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济宁市政法系统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把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作为护航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济宁政法系统部署实施“5+N”法治护航工程,致力打造全系统、全方位、全天候、全流程服务体系,让企业安心生产、放心经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系统”高效集成。健全完善政法系统协调联动机制,各司其职的同时,形成强大高效合力。畅通惠企服务渠道,开展“惠企三公开”行动,形成“主动”服务格局,积极在官方网站、APP和微信公众号公开惠企服务热线、惠企服务联络人及联系方式,让企业困难有渠道倾诉、有专人受理、有方式解决。打破以往“各自为政”局限,立足政法职能,整合涉企政策,及时政策公示。济宁市政法系统公开惠企政策共计55项,开设50条惠企热线,确定50名惠企联络人。强化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联合市国税局、市人行、市银保监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等25个部门的府院联动机制,确保府院联动机制常态化、实质化运作。梁山县人民检察院受理刘某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后,充分了解涉案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涉案及经营情况,认为该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于是联合县工商联落实涉案企业合规政策,针对涉案企业所在地和办案检察机关所在地不一致的情况,商请所在地的第三方机制开展监督评估,指导企业制定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和管理层级的合规计划,定期跟踪调度,顺利完成了合规监督考察,得到民营企业家的高度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方位”优质服务。立法先行,构建制度服务“济宁体系”。自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济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市场主体保护与培育、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济宁市营造优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法律遵循。规范执法,形成执法服务“济宁经验”。加强执法监督,全力推动公正规范执法司法,以实际行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嘉祥县开展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终结本次执行”专项监督活动,精细“筛查”,发现某集团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梁某某侵害商标权纠纷一案存在“不当终结本次执行”问题,及时发出严格规范财产调查、查封措施,恢复执行程序的检察建议,确保商标侵权执行到位,切实保障企业作为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权威。优化司法,突出司法服务“济宁特色”。构建企业重大法务风险发现机制,开发依法受理、处置企业重大法务风险需求的“企业帮”小程序,建立17项企业重大法务风险清单,组建业务骨干人员的专家团,为企业纾困解难。主动普法,建立普法服务“济宁模式”。开展“法企同行”行动,组织领导干部到重点企业走访座谈,帮助企业进行“法律体检”。截至目前,济宁市政法机关共组织走访座谈930次,开展法治服务673次,舆论宣传1644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天候”安全保障。加强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及时收集企业因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纠纷、工伤事故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深入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重点工程项目不稳定因素周报机制,共梳理排查涉及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的不稳定因素300余条,会同属地党委政府有效化解涉及重点工程项目矛盾纠纷200余起,确保了不稳定因素的早发现、早化解。持续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济宁市共经营侦办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6起,打掉其他涉恶团伙28个,刑拘团伙成员233人,破获刑事案件158起,查扣涉案资产768万余元,营造安全稳定的市场经营环境。以重点地区、行业、领域为突破口,严厉打击损害营商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成功侦破汶上王某某等特大假冒隐形眼镜注册商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6人,捣毁多处生产、包装、销售窝点,涉及全国20余省市及美国、巴西、秘鲁等10余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流程”绿色通道。推动建立政法部门法治服务绿色通道,对涉及济宁市重点项目、重大在建工程、特殊群体的各类案件实行“全链条管家式服务”,依法从速办理。凝聚破产工作合力,统筹解决破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畅通程序“入口”“出口”。用好重整和解功能,提高重整效率,助力企业涅槃重生。任城区政法助企专班聚焦某房地产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历经9个月的时间,使得8年的烂尾楼盘,以崭新的面貌重返市场。企业的涅槃重生,使得总建筑面积289990.64平方米、涉及住宅用户1260户的企业开工建设,带动了上下游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圆了800余户购房人的上房梦,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