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上流传信息
今天忽然微信炸了。
因为一条不幸的消息。
如果传闻是真,确实颇令人震惊。
作为一名母亲。
又惊又怕又叹。
事情原委,我已经上了截图,个人信息已经做了遮盖处理。
事情的始末,看图片就已经很清楚了。
其中有一条评论,让我心头一痛。
就是我画了红框的那条。
现在的娃娃怎么了?
我想说的是,不是现在的娃娃怎么了,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家族问题的靶子,
或者再放大一点,社会的问题通过问题家庭更加放大,
最后孩子成为了问题终端。
我相信,作为成年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困扰甚至焦虑问题以及情绪。
我们有自己的方式去应对。
这些方式不一定健康,但是能维持我们在人世间微微颤颤地站着,坐着,躺着。
至少,我们成年了,对世界的掌控和认知,都是超过未成年人的。
而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相对孱弱的。
他们吃穿用度都靠着父母或长辈,他们在物质和精神都高度依赖成人。
青春期的孩子一面自我在发展,有了自主的心理需要,一面还如儿童般依赖于父母。他们一面渴望长大自立获得话语权,一面唯唯诺诺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
他们常常以为遇到难题,人生便是走上了绝路,再也无解。
他们还没有学会看待事物或人,多个角度去认识到也许自己的“以为”不是客观事实。
一个不懂反思的家长,很容易会在教育难题上产生“甩锅”的行为(把所有孩子不满足期待的“坏毛病”都归咎于孩子),而不自知;一个无法理解人性(包括自己的),更容易传递焦虑,产生命令、控制、威胁、贬低的行为,但会认为“我都是为了孩子好”。
孩子的心理问题是个综合性的问题,不能只归因于单一的孩子、家庭、学校、社会的任何一个因素。
比如事件中的母女,可能母亲工作婚姻都不太顺利,也许很努力,但收效甚微,或许母亲的童年也被忽略过、强迫过,她没有学会“爱”,现在社会节奏太快,中年的母亲总是力不从心,因而情绪不稳定,她对孩子的成绩和成长特别关心,她焦虑于女儿以后的人生会和自己一样,但她对女儿的高压、忽视、暴躁都是真实的。
女儿也许在学校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她不会表达,默默地把自卑和愤怒埋藏在心理,她也很努力,但是成绩达不到期待,离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出路的未来差着十万八千里,她常常暗夜里自责,埋怨自己一无是处,总是让母亲失望,连自己心仪的男生也不曾看过她一眼。渐渐地,她的负面情绪积累得来越来多,自我评价越来越低,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造成了惨剧。
家长会有很多教育盲区,每个家长都会有,包括那些高官、富商、教授、专家、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等。
这些盲区可能来自于文化、社会、原生家庭、夫妻关系、工作环境等,之所以叫“盲区”,正是因为它往往是自己很难发现的。
怎么去打破这些盲区?最有效的方法是看书、学习,构成“反思”。
很不容易,甚至一个起心动念都非常难。
但,现在的成长型家长也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能让人感觉积极的现象。
成长还有很多误区,比如总以为通过学习,就有了方法,能解决所有事情;
比如总以为通过学习和思考,能够造就一个完美的自我,或者拥有一套完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松蔚说:
“你的思考总是在无限接近客观事实。”
一直在接近,说明我们永远无法抵达所谓的客观事实的彼岸。
也有一种说法: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研究的尽头是神学。”
这也在告诉我们,我们人类有许多未知和无解的事情。
而人类的思考永远都是在“路上”,在学会如何抓住“通天的绳索”。
还有一句话叫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很多时候,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上帝高高在上在嘲笑人类的愚蠢,其实他可以不可以是在欣慰地微笑?或者是慈爱地笑?
今天写了那么多,扯了那么远,是希望能看到文章的朋友们,能够看待一件事物,多一些角度和理解。
哀痛逝去失望年轻的生命。
也许她真的是无助地绝望,做了一件在她认为最为解脱的事。
希望失去孩子的妈妈能从创伤中慢慢消解。
也希望,我们能为此多做一些“反思”。
最后对抑郁症,做一些科普。
微信号|13678192413
热门跟贴