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不断扩大

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身为电动汽车供应链上的“心脏”,这个行业群雄争霸的激烈程度一点不比车圈少。

最近,刚刚被传获得宝马千亿订单的蜂巢能源,又有大动作。

10月16日,据媒体报道,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将向蜂巢能源增加采购总规模近5.48GWh的PACK电池包,用于加快推动其电动化战略的落地。

所谓PACK电池包,指组合电池,也就是动力电池的包装、封装或者装配过程,这里面涉及到电芯、系统机械强度、热管理、BMS(电池管理系统)匹配等问题。

当前,各电池厂商都有自己的PACK结构设计,能根据客户提出的某种特定形状的需求,再进行自主开发。

从本次合作看,蜂巢能源也是根据Stellantis集团的需求提供产品。据悉,此次蜂巢能源提供的PACK电池包会采用标准的VDA(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电芯,并在电池包内部模组层级增加了加热膜,位于模组的长边侧面,以提高在欧洲地区低温条件下的充电效率。

消息一出,不少动力电池的同行对蜂巢能源再获大订单有些羡慕。要知道,就在该消息传出不到一周前,有媒体报道过蜂巢能源已经获得宝马欧洲区近90GWh的产能订单。

虽然蜂巢能源方面回应「市界」称,的确获得了欧洲某OEM厂商的大额订单,不过由于保密协议,不方便透露对方信息。但其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的真实性还是得到了证实。

无论是宝马集团还是Stellantis集团,对于动力电池厂商来说都是妥妥的大客户。据悉,Stellantis集团是由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和法国PSA集团合并而成的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商,也是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该集团旗下的雪铁龙、Jeep、标致等都是知名汽车品牌。

2022年该集团在全球共售出634万辆汽车,仅次于丰田、大众、现代起亚和雷诺日产。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今年前6个月,Stellantis集团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6.9万辆,同比增长24%。同期,在欧洲30国整体市场,Stellantis集团纯电动汽车销量排名第三。

按照Stellantis集团的规划,到2024年年底,集团的纯电动车型要增加至47款。据悉,该集团与蜂巢能源的接触最早可以追溯至2018年初。直到2020年4月,蜂巢能源的常州工厂成功通过Stellantis NSA严苛的审厂标准,此后双方的合作便不断加深。

2020年7月,蜂巢能源与法国PSA集团签订采购合同,前者为后者旗下电动车提供动力电池设备配套,在项目周期内,采购量预计超过7GWh。2021年7月,蜂巢能源直接与Stellantis集团签署了总价值达160亿元人民币的全球合作项目。

能拿到这些知名企业的订单殊为不易,欧洲人对细节和质量的追求是出了名的。尽管蜂巢能源没有对外明确宝马的订单,但行业人士猜测,蜂巢能源大概率已经成功打入宝马的供应链。

另据《PowerOn》了解,蜂巢能源初期将为宝马规划两条电芯产线,以及配套的模组和pack产线。其供应的电芯正是蜂巢能源的爆款大单品短刀电芯,这些电芯将被应用于宝马新一代平台的纯电车型。

而且,蜂巢能源董事长、CEO杨红新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透露,蜂巢能源从9月开始给宝马Mini批量供货,产品是高镍正极+硅负极的高能量密度方壳电芯。

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双方有合作。倘若这笔订单属实,据上海有色网最新的数据显示,10月13日,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动力型)的均价为0.52元/Wh。按此估算,宝马这笔订单将会给蜂巢能源带来约468亿元的收入。

若和蜂巢能源2022年收获的8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做对比,意味着这笔订单大约是其5年的营收。但对蜂巢能源来说,营收只是这次合作的一部分,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后起之秀,它更在意宝马集团的背书。

一直以来,宝马在业内以严格著称,曾经为了能让供应商生产的电池能达到自己的规范标准,宝马能给对方写800多页的德文版电池生产标准文档,并派出工程师入驻共同解决研发难题。

因此在行业人士看来,能拿到宝马的订单,意味着蜂巢能源的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响应能力均已坐稳行业第一梯队的水准,想必其他整车厂之后也会高看蜂巢能源一眼,更利于后者敲开更多车企供应链的大门。

走出舒适区

作为半路杀出来的行业黑马,蜂巢能源有个不错的起点,其前身是长城控股的动力电池事业部,2018年2月才正式独立出来,算是赶上了动力电池行业的末班车。

坦白讲,这个时间点对于初出茅庐的蜂巢能源不算友好。补贴大幅退坡不仅扼住了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势头,也给了动力电池行业沉重一击。但同时,头部企业、优质产能正在受到市场追捧,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不过凭借早年积累的人才和技术,蜂巢能源独立初期就实现了快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蜂巢能源实现营业收入17.36亿元、44.74亿元以及99.7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9.62%。

为了更好地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中,蜂巢能源一直在积极拓展下游新客户。据了解,2022年蜂巢能源的营收规模近100亿元,客户多达304家。

在纯电车市场,蜂巢能源已经先后为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供应了动力电池产品,还有近期上市的极越01,搭载也是蜂巢能源的第二代短刀电池。在插混市场,蜂巢能源也获得了吉利银河、领克、理想、岚图等品牌的订单。

▲(2023上海车展,蜂巢能源展示的龙鳞甲电池。)

今年以来,受益于插混车型的快速增长,蜂巢能源于国内市场的装机量和市场份额也同步提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蜂巢能源装机量为0.99 GWh,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市场份额也由2.07%提升至2.73%。

在急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下,不是很多企业都敢走出舒适区的,这也成为拉开企业之间层次的关键。为保证产品高质量、实现大规模供应,蜂巢能源也在加紧探索海外市场。

目前,蜂巢能源已在德国拥有两座工厂。一座是早在2020年就选定的德国萨尔州电池模组PACK工厂,总投资约20亿欧元,规划产能24GWh,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于2024年中竣工;另一座是位于勃兰登堡州的工厂,规划产能16GWh,预计于2025年投产。

除了欧洲,蜂巢能源在东南亚市场也有投资建厂。今年7月,蜂巢能源启动建设其泰国首家模组PACK工厂,该厂总投资3000万美元,预计2023年底完成工厂建设。

「市界」了解到,目前该厂规划了HEV模组和PHEV/BEV模组+PACK两条产线,一条用于生产软包电芯,另一条用于生产短刀电芯,主要为长城汽车、哪吒汽车等客户供应电池。

迈入上升期

过去,蜂巢能源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乘用车上。然而考虑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很多厂商都不会选择将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蜂巢能源也有同样的考量。

“我们看到商用车在快速崛起,换电的重卡商业模式越来越成熟,储能发展很快。”9月下旬,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蜂巢能源第二届媒体日上说道。因此,从去年起,蜂巢能源也开始积极布局商用车和储能赛道。

商用车方面,蜂巢能源828电池系统帮助江苏省新能源重卡实现全省通换,这也是全国首个不同城市之间的电池系统通换。而针对商用车使用场景,蜂巢能源还推出了2C-4C快充产品和负极补锂技术,大幅提升产品寿命。另外,通过改善电解液,电池的使用环境也更为宽泛。

自去年年底宣布启动“动力+储能”双轮驱动战略以来,蜂巢能源在储能业务上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近期,公司与北盛股份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储能电池模组PACK和系统集成项目。此外,还有新疆阿克苏400MWh储能项目、国电投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40MWh风电储能项目等等。

在欧洲市场,蜂巢能源的储能业务也获得了多家企业的定点,涉及行业覆盖工商业储能、便携电源、牵引动力等多个领域,总量超20GWh。

据杨红新透露,现在湖州工厂商用车和储能的两条产线已经投产;成都工厂定制的大短刀325Ah的储能电芯也在10月17日量产下线了。不过,杨红新也表示,产能有一个爬坡的过程,公司储能业务将会在明年迎来大规模释放。

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逆袭,蜂巢能源没有什么捷径,只是靠着“创新”二字。

为快速缩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2020年至2022年间,蜂巢能源共计在研发上投入了26.24亿元,占营收比例达到了13.90%。截至2022年末,蜂巢能源已拥有2561名研发与技术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的18.89%,并自主完成了超过3326个专利申请。

这已经远远超出科创板对IPO企业提出的:最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在5%以上或研发投入合计在6000万元以上、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10%以上和拥有5项以上关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的要求。

虽然长期在研发上的重投入短期内影响了蜂巢能源的业绩,但换个角度看,回报也是颇丰。

比如蜂巢能源起初就主推的叠片工艺技术,如今已经迭代到3.0,效率达到了0.125秒/片。并结合多项先进生产工艺,彻底解决了叠片技术生产时隔膜褶皱、极片掉粉、错位等难题。

此外,飞叠3.0同等产能下,其设备占地面积相较于上一代减少45%,叠片机设备总价可降低一半。

与“飞叠”3.0技术同期发布的龙鳞甲电池,目前B样验证也已经结束,预计年底量产装车。不仅如此,杨红新还称,凭借实现相邻电芯无热失控,且气凝胶层数大幅降低,龙鳞甲最新的成本核算显示,单个电池包降本就有数千元。

以上成果,正契合当下车企高性价比的痛点,这也为蜂巢能源产品的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优势,这一点从其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的深化就可以看出。

因为在2020年,蜂巢能源与Stellantis集团达成合作时,后者就提出了降低电池成本的目标:2024年,电池组成本较2020年降低超40%,到2030年再降低20%。

如今,动力电池行业基本已经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厂商之间已经从技术竞争转移到大规模量产竞争。

上半场,蜂巢能源依靠敏锐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捕捉到了市场深层次需求;下半场,随着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业务规模释放,蜂巢能源距离实现可持续规模化盈利或许会更进一步。

作者 | 刘冬雪

编辑 | 田晏林

运营 | 刘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