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北探访相机收藏家,来到了西安,这里能够探访到谁呢?

自从确定了“相机收藏百家探访”这个题材,我已经完成了大约80位相机收藏家、玩家的探访,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而我想尽量扩大范围,延伸到内地,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收藏家,让我这本书覆盖面更广一些,史料价值更高一些。

但这种探访还是有难度的,内地的相机收藏家平时交流不多,资讯也闭塞,我掌握的人也少,于是借助朋友和网络了,我在网络上发现了西安的梁喜宁先生,有报道他办过相机展览及他的老照相馆的新闻,符合我的条件,于是我搜他的具体信息,发现他的抖音“金镜头”,于是留言:我是书影,想采访梁先生......

四天以后,梁先生回复了:我值得您写吗?我一直关注您写的相机收藏和收藏家故事,随时欢迎您。

2023年10月10日晚,我从北京乘高铁到达西安,第二天一早就来到位于碑林区长乐坊街道106号的“金镜头”照相馆,梁先生早早的在门口等我,他是70后,同我这段时间采访的多是50后、60后收藏人相比,是年轻人啊!

梁先生的照相馆不大,但布置和装饰非常独特,一进门的东侧放置着一架大型木座机,西侧的玻璃柜内展示着一些国产老相机,墙上挂有大量的老照片,再往里西墙下的一行柜台上摆放着一些老相框装的老照片、老的摄影器材以及暗房用品,俨然是“老相馆”的打扮,我有些疑问,这样的相馆虽然古色古香,有时代感和文化味道,但能有收益吗?

我们先谈起来。他说他老家是渭南合阳县的农村,小时候只照过一张像,是一岁的时候妈妈抱着他到镇上的照相馆拍的,是为了寄给在外当兵的父亲看的,读中学时他借来一台华山小相机,与同学在村里的打麦场上拍了几张照片,后来他又借过人家的海鸥双反相机,和同学一起登华山拍照。

大学毕业后他在华山宾馆工作,先是搞接待,后来负责培训工作。这时单位置有相机,且订有《大众摄影》、《人像摄影》等杂志,让他一下子痴迷摄影,下班后他就一页一页的认真阅读。办公室主任会摄影,忙不过来了就让他拍摄,主要是工作上的接待摄影。遇到一个胶卷拍不完,他就利用后面剩下的几张拍摄表达自己想法的照片。

同我以往采访的相机收藏人主要是城里人有所不同,梁喜宁不仅年纪轻,而且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说很多伙伴小时候是没有照片的,而老人也只有画像,他就回乡带着相机,立刻引来了围观,遇到春节,亲戚邻里都早早的等着他,为的是拍一张难得的全家福照片。他说他是村里第一个有单反相机的人,也是大量为村民们拍摄肖像照的人。

后来他又辗转好几个单位,但是对摄影一直无法割舍。在为单位义务拍照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摄影创作,另外也开始收藏老相机。对摄影愈加喜爱,他就有了自己单干的想法,与妻子商量后,2004年毅然回乡,在路井镇开办了“芳宁”婚纱影楼。

就是这一时期,他大量的拍摄了家乡的民情民俗和自然风光,以及表现社会变迁的照片和资料,为当地积累了重要的人文史料,并无偿的供申遗使用,他的影楼成为了当地的影像档案馆。

2007年,他在西安长乐坊街道开办了“金镜头”摄影部,主要拍摄家庭照、儿童照、证件照、大合影、修复老照片等,完全老照相馆的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文化回归。

梁喜宁说他在长乐坊开店,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古迹遍布,人文荟辏,尤其是靠近古玩城和古玩市场,这给他收集老相机、老照片和其他摄影实物资料带来很大的方便。而此时,他对于照相机收藏已经很痴迷,又延伸到了很多别人想不到的领域。

同时他开始写博客和网络文章,表达自己对摄影、对传统文化和相机收藏的看法,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和心得,他打开电脑,给我看他收集的资料,其中有他收集的上百位相机收藏家资讯,有全国各地相机博物馆的资讯和联系人,这些资料太难得了,我马上让他拷一份给我。

由于他的影响越来越大,邀请他开办展览、办讲座、做评委,各种媒体采访不断,而也有很多西安的文化名人到访,给他题字。他说虽然这些年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心里非常充实,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定位,也找到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

他说:我感恩照相机,我是被摄影成就的人!

我们聊着,不断有人进来,有的是拍照,有的是参观,虽然店里展示的照相机不多,但一些影像资料都是他精心布展的,信息含量非常大,且有故事和代表性,他也会不厌其烦的给人讲解,一个小伙子说“看一眼”,结果逗留了一个多小时,恋恋不舍的才离开。

梁先生说他收藏的相机都放在家里,这里有他收藏的胶卷及暗盒,问我要不要看看?

我当然要看,其实我一直想探访一位胶卷暗盒的收藏人,但是一直没有联系到足够数量和规模的人,他说“不知道我的这些是否达到你的标准?”

他先抱出一盒,我一看大部分都是后期的乐凯,只有一个“幸福”牌的,似乎没有什么出奇的,略有失望,他说“还有很多哩”。接下来又拿出几盒,我一下不淡定了。

全部都是国产胶卷盒,有很多是早期盒难得一见的,他说这些暗盒他收集了十几年才得到的,最贵的一个购买花了几百元。

其实胶卷暗盒收藏早就有人,十几年前我一个朋友就曾开始到处“索要”过期胶卷和早期暗盒,近年收藏的人就更多了,逐渐成为了一个收藏门类,网上甚至有专门的展示木框出售,价格也不便宜。

梁先生的暗盒收藏不仅多,而且品种丰富,很多是早期的,珍贵而难得一见,让我开眼了。

看我对暗盒有兴趣,他又问我要不要看他收藏的“照片袋”或者也叫“底片袋,就是顾客在照相馆照相,照相馆为方便顾客,将顾客的照片及底片装在一起的袋子,这个似乎每家都有的”。

我想起今年7月在长沙逛古玩地摊市场,没有发现感兴趣的东西,但看见一个摊位有人正在讨价还价,为的是几个文革时期有语录的照片袋,我过去想看一下,买家一把夺过去,说了一句非常难听的本地话,价格也不讨了,付了款急急忙忙离开了。

而梁喜宁一下子搬出了十几本文件夹,他说有几千个相片袋,都是不同时期的,以西安及陕西各地的为主,每个照相馆几乎都是成系列的收藏,外地的也有一些,时间从民国一直到今天的数码时代。

我慢慢的翻看,这也太让我开眼和不可思议了。

底片袋收藏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群体,我不知道梁喜宁是不是唯一,但他绝对是收藏最好的,时间长、藏品多,规格从1英寸到36英寸不等,材质也多样,内容十分丰富,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梁喜宁说他还有关于摄影与影楼的器材实物以及资料,但我没有时间看了,本来我是安排的半天采访,结果看完底片袋都已经快下午四点了,而我还没有去他家看相机呢。

他的家里不太远,他收藏的相机都在家里。

梁喜宁说他早期什么相机都收,后来变得理智了,就缩小收藏范围,开始专注收藏国产相机,现在还存有好几百台,堆放在家里的书柜里。摄影术诞生180周年的2019年,他被邀请出去办了两次展览,一次是在东关社区,一次是在大唐西市博物馆。

我对国产相机还是了解的,所以他的收藏柜里的相机都是熟悉的,并没有太大注意,他问我有几台早期的外拍机要不要看?站上梯子把收藏柜上面的几个纸箱子搬了下来,打开的第一台是“上海中西大药房”相机,是在1889-1924年间销售的一款木质镜箱相机。

这也应该是上海最早的汉字铭牌相机,这种相机可能是批量定制的商品,应该是国外制作,贴的经销商铭牌,而中国最早的相机不是在百货店,而是在药房销售的,虽是批量定制,但产量应该不大。

这台相机不仅机身有象牙质地的汉字铭牌,镜头上也刻有“中西大药房”字样,这就非常难得了,可以说非常的鲜见了。

另外一台是“上海吴协泰镜箱号制作”,这一台要稍晚一些,质量也要差一些,有可能是国内制造的,配用的是施耐德镜头。

还有一台较小的,是“兴盛长照相材料行”,出品要更晚一些,也是非常少见的品牌。

这三台木质外拍机,都是新中国成立前所制作或进口的,是早年照相馆所使用的。另外他还收藏早期的“刘书记照相器具部”、“上海益昌照相材料行监制”的取景后背,“双龙牌商标”、“龙凤商标”的相机皮箱,以及“恒大照相材料行”的三脚架盒,都是非常精致的,难得一见。

梁喜宁收藏的这些早期上海产相机及其附件,大部分是上海生产的,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在早期就有摄影器材生产理念,出现了一些相机及配件作坊,出现了相机销售市场,这也是后来上海在国内相机生产中占据大半壁江山的根本原因。

当我五点半离开时,感觉有些疲惫了,这一天的访谈,听他讲自己的相机、摄影与收藏故事,再看他不一样的收藏理念,非常的好奇和激动。

想着他说的“我是与相机有缘的,相机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也是被相机和收藏所成就的人”,体会到他的感触,是相机给了他不曾预想的人生,快乐而又充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