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我聊过不少话题。

但经常还是会有很多粉丝,留言问我:“Cherry老师,为什么我做业务时成绩很好,但做了管理者,反而拿不到结果?”

很多公司,在提拔管理层时,都会习惯性优先考虑团队中优秀的业务骨干,尤其是那些能力很强的“明星员工”。

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对优秀人才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够复制成功经验,赋能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

但往往很多时候,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当“明星员工”升任管理者时,经常会出现:他无法胜任新工作,无法延续之前的好成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是这类管理者,还没有转变过去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管理,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 “理解人性,理顺事情”。

何为理解人性?何为理顺事情?我们展开来讲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解人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理解人性,是管理的起点。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人性。

二战期间,美国军事统帅巴顿在一份报告中,发现某空军部队,牺牲的盟军战士中,竟有一半是降落伞失灵摔死的。

巴顿大为光火,叫下面的人赶紧查办此事。下属也很无奈,他已经找过厂家无数次了,厂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

下属也将沟通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他。巴顿听到反馈后,更加生气,于是就让下面的人,把这位厂长找过来。

他让厂长做了一件事,就是背着降落伞包,从高空中跳下去。并且还告诉厂长,将会不定期抽伞包,让厂长跳。

最后的结果,就是再也没有出现降落伞失灵的事故。

这个故事,我们从中能知道什么?很多时候,事的背后,往往都是人的问题。

人性如此,厂长自己不用跳,既没有生命危险,又不用承担惩罚,所以他不放在心上。一旦厂长重视了,降落伞的安全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管理最难的不是人,而是人性。懂人性,你才能驾驭人性,去凝聚人心,激发人的潜力。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几张面孔”。就像佛家说的那样,众生都有所谓的“贪、嗔、痴”三毒。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人性的多样性,而不是去测试人性。

具体,该怎么做?

首先,是尊重。员工是人,而不是工具,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管理常识,但很多人常常忽略这个常识。

尤其是很多管理者,在上位之后,就产生了“我真厉害”的幻觉,就有了“官瘾”,“官味”。

这类人,在管理团队时,经常会忽视下属的感受。手段非常粗暴,喜欢板着脸一本正经说教,简直就是“暴君”一样的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就是没有视人为人,没有把他看成有血有肉的人。

员工,其实是自然人和经济人的复合体。作为自然人,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作为经济人,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动机。

他们不喜欢被约束,被管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所以,我想跟你说,管理,千万别把自己当爷,更别把下属当孙子。脱离人性,谈管理,你最多只是一个事务型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否则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误入管理的歧途。

其次,是肯定和欣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被欣赏、被尊重的需求。

如果你不懂得欣赏下属,看不见下属身上的优点,那他永远也不会进步。

但在我这么多年的企业经营,以及陪伴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管理者:总是看下属不顺眼,总在挑下属的毛病。

在他们的眼中,员工哪都是缺点,觉得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无论是我陪伴的企业,还是在我们公司,这样的管理者,屡见不鲜。

在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当你看员工不顺眼,觉得他能力不行,态度也不好时,往往会越看越不顺眼,越看毛病越多。

过一段时间,他可能就真的越来越差了。

相反地,如果你在真心地欣赏、表扬他时,他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作为管理者,你得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懂得欣赏团队中每位成员,肯定他们的重要性。不仅要尊重他,而是让他感受到尊重。

如何才能让他感受到尊重?答案就是:他的贡献得到肯定,他的建议受到重视,他的努力得到认可......

最后,激发人的欲望。海底捞张勇曾说:

“光给吃喝不给爱是养牲口,给了吃喝还给爱是养宠物,给了吃喝、给了爱还给希望才是养员工。”

管理,就是要激发人的欲望。一家企业的成与败、好与坏,背后展示的逻辑,其实就是人性的逻辑、欲望的逻辑。

每一家企业,都是欲望的集合体。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如何激发每个人的欲望?就是要让员工有梦想。

员工最想实现的梦想是什么?有车有房,孝敬爹娘!

员工的工作动力来自哪里?对员工来说,就是对物质的“饥饿感”,这让员工有了企图心。

什么是企图心?就是对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渴望,对奖金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望。

这种渴望,将会成为激发基层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

我建议你,在你拿出全部精力之前,一定要理解人性,洞察人性。

别让自己,在人性这关,就被筛掉了。存天理,顺人欲,管理才算真正的入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顺事情,是带好团队的基础

理顺事情,是效率的保障。很多管理者,从执行层晋升成为管理层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自己的权利变大了,团队却更不好管了?

管理,很多时候,就像猴子抓米粒。什么意思?孙振耀,讲过一个故事。

从前,有只很贪玩的猴子,每当它看到人们晾晒稻田里的稻谷,就会迫不及 待地跳下来,开始抓取谷粒吃。

它抓得越紧,谷粒就越容易从它的爪缝间滑落。 猴子发现自己将双手握紧,却只得到了那么少的稻谷粒,非常气愤。

于是它决定加倍努力,再抓一次。这一次,它抓得更紧了,它的爪似乎也变得更加灵活了。

可是稻谷粒,还是从它的手中漏走。而且抓得越紧,漏得越多。

小猴子急得抓耳挠腮,在原地吱吱尖叫,上蹿下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抓得越紧,得到的越少。你越想控制,越容易失去。

在管理上,也有个类似的难题——“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怎么解决?抓大、放小、管细。

第一,是抓大。抓大的意思,就是只管大事,要抓住最重要的事。

乔布斯一生信仰少即是多,他曾经砍掉苹果公司70%的项目,后来又砍了90%没有特色的产品,他说“专注和简单是我的秘诀之一”。

每家公司,都会看到这样一类人:总是忙忙碌碌,任何时候你看到他,他都在埋头工作,任何时候找到他,他都说“没时间”。

尤其一些管理者,更是经常把“没时间”挂在嘴边。

忙,可以理解。作为管理者,你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大堆事情都等着你处理,你怎么可能不忙?

但是,这样的忙碌,是有价值的吗?

如果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很勤奋,但实际上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这就是瞎忙。

以管理者为例, 你的时间,从来都不会属于你自己。

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要去解决团队的问题,平行部门的协同问题,更要时不时地被老板拉去开会,很容易陷入“伪勤奋”的陷阱。

再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辅导一个员工,发现他哪里都有问题,那你一定会失败。因为他无从改正,他没有信心,你也没有信心。

那,该怎么办呢?一定要懂得对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要事为先,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抓最重要的问题,并且解决掉。

在我们公司,我会要求,管理层每人都要写TDL(To do list)。

TDL的好处,就是帮你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第二,是放小。放小,就是授权。

授权,不是简单一句“这件事交给你”就完了。“拜伦法则”里讲过,“你那不叫授权,你那叫授责”。

所以,在授权前,你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事情,可以授权。 授权他人的事情,有个参考标准, 就是你不参加,不会对事情或项目造成影响。

给什么样的员工授权。 看两点:

一是他会不会做。 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你需要在员工中到擅长做这件事的人,所谓擅长就是他有经验且拿到了结果。

二是他愿不愿意做。 如果说会不会做是能力问题,那么愿意不愿意做,就是意愿问题。如果人家会做但是不愿意做,你是没办法拿到想要的结果的。

愿意做、有兴趣,他才会持续自驱,遇到问题就会想尽办法克服。

授权的同时,规避风险。 确定可以授权的事,并找到合适的人以后,还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

规避风险,就是要追好过程,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要做教练,而不是监工。

第三,是管细。很多管理者,都在说“抓大放小”,但常常忽视“管细”。

管细,并不是所有的事,你都得管细。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 别在不重要的 细节上雕花。

管细的核心,是当你发现真正重要的细节时,要会一杆子插到底。

什么是一杆子插到底? 就是不拿结果誓不罢休。

微软前任CEO史蒂夫·鲍尔默,是“抓大放小”,尤其是“管细”的典型。

有一次,他接受各国CEO的年度汇报。 巨大的屏幕上,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业务数据。

数学系毕业的他,虽然平时“抓大放小”,不参与各国分公司的管理,但利用听报告的方式来“管细”。

他突然说: 停,你翻到前面,这一页的这个数字,和那一页的那个数字,是矛盾的,请你解释一下。

那个CEO瞠目结舌,答不上来。 史蒂夫说,你根本不懂你的业务,当场就把他解雇了。

管细,就是要会做检查,检查那些可能出错的地方。

所以,如何做好管理?记住六字真言: 抓大、放小、管细,克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状态。

最后总结一下。 做 管理,要尽量简单,这八个字很重要:理解人性,理顺事情。 尤其是刚从执行层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人性, 别让自己,在人性这关,就被筛掉了。

理解人性,洞察人性以后,还要理顺事情。理顺事情,是效率的保障,记住六字真言:抓大、放小、管细。

免责声明:

  1. 文章来源于张丽俊,作者张丽俊

  2. 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