意味着诸多作战计划被打乱,所有配合部门都得临时进行各种调整。一不留神,原本的“有准备之战”,将变成“慌乱作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粟裕本人而言,没有任何先兆地违背军令提前开打,属于典型的“先斩后奏”。如此一来,一旦战役进展有任何问题,他都将面临最严苛的军法处置。按照当时的情形来看,他极有可能上军事法庭,即便不上军事法庭,一旦淮海战役后续有任何问题,他的军事生涯、政治生涯都将会提前终结。
粟裕是个心思极缜密的军事将领,提前开打所面临的后果,他心知肚明。“不请示不汇报、擅自行动”,最可怕的一点还在于:他极有可能会让领导层产生猜忌。
这很容易理解,你天大的事都敢擅自做主,还有什么是你不敢的?
今天的世人,光只是想一想,就能知道当时决心提前打的粟裕,他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多大。提前打,是极冒险的决定。粟裕为何顶着天大的压力,也要提前打淮海战役呢?其背后,有三大原因——
第一,粟裕凭借敏锐的直觉感觉到:淮海战役不提前打,就没法打了。
粟裕打响淮海战役的前一天,即11月5日,国民党军事将领顾祝同在徐州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强调:如今的战局,已经向着我军方向倾斜。若想阻止这种倾斜,其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守住淮河一线。
顾祝同还说:只有守住淮河一线,国军才能有一个战略
纵深确保江南的安定。江南可以补充国军战略战役资源,国军有了江南做保障,我军将很难突破长江防线。
国军和顾祝同能看明白的点,粟裕自然也想到了,他甚至料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